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女儿 平常心(三)身教重于言传

作者: 曾铮

曾铮和女儿。(曾铮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32
【字号】    
   标签: tags: ,

全校最小的学生

“神童”女儿三岁半时,已经应该从幼儿园小班升中班了,无奈老师说她年龄不够,要再上一年小班。女儿颇不乐意,婆母只好带她回河南老家,在她姑母任教的学校“开后门”上学前班。

女儿从学前班毕业回到北京,虽然只有四岁半,也只有送她上小学了。为了让小学破格录取,先生特意找区教育局局长写了“条子”。

虽然有“条子”,学校还是坚持要对女儿进行测试。老师拿来三年级的课本让女儿念,女儿随便翻到一篇课文,毫无困难就读完了。学校收下了这个全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开学第一天,女儿领回课本,翻开语文书,像平时读故事书一样,用了二十分钟就从头看到尾,完了往边上一扔。我问她:“有不认识的字吗?”“没有。”一学期的课,她这就算学完了。

到了学期末学校举行朗诵比赛,她是所有参赛者中最小的,上台时够不着麦克风,老师专门为她搭了个小凳子,并骄傲地宣布:这是我们学校年龄最小的学生。白袄红帽的女儿摇头晃脑地讲着小红帽的故事,我惊奇地发现,她居然有点紧张。在此之前,她走到哪里都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样。也许那“盛大的”比赛场面和老师郑重其事的介绍,已经使她过早的有了过重的自我意识。

“特殊”即平常

女儿从一岁多起,便因为会认字而屡屡引来惊叹,所以我一直在试图“抹平”她的特殊感,想让她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比如她第一次从幼儿园回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妈妈!幼儿园的小朋友连一、二、三都不认识!”那时她倒没什么骄傲心,只是觉得人家跟她不一样有些奇怪。

我淡然地说:“他们的妈妈刚好还没有教他们,也没什么奇怪的。以后他们学过,就认识了。”我不想让她把自己的“本事”看那么重。

上小学后的一天,她放学回家,兴奋地告诉我:“妈妈,元旦我们要去音乐厅演出,中央领导要亲自来看!”

她把“亲自”二字说得好重,显然是在模仿老师的口气。

我在心里暗叹口气。在开始接触社会之前,孩子的天性是那么率真,纯洁,干干净净没受过半分污染。而现在,四、五岁的她居然为中央领导“亲自”观看她们的演出而激动如许。我仿佛正看到一张洁白的纸,在怎样的一笔笔被抹上颜色。人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纯洁走向市侩,都是这样慢慢发生的?

我兜头就是一盆“冷水”向女儿泼去:“中央领导也不过就是一个鼻子俩眼睛,有啥了不起的?你演节目就是演节目,不管下面是谁在看,你都好好演就是了。知道了吗?”

女儿的表情看起来虽然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我知道,从此后她至少明白“中央领导”不是什么值得为之特别“表现”的人物。

女儿给我讲故事

我一直想细心地呵护她,让她纯真的心少受不该有的污染,然而她七岁半时却发生了一件让我很震惊的事情。

那天我带她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售处票写着“一米一以下儿童免票。”女儿头一歪说:“妈妈,我还不到一米一吧。”售票员看看女儿,相信了她的话,就只撕下一张门票给我。

我对女儿说:“前两天我们不是刚量过吗?你已经一米一六了。”说完,我拿出钱买了两张门票进去。

刚进大门,我突然觉得很不对劲,以女儿的智力和记忆水平,她绝不会忘了自己刚刚量过的身高。她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我赶快先找自己的原因,想起出门前我说过如果博物馆门票太贵,比如说在十元以上,那我们就不看了。到了博物馆时发现门票是十五元,虽然我并没有打算因此就不带女儿进去了,但女儿一定在担心,所以赶快抢着那样说。如果她可以“蒙混过关”不买票,那我们俩要花的钱就不会超过我的“预算”。也许是我们这些大人,尤其是她爷爷奶奶,平时太强调节俭了,以至影响到她?

于是我对她说:“我们节约钱是对的,但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咱们挣钱就是为花的嘛,该花的钱妈妈一定会花。”

女儿赶紧说,我知道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财主,攒了很多金币,怕被人偷走,就将这些金币装在坛子里,埋在地下,过一段时间挖出来数数。

有一次,财主挖出坛子,发现里面的金币被人换成了石头,伤心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邻居听见他的哭声,问了为什么后劝他道:“嗨!你反正从来也不用这些钱,而只是数它们,数石头和数金币有什么区别?你就抱着石头数数呗!哭什么哭?”

女儿讲完这个故事,我欣慰地想:她的悟性够高,一点就透,听懂了我的话。

守住净土

从博物馆回到家中,我突然觉得更加不对劲起来,细想想,原来是自己忘了向她强调一个更严肃的问题:人应该诚实,更不能占不该占的便宜!

于是我又问她:“你明明知道你已一米一六,为什么要说自己不到一米一呢?”

女儿看着我,几乎想也没想便说:“没有吧。我好像是说,我希望我还不到一米一!”她将这句话的重音,放在了“好像”和“希望”两个词上。

我倒吸一口凉气,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明明是说了谎被我当场“捉住”,她却这样“机巧圆通”的将我的诘问“滑”了过去。这样的急“智”,怕是成年人也难有。而她只有七岁多而已!

我半天都说不出什么话来,愣了几秒钟后转身走开了。作为一名母亲,我早已观察到,虽然所有孩子生下来时都是白纸一张,然而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似乎又是生而有之。住在产房里时,我便看到刚出生几天的小宝宝们相互间的性格差异。有的婴儿天生便性急得很,有的婴儿天生就好脾气。

而女儿身上,也天生带着许多东西,例如这种很多同龄的孩子都不会有的机巧。我相信这是她在这一世以前的生命中就形成的,在这一世又得到了加强。除了社会的因素外,我本人也有不够敦厚的时候,而她显然也会跟着我学。

女儿就像一面镜子,让我时时对照检点自己。我相信身教重于言传,在纷繁多变、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世界,只有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才能真正保住自身的安宁,也才能从我做起,改善这世界的大环境。

我再也没有向女儿提起这件事。孩子也有自尊和面子。从我的态度上,她知道这件事错了,以后不会再犯,就行了。当然还得继续在日常的点滴琐事中引导她,帮助她渐渐形成以德为本的做人价值。

“神童”或“平庸”这不是个问题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做了母亲,才知“母亲”二字的分量有多重。好在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已有了一颗坚定的心,所以才十分有信心的认为,女儿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人生。

2004年,11岁的女儿跟着我移民到了澳洲。与同龄的澳洲孩子比,她的中文水平继续是“神童”级别,而英文水平却很低。第一次去语言学校上课时,老师讲话她一句都不懂,把我愁得不行。我问她听不懂怎么办呢?她干脆地回答:“管它呢!”

不过,我慢慢地发现,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于语言,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从环境中学习和汲取的能力。我并没有刻意在英文上帮她做任何功课或补习,有一天却惊喜地发现,在她将学校附近图书馆的中文书都看光之后,她终于抱回一本砖头厚的英文侦探小说,津津有味地开读了!

中国老人讲,“有苗不愁长”,看来,只要是在孩子小时候培养好他们的阅读习惯,那他们以后就离不开书、爱看书了。只在肯看书、看好书,那学习知识是没有问题的。

一年后,女儿从语言学校转入正式中学,再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澳洲一所顶级名校──在她整个的澳洲学习期间,我几乎完全没有帮过任何忙。

虽然考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学业或人生的结束。但在澳洲社会,想做一名“神童”,还是想选择“平庸”,都非常自由,完全可以自己决定,用不着与谁攀比,对此,我和女儿都“心领神会”,因此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压力。(全文完)@#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厨师那分保持了神给人造的食物的原汁美味的虔敬心情和诚意,让人吃在嘴里,幸福却通透全身心。
    厨师那分保持了神给人造的食物的原汁美味的虔敬心情和诚意,让人吃在嘴里,幸福却通透全身心。
  • 用积极、勤奋、热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就能带给别人幸福。(fotolia)
    这位在“平凡”的停车场岗位上,能做得如此用心、替顾客考虑得如此周到的小伙子,就是一个化平凡为神奇的典范。
  • 作者与女儿的合照。(曾铮博客)
    女儿一岁时,我开始教她认汉字。刚开始一切很顺利,我随意捡些她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词教她。她不觉得这是学习或负担,而总认为是另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 女儿第一次说“不”,就将这个字说得那么清晰有力,仿佛只全身心地担心我会不会气坏了身体,那一刻我觉得为了生她养她而受的一切苦楚都很值得。
  • 作者的女儿身穿“坦”字毛衣。(曾铮提供)
    我把“土”字边的字扒了个遍,最后选了“坦”字作为女儿的名字。希望孩子一 生“平坦”、为人“坦率”、“坦诚”、“坦荡”。
  • 信息自由、言论自由真好!怪不得中共不敢让老百姓看真相呢。有了信息自由,中共连个11岁的孩子都骗不了。
  • 写作的同时,我也慢慢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女儿的生命和生活境遇。她到目前为止尚未满25年的年轻生命中所发生的种种,就是法轮功在世上洪传和遭受迫害的一个写照。
  • 当我们在台上的时候,就要做好下台的准备;而当我们在台下的时候,也能开开心心的当一名好观众,不吝给予台上的人,热情的掌声与鼓励。
  • 记忆中儿时的广州,冬天的清晨都是雾气,从珠江边蔓延过来,湿气弥漫,雾气腾腾,趁太阳还没有穿透雾霾,小小的我飞快走在长长的骑楼下,穿越一个又一个窄窄的巷口,像谁都挡不住我的前程一样,无所畏惧,奔向菠萝包。
  •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Yoki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长大后,她正憧憬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时,又被嗜赌的母亲连累,关进了拘留所。这样的成长过程,让Yoki觉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转机出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