古代“治国安民”金言录(1)

作者:陆真

人气 266

【原句】
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

【今译】
从远古到现在,凡是与民为敌的人,人民最终要战胜他,只不过经过的时间,有长有短罢了。

贾谊在充分阐述了“民无不以为本”的命题之后,得出了与民为敌的人,最终被人民战胜的结论。

【原句】
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淮南子‧泰族》)

【今译】
时:指农业生产的季节。治理国家的根本,务必做到使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之点,在于衣食用度充足。要做到衣食用度充足,在于使人民能正常地生产而不受干扰。

【原句】
罢马不畏鞭棰,罢民不畏刑罚。(汉代桓宽《盐铁论‧诏圣》)

【今译】
棰(读垂):驱马前进的鞭子。“罢”:音义皆同“疲”,罢民指疲惫不堪的人民,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精疲力尽的马匹,马鞭对它已经不起什么威慑作用;饥寒交迫的民众,严刑峻法也不能使他们畏缩。

在盐铁专卖的辩论中,儒生企图用这个比喻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客观真理:老百姓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再残酷的镇压,也将无济于事。

【原句】
一人吁嗟,王道为亏。(汉代王符《潜夫论‧救边》)

【今译】
哪怕只有一个人发出痛苦的叹息,国家的治理秩序也会受到损害。

王道:受到人民拥护的治国之道。汪继培笺:“(这句话是)当时成语也。”“吁嗟,呜呼也。有所叹美,有所伤痛,随事有义也。此即伤痛之义也。”

东汉安帝永初元年,羌人入侵凉州,东汉朝廷放弃守土之责,捐弃凉州,对边民“百万之众,叫号哭泣”的痛苦,充耳不闻。王符用当时的这句谚语,痛斥了朝廷的苟安政策。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句谚语中得到教益:不要因为问题只涉及少数或个别人,就忽视它。每一个人民的苦乐,都会影响国家的治乱安危。

【原句】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代荀悦《申鉴‧政体》)

【今译】
脚下寒冷,人的内脏会受到伤害;老百姓衣不蔽体,国家的政权会受到损毁。

这是荀悦在谈到人民的喜怒哀乐、贫困富裕与政权和君主的密切关系时说的话。表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原句】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今译】
赤子:初生婴儿全身赤红,故名“赤子”。芥:小草。国家之所以兴旺鼎盛,是因为看待老百姓像婴儿那样爱护。而对待老百姓像野草那样践踏、摧残,就是国家面临覆亡的时候。

这是孙吴中书令贺邵,劝谏吴帝孙皓要爱护百姓,阐述百姓与国家兴亡的关系时说的话。

【原句】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在乎利人。(晋代陆机《五等诸侯论》)

【今译】
统治者要想平安无事,必须爱护和体恤下面的群众。自己要想得到利益,在于必须使别人先获得好处。

陆机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与下属分享权利,才能长期维持统治。不管其动机如何,但重视人民和他人的利益,确实是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原则。

【原句】
善藏者,藏于百姓。(唐代房玄龄《晋书‧慕容皝载记》

【今译】
善于保藏财富的君主,是把财富藏在广大人民之中。

前燕慕容皝(人名)奖励生产,但制定的田税过于苛刻,记室参军封裕劝他“应薄赋而藏于百姓”,并说了这句很有见识的话。只有人民富足,国家的财富来源,才有深厚的基础。

【原句】
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南朝梁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今译】
了:了结、完成。整个国家的事务,应当和全国的人一起商量管理,这样复杂的事,难道一个人的智力能单独做得好吗?

宋文帝时,刘湛、殷景仁独揽朝政,步兵校尉颜延之用这话表示他的不满以及对寡头政治的批判。

(据清代《渊鉴类函》)#

责任编辑:王愉悦

相关新闻
为什么古人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物?
隋皇镜鉴(4)君臣赏奇梅
名流仙宗(2)依依似君子――刘禹锡
名流仙宗(3)心如砥柱刘禹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