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慢就业”是观念还是现实?

人气 625

【大纪元2017年08月30日讯】近日,有陆媒介绍称,“2017年毕业季,第一批95后毕业生从象牙塔步入社会”。仅通过对几位不参与“普通就业”的95后应届毕业生的采访,陆媒就得出了如下结论:95后毕业生就业标准变得“随性”了起来,“毕业就应当立即工作”的固化观念迎来冲击,“慢就业”、“不就业”、“特殊就业”加入了新生代毕业生们的选择。

这话听来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的地方就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还能保持着一份“随性”的姿态?在“有钱就任性”的大环境下,“随性”又是否同样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此外,更值得一问的是,过去的“毕业就工作”以及现如今的“慢就业”、“不就业”到底只是一种想想而已的观念,还是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在陆媒提供的案例之下,有专家总结道,“大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为大学生提供了‘慢就业’、‘不就业’的温床和土壤”。与此说法相符的是,上面几位打算“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不着急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因为来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最起码能暂时得到父母的资助,不必为生计发愁。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仍在只言片语间流露出对自己没能“毕业就工作”所感到的压力与担忧。

其中一位学生坦言,“(压力)多半来自家庭吧,毕竟毕业了还是要花家里的钱,有点过意不去,还有就是社会压力,自己的工作经验不足,有时候不容易被公司接受,最后就是心理上的压力,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经选择了工作,而我还在原地踏步”。正是因为这些让自己无法真正轻松起来的压力,几位不急于找工作的毕业生也纷纷选择了学习充电、实习或者先就业、再择业。就连那位打算用一个“间隔年”来旅行的毕业生,也决定提前半年结束旅行,回来找工作。

2016年曾有数据显示,48%的95后毕业生选择“不就业”,而其中,只有4.8%的人是因为要体验“间隔年”。这足以说明,在中国,有条件可以“随性”的用一年时间、慢慢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在是太有限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将无一例外的在毕业时面临“就业困境”。而解决困境的办法,按照经济压力,可分为“慢就业”、“不就业”以及“特殊就业”。可见,这并不是什么观念问题,而是一种迫于现实压力而做的不得已选择。

对此,有专家认为,如今中国大学生“产生了畸形的就业观”,“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职场需求,也不了解社会行情,就一味高估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一般职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尚未太多机会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如何能真实的了解社会行情?如何能让自己将专业特长与职场需求结合起来?若结合这两点,其实不难发现,这根本就不是大学生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而是大学在致力于培养人才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及履行的责任。

面对长期的专业与就业不对口,教育部门与高校就应该反思,这些专业是否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早就与社会脱了节?而学生盲目的高估自己,又是否跟大学在招生时,只一味强调某专业优势、夸大其就业形势有关?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同时指向了一处,那就是越有前景的行业、越有发展的公司,其职位并不完全是“择优录取”,按需分配,而是早就被这个极权体制下的上百个红色家族垄断了。

政府机关自是不必说,包括大学、医院、广电系统在内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国有企业、500强,且不提有头衔、有职称的高薪岗位,就连在编的、有正式合同的普通职位,也不是大学毕业生仅凭一己之力能获取的。

其实,已有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大学生拒绝就业,甚至等待家长提供帮助,试图通过家长的人际关系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这就是导致“慢就业”、“特殊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虽说是一句批评,但从中不难看出,如今连大学生都知道找工作要托关系、找熟人了。同时也足以表明,这种“畸形的就业观”并不是个别人的小心思,而是整个社会早已形成的大气候。

此外,对专家提到的“满意”一词,我们还需多问一句: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何为“满意的职业”?是喜欢,是适合?一个月的工资不能吃饱、穿暖、有房住的工作,显然不能由着自己的喜欢和感觉来取舍。更悲催的是,如果得知这样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大学文凭时,付出了四年光阴与爹妈血汗钱的大学生们又情何以堪呢?

由此,“慢就业”背后所折射出的彷徨与无奈也就足见一斑。或许只有到了此时,中国大学生们才能意识到,他们早在入学之前、甚至为了高考埋头苦读之前,那些被国家、学校、父母描画出来的个人前途、就业前景,就已经是脱离现实了。国家连带着整个教育系统的忽悠,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利”字。对中共治下的教育部门以及众多高校来说,只要能靠招生骗来钱,大学生们到底是快就业、慢就业,还是不就业,都跟它们毫无关联。#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创新高 就业更难
【网闻】民间高人深度解读大陆失业率真相
大陆失业率今年或为6.5% 高于官方数据
颜丹:“慢就业”背后的真实现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