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捷克经典】(12)

近代欧洲的音乐摇篮──捷克(四)

作者:高嵩明
捷克伏拉塔瓦河以及查理大桥。(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的祖国》六段交响诗简介

第一乐章《高堡》

高堡是位于布拉格市南方紧邻伏拉塔瓦河的大岩石区,传说中的李布谢公主就是偕同夫婿普列弥修在此建立起捷克这个国家。乐曲以竖琴象征游唱诗人的诗歌吟唱揭开序幕,游唱诗人逐一述说种种在高堡发生的故事,接着由法国号和木管吹奏出象征高堡光荣的主题,充满张力的弦乐和紧凑的小号则描述骑士们在这里挥剑比武的场景,然后出现抒情又略带感伤的主题,似乎是在缅怀波希米亚光荣的过去,乐曲最后在温柔、缓慢的叹息声中结束。史梅塔纳逝世之后,捷克人民将他安葬在高堡的墓园区内,今日史梅塔纳也和许多对于捷克文化具有贡献的名人们一齐汇聚在这里以供后人瞻仰。

第二乐章《伏拉塔瓦河》

这是整首交响诗中最常被挑选出来单独演奏的乐章,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优美旋律,更因为它那明显的标题音乐风格,很容易就能引起听众们的共鸣,因此这个乐章甚至也被称为所谓的“地型学音乐”。史梅塔纳在一开始以长笛伴随着弦乐器的拨弦,似乎让我们听到伏拉塔瓦河源头的涓滴之声,然后象征着伏拉塔瓦河上游的两条支流汇合,流过了森林和原野,也见证了乡间正在举行的欢喜婚礼;后来水中的精灵也出现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伴随着月光起舞;接着紧凑的音符象征着河道转折与急流漩涡的波涛汹涌;随后伏拉塔瓦河又恢复成了宽阔的河面,流经布拉格市区,仿佛向一旁历史悠久的布拉格致敬,最后寂静的乐音则引导听众们的视觉,随着伏拉塔瓦河消失在无垠的地平线上。有趣的是,这个乐章的主题并不是采用捷克的民族旋律,而是史梅塔纳避居瑞典时所听到的当地民谣,因为这段旋律十分悠美,所以他决定将它引用为交响诗的主题。《伏拉塔瓦河》不仅在捷克国内深受喜爱,在全球的音乐会上更是经常被演奏的名曲,例如布拉格火车站广播的前奏就是采用这段旋律。另一件与此旋律有关的故事是: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就是改编《伏拉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再填上伊姆贝尔(1856~1909)所写的歌词,由此完成以色列的国歌《希望曲》!

第三乐章《夏尔卡》

这也是根据一段捷克的传说故事所写成的乐曲。故事提到一位名叫夏尔卡的女人率领其他的女性同胞反抗男性的高压统治,她们避入峡谷中躲藏,并且以酒色迷昏了来犯的敌军,最后这群娘子军们在兵马倥偬之际将敌人予以悉数歼灭。在这个乐章的后段必须让竖笛的独奏充分表现出女战士们的复杂心境,而弦乐器群则必须将琴弓拉到底,以制造出娘子军们准备从树林中冲出时的树叶沙沙作响声。最后则是以短暂而且猛烈的乐音,表现出娘子军们在敌众慌乱当中尽歼敌军的场景。

第四乐章《捷克的森林和原野》

史梅塔纳自述这一段乐章是描述当一个人凝视着捷克的森林和原野时,心灵深处被这美丽的自然风景所勾起的无限感动,此时四周也仿佛充满了欢乐与哀伤的乐章。竖笛和双簧管吹奏出代表村姑的纯朴歌声,而温暖的法国号和声则代表波希米亚的蓊郁森林,最后则以轻快的波卡舞曲伴随原野的牧歌,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田园景致。

File:Z českých luhů a hájů.JPG
《捷克的森林和原野》手稿首页。(公有领域)

第五乐章《塔波城》和第六乐章《勃拉尼克山》

两段乐章在架构上是有连贯性的,两个标题都是地名,也都是以十五世纪初期“胡斯战争”的历史故事为主轴。塔波城在布拉格南方约75公里处,胡斯党人以塔波城为根据地,多次击退外敌而赢得光荣的胜利。胡斯党人当时的军歌《上帝的战士们》也因此被史梅塔纳援用到这两个乐章的主题中。史梅塔纳解释第五乐章《塔波》意旨在表现胡斯党人奋战不懈的精神,因此整个乐章是以一首庄严的合唱为基调加以发展的。

File:Bedřich Smetana, titulní strana k Táboru.jpg
《塔波城》一章的手稿封面。(公有领域)

史梅塔纳对《勃拉尼克山》这个乐章的诠释为:“在勃拉尼克山中,圣瓦茨拉夫率领一大群英勇的爱国战士们长眠在此。每当祖国遇到危难需要他们效力的时候,他们的不朽精神就会随时苏醒为祖国奋战,直到再一次获得光荣的胜利。”因此第五乐章和终乐章只短暂地休息一个小节,乐团随即再度强力地演奏出战歌,随着乐曲张力的渐渐转弱来表现爱国战士们退入了勃拉尼克山,然后双簧管和法国号吹出祥和的牧歌藉以勾勒出勃拉尼克宁静的山景。紧接着一小段狂暴的风格显示祖国捷克再度遭受到侵扰,最后胡斯党人的军歌再度以雄壮的进行曲风格出现,乐曲也伴随着第一乐章《高堡》的光荣主题,迈向了光辉灿烂的结束。@#(未完,待续)

──节录自《捷克经典》近代欧洲的音乐摇篮/柿子文化

(点阅【捷克经典】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传李布谢不但聪颖过人,而且还具有预言未来的特异功能,她成功地弭平国人的歧见并且团结部众开创了捷克这个国家。虽然李布谢的传说不足以构成信史,但是她却早已成为捷克民族起源的象征。
  • 欧塔卡二世拥有当时中欧地区最强大的铁骑兵团,几乎每次战役都传出捷报,被称为“铁金国王”,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在传世大作《神曲》中尊称他是“当代的伟人之一”。
  • 卡尔国王创立的“布拉格卡尔大学”,在创校的章程中强调:“我们这个国度的忠贞国民们,对于知识十分地渴求,因此我们不应该再向外人乞讨知识的果实!”
  • 库特纳霍拉的地名在捷克语的意思就是“挖掘宝物的山”,此地挖掘银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世纪,在十三世纪一跃成为欧洲的金融重镇。
  • 圣芭芭拉大教堂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著名的建筑师杨.帕列驲于1388年设计监工,他的父亲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圣维特大教堂与卡尔大桥的建筑师彼得.帕列驲。
  • 卡尔大桥是布拉格的地标与捷克的首要映象表征,更博得“欧洲最美丽桥梁”的美誉!桥面两侧合计有30尊精美的圣徒雕像,是一条长达516公尺、宽10公尺的巴洛克艺术大道。
  • 卡尔四世在1378年因为中风而去世,他遗留给捷克子孙许多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产,至今仍然获得捷克人的景仰与尊崇,因此被尊奉为捷克的“国家之父”!
  • 边达音乐家族影响了所谓的“柏林乐派”和德国北部的乐风,其家族成员至今遍布欧洲与中南美洲等地,现在仍然音乐家辈出,实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奇迹!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