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粹精第四卷 谷物加工——攻稻

《天工开物》江南舟上水碓 攻稻一举三用

作者:宋应星 译者:李淑芬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谷物加工——攻稻(三)水碓去壳去膜

水碓是住在山区靠河边的人们所使用的,加工稻谷省人力十倍,人们都乐于使用。水碓的引水构件与灌田的筒车的引水构件有相同的结构。

水碓上放臼的数目多少不一,如流水少而地狭窄,便置两三个臼。水流大而地宽阔,即使并列十个臼也没问题。

江南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地区)造水碓之法巧绝。因为水碓就怕埋臼的地势低会为洪水所淹,太高则水流不到。广信府的造法是以一条船当地,打桩将船围住,船中填土埋臼。要是在河的中流填石筑坝,则安装水碓便无须打桩围堤了。更有一身三用的水碓,激水转动轮轴,水碓的第一节转磨成面,第二节带动水碓舂米,第三节引水灌于稻田。这是考虑得十分周密的人制造出来的。

河滨用水碓地区有老死不见砻者,稻谷脱壳、去糠都始终用石臼。只有使用风车及过筛之法,到处都一样。碾子以石砌成,碾盘、石磙皆用石。由人驱使牛犊(读独,小牛)或马驹(读居,小马)拉碾。一牛之力,一日可抵五人。但入碾中的必须是极干燥的稻谷,稍湿则将米磨碎。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原文

《天工开物》粹精第四——攻稻

凡水碓,山国之人居河滨者之所为也。攻稻之法省人力十倍,人乐为之。引水成功,即筒车灌田统一制度也。设臼多寡不一,值流水少而地窄者,或两三臼;流水洪而地室宽者,即并列十臼无忧也。

江南信郡,水碓之法巧绝。盖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则洪潦为患,高则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为地,橛椿维之。筑土舟中,陷臼于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造成,不烦椓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举而三用者,激水转轮头,一节转磨成面,二节运碓成米,三节引水灌于稻田。此心计无遗者之所为也。

凡河滨水碓之国,有老死不见砻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终始。惟风筛之法者无不同也。

凡硙,砌石为之,承藉、转轮皆用石。牛犊马驹惟人所使。盖一牛之力,日可得五人。但入其中者,必极燥之谷,稍润则碎断也。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子说,天上的云霞五颜六色,地上的花叶千姿百态。大自然呈现如此色彩缤纷的景象,古代的圣人便跟着学习,用染料把衣服染成青、黄、赤、白、黑等颜色穿在身上。虞舜当初就是如此用心的。
  • 凡绵羊有二种。一曰蓑衣羊。剪其毳为毡、为绒片,帽袜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国,作褐为贱者服,亦以其毛为之。褐有粗而无精,今日粗褐亦间出此羊之身。此种自徐淮以北州郡无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饲畜绵羊。一岁三剪毛(夏季希革不生)。每羊一只,岁得绒袜料三双,生羔牝牡合数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绵羊百只,则岁入计百金云。
  • 造蓝淀时,要是叶与茎很多,便放在窖里,少的放入桶内或缸内。用水浸泡七天,自然会浸出蓝液。每一石蓝液放入石灰五升,搅动数十下,蓝淀很快就会结成。静放后,蓝淀便沉于底部。近来所生产的蓝淀,多是用福建人在山上遍种的茶蓝制得,其数量比其他各种蓝的总和还要多好几倍。他们在山上将茶蓝装入竹篓内,由船运到外地出售。制造蓝淀时,将漂在上面的浮沫取出晒干,名为“靛花”。放在缸内的蓝淀,必须先和以稻灰水,每天手持竹棍不计次数地搅动,其中最好的叫作“标缸”。
  • 红花是在园圃中用种子种的,二月初下种。如果种得太早,待苗高一尺时,就会有黑蚂蚁般的虫子将根吃掉,使苗死亡。种红花的土地肥沃时,苗可长到二、三尺高。这就要在每行打桩,绑上绳子,将苗横拦起来,以防狂风折断。如土地不肥沃,苗只长到一尺五寸以下时,就不必这样作了。
  • 将带着露水摘取的红花捣烂,放入布袋中用水淘洗,绞去黄色液体,然后取出来再捣,放入布袋中用发酸的淘米水再次淘冼,再绞去汁液。用青蒿(菊科)在上面盖一夜,捏成薄饼,阴干后收藏起来。
  • 隐世2000年,在特殊的时代被重新发现,神秘的羊皮古卷,记载的是神的预言?为什么教廷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
  • 至今无解的神奇传承,目不识丁却能唱颂数百万文字的英雄史诗。西藏说唱艺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兴未艾,人类在力寻出路之余,其实,还得回归原点,重新审思自古以来瘟疫的真实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带有一个人叫郑夷甫。他少年有为,令人羡慕。嘉祐年间,在高邮做官。后来遇到了一个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时间,没有不准的。郑夷甫叫他一算,原来自己只能活35岁。他一下子就开始感伤起来。有人劝他学一学《老子》或是《庄子》来给自己宽宽心。后来听说有一个和尚,坐在那里和别人谈笑中而圆寂。郑夷甫听了感叹说:“我不能长命百岁,那也要象这个和尚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到了那个日子前十天,他四处走亲访友道别。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来到屋外的一个亭子里,亲自叫人打扫烧香。就在挥手指画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梦溪笔谈评价极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或是“我国古代科学的杰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然而,对照学者的评论与梦溪笔谈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一律对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神秘现象避而不谈。其中原委,这里先不论。我们将整理出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些神秘现象,和一些现代科学置之不理的科学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