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酷热多雨 遵循五行生克 静心养脾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727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7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也是进入中伏的第一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雷阵雨最多的节气,大地上热气蒸腾,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亏耗,尤其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中暑。如何避暑祛湿,看专家怎么说。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中暑也分“阴阳”

台湾著名中医师胡乃文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暑”节气除了太阳光直晒的热,还有隐伏在地里面蒸出来的热,他提醒民众要小心中暑。

胡医师说,中暑也分阴阳:在太阳底下久了会“阳中暑”,而冷气吹久了会“阴中暑”。“阳中暑”整个人昏昏沉沉,呈现热休克的状况;“阴中暑”现象则是会身体很冷,像感冒症状,骨头关节都酸痛,唯一就是没有咽喉痛。

胡医师表示,“阳中暑”要大量饮水、吃西瓜或喝清络饮来解决,清络饮使用西瓜皮,是治夏天暑热的处方,让血络凉下来,又打通血络,暑热就消了。

“阴中暑”重点要发汗把阴凉逼出去,可以喝点热稀粥,稍微盖被子出一些汗,就能改善。

夏季养生重养心

按五脏主时来看,夏季为心所主,故需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过激,心平气和。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高温酷热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加上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强、生活空间挤迫、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使现代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懂得舒缓这些压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中医将精神调养列为养生诸法之首。

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人们靠的是通风、少动、调节情绪等方法应对暑热。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调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过炎炎夏日。这些方法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台湾中医师林贵认为,夏季重在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静”来怡养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于养心。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保护心脏的作用不可小觑。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让紧张、充满压力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饮食起居需平衡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大暑天气酷热,人们出汗多,脾胃活动相对较差,会感觉比较累和食欲不振。

夏季饮食应少食辛辣油腻之品,如果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且停留在体内的风邪、湿邪、油腻之品糅合在一起,使人容易生病。夏季稍微吃点“苦”对身体会大有好处,可起到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香港中医学会理事长俞明珠曾撰文介绍称,脾脏的特点是喜燥、喜温、恶水湿,而大暑气候闷热,阴雨不断。湿本是阴寒之邪,切忌冷食,因为嗜冻贪凉会导致湿上加湿,寒上添霜。久而久之,脾虚困顿,不能将日常代谢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故大暑养生的关键在于除湿、利湿以健脾运。

他表示,虽天气炎热,饮食仍宜以温为主,不宜吃冰冷食物,以免腹受寒气。解暑还是茶水好,可食各种瓜果,如冬瓜、黄瓜、西瓜、苦瓜等当令食物。

每年的7月22至24日之间 ,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节气。台湾名中医师胡乃文表示,“大暑”节气除了太阳光直晒的热,还有隐伏在地里面蒸出来的热, 所以“大暑”节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胡医师还提出夏季习俗该注意的地方,提醒民众要小心中暑,并分享宝贵的中医养生之道。(Fotolia)
解暑还是茶水好。(Fotolia)

大暑食疗 传统汤水消暑去湿

香港养生飮食专栏作家大鸿珍表示,大暑正逢中伏时期至末伏之间,气温达至最高点,一年之中为最热、亦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所以长辈常说“热在中伏”。

气候变化,常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緖的变化,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心烦意乱,焦躁等情緖,年老体弱者,更易血压升高或心律失常。

所谓“药食同源”,又说“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老辈讲究汤水养生。食物有分寒、热,湿、燥⋯⋯另外,物味之咸、酸、苦、辣、甜、甘、辛、涩等也是功能各异。

选择食物要因应气候,体质,时物或所需而定。今日大暑介绍两个适合一家大小的传统汤水,间单易做:

(一)冬瓜薏米莲叶汤(4人用量)

材料:
冬瓜1斤(性凉,清热利水,消暑解毒去水肿)
鲜莲叶1块,
生薏米1两(健脾补肺,清热去湿)
赤小豆1两(长形的)(利水除湿,消肿解毒)
炒扁豆半両(消暑化湿,健脾和中)
西施骨半斤

做法:薏米与炒扁豆洗净,一同浸透约半小时。西施骨洗浄飞水待用;冬瓜切件,皮切出留用;赤小豆洗浄,用15杯清水(8安士杯 )将全部材料一同煲2 小时,调味即可。

(二)粉葛鲮鱼汤(4人用量)

材料:
粉葛1斤(味甘性平,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昇阳止泻,通经活络)
鲮鱼1条约12两(味甘性平,行气活血,利水)
猪肉6両
赤小豆2両(长形的)(利水除湿,消肿解毒)
陈皮一块,浸软去瓤

做法: 鲮鱼㓥好洗净抹干,用少油煎至两面金黄,待用。粉葛洗净切件,加10杯水(8安士杯)与赤小豆一同煲滚,转小火煲1小时30分,随后下猪肉、鲮鱼、陈皮 ,开大火煲滚后,再转中火煲1小时,调味即成。#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 【大纪元7月2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赵晓慧台北25日电)季节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大暑”,专家建议调养精神、保持心平气和,饮食清淡多样,健脾养胃,体质寒凉者应戒除冰冷饮食。
  •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名中医师胡乃文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大暑”节气除了太阳光晒的热,还有地里头蒸出来的热,所以“大暑”节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他提供夏季习俗该注意的地方,提醒民众要小心中暑,并分享宝贵的中医养生之道。
  • 暑是炎热的意思。今年的大暑从7月23日11:30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大暑,年中最热的时节登场了,大暑也是夏季最后的一个节气。中国古人在大暑节气中早有排除湿热“清补”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掌握了大暑前后的三伏天期间“冬病夏治”的调虚补强的时机。大暑前后中国大陆频频发生超历史纪录的水灾,警示人必须重视人与环境间的因果循环…
  • 昨天(22日)“大暑”,气温超过华氏91度,体感温度更高达108度,在火辣辣的热浪袭击下,华埠的华人应对酷暑各有良方。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小暑是指天气“小炎热”,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间交节,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黄历中,小暑是六月节。小暑节气里,从身心的保卫到环境的保护都必须用心经营、小心防护,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实环保防雨涝、应天时保护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关键时刻,就在小暑展开的苦夏里。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