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改善孩子执行能力的十大原则(中)

聪明又过动,这样教就对了!(三)
作者: 佩格.道森,理查.奎尔   译者:胡玉立,黄怡芳
font print 人气: 130
【字号】    
   标签: tags: , ,

接上篇:掌握改善孩子执行能力的十大原则(上)

 

原则5:顺势运用孩子争取主控权的内在驱力,不要与之对抗

孩子很早就想要控制自己的人生,他们追求主控权、想要什么就努力设法得到。父母大都乐于看到孩子争取主控:小婴儿试着自己站起来、爬楼梯,不消几年他们就会学着骑单车,再过一些年,他们会学开车。

孩子努力用各种方法得到他们想要的,父母却常会产生矛盾情结,因为有时孩子所要的,会和父母所要的相互冲突。不过,你还是有方法既支持孩子,又让情况维持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这些方法包括:

• 制定日常作息时间表: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把它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像是:用餐时间、就寝时间、做家事、做功课等等,作息表设定了每天特定的时间或活动,孩子了解那是父母先订下的时程。父母先把时段给“占”下来,孩子就比较不会去动它,也比较不会拒绝遵守你既定的计划。

• 提供选择,让孩子拥有部分主导权:你可以让孩子选择做什么家事、什么时候做、以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 困难的任务一步一步来,用渐进的方法增加对孩子的要求。

• 运用协商技巧。协商的目的是不让孩子出现反射性拒绝,又能确保孩子“先做到什么”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

原则6:把工作任务调整成符合孩子的能力

有些任务需要付出比较多的心血,这点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事实。想一想办公室里那件一直是被你拖延的工作!说真的,有两种工作很费力:一种是你不擅长的,另一种是你有能力却不喜欢做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碰到这两种情况,就各有不同的因应策略。

若是孩子不太拿手的工作,你可以把工作分割成一个个小小的步骤,从第一步开始,再逐一做到最后一步,也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再倒着做回去;总之,先等孩子成功做完一步之后,再接着做下一步。

以整理床铺为例,从最后一步开始做,意味的是除了把枕头放在床头这最后一个步骤之外,全部工作都要做好(床单要先铺好才能放上枕头);如果是从头开始做,则可以只是先要求孩子把床单前端拉直。你赞美孩子事情做得很棒,并且暂时把他要负的责任局限在第一步,等他闭着眼睛都能做好这一步时,再做第二步。

其实,第二种费力的工作让父母感触特别深;正是这些工作,让父母责怪孩子“就只是不喜欢做而已”。但我们觉得如果一项任务到最后成了亲子大战,理由大概不会只是“孩子不爱做”这么简单。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们已经为此争执多时,而父母并没有取胜,那最好是改变这场战役的本质。

父母的目标是教导孩子尽力去做,杜绝他半途而废或转头去做喜欢的事情的念头。该怎么做?要让孩子觉得第一步够简单,并在他完成第一步时立即给予奖励,让他确信自己付出一点点努力、完成第一步之后,就会有所回报。之后,你可以要求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奖励。

与父母研习时,我们发现,要求那些孩子不愿付出努力的家庭使用评分表,效果很好。例如,我们要求父母以一到十分,精确估计孩子觉得任务有多难。十分,表示孩子有能力做到,却觉得任务非常非常困难;至于一分,则表示那件事完全不费吹灰之力。评分的目的是要把任务调整或设计成符合三分的程度。

父母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帮助孩子使用这个评分表,规划如何进行必须完成的工作。例如父母可以请女儿根据她觉得每一项作业有多难,来计划自己的功课进度。然后她可能会决定依据这些作业的评分高低,先后排出自己希望的作业顺序,而你则可以对那些难度评分较高的作业,订出一些小小的休息时段(或依作业的难易程度交替着做),来鼓励她再接再厉。

原则7:运用诱因鼓励孩子

奖励就是诱因,既简单又明了。它们可以只是一句赞美,也可以复杂到运用积点制度,让孩子每天、每星期或每个月赚取奖赏。

对某些孩子来说,能够把某些任务驾驭得很好,就已经构成充足的诱因。孩子大多天生就想驾驭一些事,但许多我们期待儿童进行的任务,并不存在内建的诱因,而且每个孩子的回应也未必相同。我们遇过一些孩子,喜欢帮妈妈整理家务、帮爸爸清理车库。对他们来说,奖励可能是有机会和爸妈一块消磨时光、有机会做一些“大人做的事”;有些只要看到成果就感到满足,不过这比较不常见。

有些任务可能很多儿童都不喜欢,能不做就不做。家庭作业即是一例,但有些孩子觉得把功课做好会得到好成绩(或是不想得到烂成绩让自己丢脸),这样的诱因就足以让他们回到家立即把功课做好。不过,与我们合作过的许多孩子,显然认为和家庭作业有关的奖励和惩罚,都不足以让他们主动做好功课,所以经常产生亲子争执。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如此,你可能得想出更多诱因来让孩子做功课,才不会天天都要为此大战一场。

有了诱因,就会有效果,包括了努力学习一项技能,以及努完成一项不那么讨厌的任务。奖励还会对行为产生激励的效果。奖励让我们想要向前看,刺激我们面对困难、坚持下去,帮助我们击退任何负面的想法或不快。工作完成之后获得奖励,其实也是在教孩子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这种把满足感延后的技能本身十分宝贵。在第八章,我们会详述一套配合技能教学,设计出诱因制度的流程。

原则8:提供刚好足以让孩子成功的支持

这项原则看起来理所当然,但真要付诸实践却可能有很多吊诡之处。它有两个同等重要的组成元素:一、刚刚好的支持;二、让孩子得以成功。

此外,父母和其他与孩子相处的成人很容易犯下两种错误:一是提供太多支援,孩子的任务完成了,却没能成功发展出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一是提供的支援太少,所以孩子的任务失败了,同样没有发展出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

举例来说,当孩子准备好学习自己转动门把开门时,就不再帮他开门,而是等在旁边;一旦他无法成功打开时,才给予协助。也许孩子会把手放在门把上,却不知道怎么转动它,这时父母就能轻轻把手盖在孩子的手上,转动他的手和门把,将门打开来。下一次孩子遇到门关起来时,他或许会试着转动它,但也可能没有足够的力气,这时你再次把手盖在他的手上,协助他开门。重复多次后,孩子一定能学会自己开门。不过,要是你常常直接帮孩子开门,他就永远学不会。或者你就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一试再试却徒劳无功,他也永远学不到怎样才能把门打开。

这个原则适用在任何一项你希望孩子自己掌控的任务上。你要决定孩子能自己做多少,然后你再出面协助。记住,不要替他执行这项任务,而是提供刚刚好的支持(口头上或实质上的支持,视任务而定),让他能跨过障碍,朝成功迈进。这或许需要一些练习,而且一定要有近距离的观察,不过你一定会抓到诀窍的。

─ ─摘自:《聪明又过动,这样教就对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