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翠峰饦饦的由来

作者:味蕾

人气 422

【大纪元2017年09月18日讯】“翠峰饦饦”是陕西关中(周至县翠峰镇)的特色面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纯属手工的作法奇特,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搓揉后醒一段时间,再掐成核桃大小的小面团浸泡水中,再用手捏拉成面片,很像厚饺子皮,入沸水煮熟,面片雪白,筋柔光滑,口感极佳,所以自古就有:“手里撕着薄闪闪,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似银盘、吃在肚里喜洋洋”之说。相传它的由来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享年52岁。父亲是唐高祖李渊,于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废黜隋恭帝杨侑,称帝建立唐朝。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李渊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626-649年),以文治天下,国泰民安,并开疆拓土,开创了中国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100多年的盛世。

唐朝初年,扶风汉烟村有位索姓姑娘因避婚,逃到了周至翠峰山当了道姑,后来修成神仙。当她还是道姑时,有一天,秦王李世民打猎到翠峰山,因马惊迷途,一直找不到归途,饥肠辘辘之际,误闯入索姑的住地,索姑以平日所吃的主食饦饦招待,李世民食后称赞连连。

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经常想起在翠峰山吃过的饦饦,为报答解饥之恩,特赦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并下旨保护其地。当索姑成仙后立庙奉祀,民间亦称“送子娘娘”,每年三月的庙会,人潮络绎不绝,香火鼎盛至今。饦饦也因此流传至今,广受民间的喜爱,也是宫廷的御面。

周至翠峰人做的饦饦以“筋、光、薄、辣、香”特点享誉全国,它有“文饦饦”和“武饦饦”之分。“文饦饦”就是将饦饦做好后,下入小米稀饭中,煮熟后加黑红糖食用,最适合孕妇和老年人,有滋补食疗之功效,也适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孩子和从事女红家务的妇女食用。

“武饦饦”则相当考究,汤的主要佐料是翠峰所产的辣子和醋烹制而成的,底菜和漂花菜一般选用红萝卜、蒜苗、黄花、黑木耳和鲜豆腐,搭配成五种(红、绿、黄、黑、白)养生又缤纷的色彩。饦饦煮熟盛在碗里,只见底汤菜五色相间,辣子油红光闪闪,饦饦与菜忽隐忽现,香气四溢,让人垂涎三尺,食后回味无穷。

“武饦饦”营养又耐饥饿,食后不胀气,易消化,体力充沛,浑身带劲,适合于粗重劳力的干活者食用,也是儿媳妇孝敬公婆的美食。现在饦饦的吃法,有炒饦饦、烩饦饦、沾水饦饦、油泼饦饦、臊子饦饦…等多种,更能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胃口。

像饺子皮不是饺子皮的翠峰饦饦是陕西关中的特色面食。(摄影:彩霞/大纪元)
像饺子皮不是饺子皮的翠峰饦饦是陕西关中的特色面食。(摄影:彩霞/大纪元)

臊子饦饦的材料:

面粉200克、西红柿(又叫番茄)2颗、鸡蛋2颗、豆腐1块、青江菜和韭菜适量。绞肉300g、姜3片、大蒜3瓣、香菇3朵、木耳2碗、辣豆瓣酱和高汤和香油适量。

做法:

1、面粉加水、加盐后和成面团,加盖醒半小时。

2、面团揉匀后搓成条状,再掐成核桃大小的小面团,泡于水中,食用时用手捏拉成圆面片,很像厚饺子皮。

3、饦饦煮熟后捞起备用。

4、豆腐炒辣豆瓣酱后捞起备用。

5、炒蛋后,放进西红柿拌炒调味后捞起备用。

6、青江菜、韭菜汆烫后捞起备用。

7、姜和大蒜切末备用。香菇和木耳洗净用水泡软,切细末备用。

8、热油锅,依续炒香姜末、蒜末、香菇细末和木耳细末,再放入猪绞肉、辣豆瓣酱炒熟炒散,最后倒入高汤炒至收汁,就是香喷喷的臊子。

9、依续码盘煮熟的饦饦、炒豆腐、蛋炒西红柿、汆烫的青江菜和韭菜、香喷喷的臊子后,淋上香油即完成。@*

责任编辑:郭欣

相关新闻
【美食典故】文山鸡丁的由来
【美食典故】老表土鸡汤的由来
【美食典故】玉兰片的由来
【美食典故】松花皮蛋的由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