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中国文化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上)

文/玛莎.扎格瓦茨吉娜 (Masha Zagvazdina),编译/周鼎

1908年5月的托尔斯泰(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眼中伟大的俄罗斯君子,也是影响印度甘地的英雄。他的一生经历过贵族的奢华浪漫,经历过农人的辛苦耕耘。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他不断地探索着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存在?在漫长的探索中,他将智慧的目光投放在中国,并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作为打开人生意义的一扇天窗。

中国古典思想对托尔斯泰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后半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积极研究中国文学和民俗,以便介绍给俄罗斯人。托尔斯泰的秘书布尔加科夫写道:“他曾说过,如果还年轻,就会去中国。”作家自己也曾说:“我正忙于研究中国,而有人竟想使4亿中国人习惯于欧洲文明。”

当时的俄罗斯汉学家并不太接受中国的古典思想,甚至批评中国文化,包括著名的哲学家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和中国问题专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但托尔斯泰却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并适当地加以改编,使俄罗斯人更容易理解。

托尔斯泰27岁时与中国结缘。他早年在高加索、多瑙河一带、克里米亚半岛参加战争,因其作战勇猛,获得勇敢军官的殊荣。由于他参加过几大战役,为此也获得“勇敢”勋章和其它一些奖项。1855年,托尔斯泰收到培训中国军队的邀请,但他拒绝了。

他说:“克里米亚战争后向中国派了一些人。朋友劝我去当炮兵军官。我记得自己非常犹豫。我的朋友巴柳泽克去了,但是他还要执行其它任务:与东方人耍狡猾的阴谋。后来他成了大使。”托尔斯泰所说的“其它任务”指的是特务活动。

19世纪70—80年代,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50多岁时,接触到老子的学说,随后展开勤恳的研究,包括中国的民间著作。

1891年,托尔斯泰谈到成年后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这一问题时,他讲到,孔子和孟子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老子的思想。

在老子、孔子、孟子等中国先哲的思想中,托尔斯泰从中找到了共鸣,其中包括 “博爱”、不以恶治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仁义。

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和朋友切尔特科夫的信中写道:“我完全融入了中国的智慧中,我非常希望向您和所有人介绍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道德补益。”

“我待在家里,现在正在发着高烧、流着鼻涕,但我还是已经连续两天阅读了孔子的著作。如此不同凡响的道德高度简直难以想像,您将获得道德上的充足,会发现这些思想有时甚至达到基督教的高度。我把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的著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子的著作。这些思想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财富。”

1900年11月12日托尔斯泰写道:“我什么也没有写,正忙着研究孔子的思想,这非常好。我在吸取精神力量。现在,我想记录的是,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伟大的学说’和‘中庸之道’的。”

托尔斯泰非常想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俄文,但他不懂汉语。后来,他获知日本人小西氏在翻译这本著作,提出来和对方合作。就这样,日本翻译家小西氏和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首先把《道德经》翻译成了俄文。

1903年托尔斯泰出版了《智者每天的思索》汇编,其中引用了老子的36段话。后来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引述老子的话。

1909年,托尔斯泰决定为广大读者翻译《道德经》中的部分格言。他在去世前几个月出版了一本小型书籍,他从《道德经》中精心挑选了64条格言,组成这本小册子。这本书受到广大俄罗斯读者的喜爱。

托尔斯泰号召提升道德修养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他曾经过着花天酒地、放荡形骸的生活。他拥有贵族阶层的一切,又比之更胜一筹。卓越的文学天赋,为他带来显赫的声誉。他是如此幸运,几乎拥有人们想要拥有的一切。

在托尔斯泰的一生中,曾经历过一个特别的夜晚,即被史学家称为“阿尔扎马斯之夜”。1869年,托尔斯泰为了田产的事情去了一次平扎省,中途在阿尔扎马斯过夜。根据他的叙述,凌晨2时,他看到了死亡,听到了死神的声音,他感受到一种可怕的东西正在紧紧地追赶他、纠缠他,几乎使他难以摆脱。

这一夜带给他的经历,使他的一生都难以忘记,他的世界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托尔斯泰广泛地吸收东西方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包括中国的道家思想。他痛斥导致俄罗斯人堕落的东正教,并对人性的败落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人人都能从心中意识到爱的力量,通过自我完善进行自救。

托尔斯泰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不断地修炼,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他不断地探索这方面的理念。他写道:“为了不让容器里的东西倾洒出去,就要认真地端平它。为了让刀片更锋利,就需要经常地磨砺它。如果你在寻找真正的幸福,那么,对自己的心灵你也要做同样的工作。”

托尔斯泰认为,老子思想的基础与所有正教一样。他写道:“如果一个人为了肉体活着,生活就是痛苦的,因为肉体遭受罪业、生病和死亡。如果一个人为了灵魂活着,那么生活就是幸福的。因为对灵魂来说,不存在受罪、疾病和死亡。”

在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托尔斯泰强调了它的道德一面:“内在平衡是人类所有善行的根本,谐和是所有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只有当人们保持平衡与谐和的时候,幸福的秩序才会遍布世界,众生才会繁荣。”

他相信,道德的完善没有止境,人永远都不可能说自己已经完美无缺。他非常欣赏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观点:每天都从头开始反省自我,更新自己,然后再次从头开始,永远都从新开始,没有止境。

1848年,20岁时的托尔斯泰。(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托尔斯泰在52岁时写了一篇《忏悔录》,对年轻时的自己进行了一场真挚而又坦诚的忏悔。他写道:“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痛苦。在打仗时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也曾过着淫荡的生活,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还得到赞赏,我的同辈至今都还认为我是一个比较高尚的贵族。”

他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托尔斯泰认为,人不是甘愿堕落卑贱的,人不仅拥有良知和道德,而且身上也带有神性的光辉,人的天性充满理性的力量。他意识到,爱是人类的本性,爱护人类的广阔心胸会使人不断地升华。在实践中,他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爱,就能在爱的指引下,找到光辉的生命主宰。@*#

责任编辑:苏筱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科学和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专业划分如此细致、文化和各种学说如此庞杂,以至于我们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适生活的同时淡漠和忘却对人生目的的真正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难道年轻时的辛苦是为了老年的安逸?挣钱是为了治病?纵欲是为了摆脱颓废?身心憔悴为了短暂的飞黄腾达?苦读的重压、求职的辛酸、加班的烦劳、人际的不顺、病痛的折磨正在过去,舒心、宽裕的日子一天天流过,过去的一切仿佛是一场虚幻的梦,一切美好都将在死亡时彻底消逝。我们莫名其妙地出生,又匆匆死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 在贵族统治下,当时的俄国社会充满了贫困和不幸,整个国家都陷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托尔斯泰目睹种种不平等现象,怀着悲天悯人的心肠,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被认为是俄国最伟大、最能够反映时代的作家。
  • 我在阅读罗曼•罗兰所写的《托尔斯泰传》时,能发现他是那么深入托尔斯泰的思想深处,准确把握着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我由衷地钦佩。我没有这种资格来写此二人的文字,但我终于又写了,这是缘于我对他们的爱,对他们广博心灵的爱,对他们深邃思想的爱,对他们天才的爱……,所以我又硬着头皮写下去,但我将永久地保留修改的权利。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苦苦寻觅着,各自走着一条孑然孤立的独特的道路,在思想的求索中,他们却常常殊途同归,在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家群中,他们走得最近
  • 在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专业划分如此细致、文化和各种学说如此庞杂,以至于我们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适生活的同时淡漠和忘却了对人生目地的真正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

  •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老魔鬼看到一位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
  • 1910年11月10日,俄罗斯初冬的苍茫大地,一位白胡子老翁坐着马车离家出走,10天后,老人病死在荒凉的小火车站。寒风中守候的民众哀悼低泣,一代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巨匠,以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伦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深深的影响着世界。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为此亲身实践做出的努力,以及他所提倡的“不以暴抗恶”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日后成为印度“圣雄”的甘地。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