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古人爱旅游!还有推荐文、套装行程(2)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晚明南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原标题:晚明古人疯旅游!竟还有炫耀文、套装行程?)【接前文

问:晚明旅游有促进经济发展吗?

答:晚明时,旅游的正面观点是促进经济发展,象征社会繁荣,甚至反映当时的太平景象。

旅游活动的兴盛其实代表着国富,也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晚明时期人口膨胀,每人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但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出轿夫、舁夫、牙家等大量的人力需求。

明,陆治,《支硎山图》局部。图右可以见到当时登山旅游应雇的“肩舆”及“舁夫”。(图片来源/巫仁恕提供,采自《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明,陆治,《支硎山图》局部。图右可以见到当时登山旅游应雇的“肩舆”及“舁夫”。(图片来源/巫仁恕提供,采自《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当时有一些地方官员或士大夫认为旅游会造成奢侈浪费,甚至因为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认为旅游会影响民生、甚至是国家税收,因此他们主张要禁止旅游活动。

其实这些禁止旅游的理由,是许多传统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导致,例如奢侈浪费的批评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消费习惯。当时的文献资料里没看到有人因“旅游”而破产,反而是赌博与打官司容易倾家荡产。

问:晚明士绅的旅游论述,类似现在 FB、IG 炫耀文?

答:书写游记就是文人展现文化资本,并展示自己的身份品味

晚明文人书写游记时,除了炫耀之外,还有社会、经济上的考量。但当时有些笔记小说提到,有些文人不会亲自去旅游,而是派“僮仆”去该景点看,回来以后告诉他景点长什么样子,文人再去杜撰这些游记,并以写了多少游记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由此可见当时写游记的风潮所衍生的奇异之事。

清代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左下角可见僮仆拿着提盒跟随文人游历山水的样貌。(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清代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左下角可见僮仆拿着提盒跟随文人游历山水的样貌。(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膨风”的晚明文人,多只在江南游历。

某些山水景点是大家所一致推崇的,例如五岳。明代的江南文人黄省曾喜好游历,甚至在应京赴考途中听闻西湖之美,便激动着装前往、游玩数日而不应考。黄省曾虽自号为“五岳山人”,但却未曾到过五岳,他的游历大多局限于江南地区的景点。但这不代表明代没有真正去各地游历的文人,像徐霞客就颇具冒险犯难精神。

晚明旅游的舒适性与娱乐性,成为有别于当时他国旅游的最大特点。各种精致化的工具因应而生,例如美观、具不同功能性的画舫;放置食物的提盒、烹茶煮酒的提炉等游具;跟随文人出游的僮仆与歌妓;甚至因旅游而生的游道论述、雅俗之辨。这些都反映了士大夫想塑造的身份与品味。

左为放置食物的提盒,右为烹茶煮酒的提炉,就像现今野餐、露营会带的用具。(资料来源/巫仁恕提供)
左为放置食物的提盒,右为烹茶煮酒的提炉,就像现今野餐、露营会带的用具。(资料来源/巫仁恕提供)
明,钱谷,《惠山煮泉图》局部。可看到右下角僮仆正在用游具煮泉。(图片来源/故宫 OPEN DATA 专区)
明,钱谷,《惠山煮泉图》局部。可看到右下角僮仆正在用游具煮泉。(图片来源/故宫 OPEN DATA 专区)

问:为何想研究晚明的旅游文化?

答:过去我的研究领域是明清的“社会经济史”,主要是明清时代的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基础。之所以会转到“文化史”研究,是受到欧美历史学研究趋势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出现新转向,透过文化史研究开拓了历史学许多新的面向,尤其是 16-18 世纪是研究的主要范畴,文化史研究的新面向也包含了“旅游消费”。

然而,如果缺少了社会经济作为基石,那文化史的研究只看到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以三个例子来说明:轿子、路程书、社会结构。

第一,交通工具轿子。南宋已出现轿子,当时纯粹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但了晚明却开始作为“旅游”使用,这背后的原因与人口有关。晚明当时处于人口爆炸成长期,有一亿多人口,劳动力十分充足,所以有许多人可以从事“轿夫”这个工作。

第二,是“路程书”的使用。路程书是古代商人交通时参考的书籍,可以指引商人到外地贸易时,该选择陆路或水路。例如文林阁唐锦池刻印刊行的《士商类要》就纪录了各路程中的各种旅游景点介绍,晚明的黄汴所编撰的《天下水陆路程》也同样在路程后附有旅游介绍。原本路程书只作为交通参考用途,但商人在旅途中会顺便观光,因此,路程书也兼具旅游指南的功能。

第三,从社会结构面来看,晚明商人群体崛起、社会地位提高,引起士大夫内心的焦虑。士大夫想与商人做出区隔,因此需要展现自己独特的旅游品味。

历史学研究必须靠史料来说话,晚明游记数量的巅峰,呈现当时兴盛的旅游风气。

在历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搜集。研究无法凭空想像,必然要植基于资料之上,无论是图像或实体的物质资料。在搜寻某个时代的史料过程中,会发现某类型的史料特别多,例如晚明游记的暴增,约莫是从十六世纪中叶,也就是从嘉靖年间开始,到了万历年间达到巅峰。从史料可以发现文人自行出版的文集中,几乎都有游记文体。一个时代出现某类文体一定是有原因的,可以反映了当代的风气。

另外一个例子,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山水画,但以前的山水画多是文人画,属于写意不写实的风格。但晚明的山水画风格一转,十分具体写实,受到旅游风气的影响,在绘画方面出现了“纪游图”。@#(末完,待续)

──转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网站刊登)

责任编辑:杨真

点阅【研之有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皇帝原来也会护航文,而诏书的字里行间还藏着皇帝各种烦恼,中研院发布官方科普媒体“研之有物”,用浅显活泼的笔法,带民众认识艰涩难懂的研究。
  • 宫中争权夺位的可怕,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想必体会最深,一方面要让自己坐稳、一方面也要阻止别人窜位,透过颁诏的总动员仪式,将皇帝对自己的期许、对政权的看法布告天下。
  • 因应路程远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时曾明确订定赍诏官赴各地颁诏往返的时限,例如从京师到河南、山西一带往返限 30 天。
  • 工业革命后,各种产业加速发展,首当其冲就是商业模式的改变。当物资开始充足,我们对生活有另一种想像,百货公司也因而诞生。中研院近史所连玲玲,研究历史悠久的上海百货公司的现代化过程,建构出其背后传达的意识。
  • 你以为“图文部落客”是现代产物?走进中研院文哲所李丰楙研究员的收藏世界里,你会发现老祖宗将“文字”化为“图像”的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被用来祭祀祈福,或作居家摆设的图像,其中蕴含的文学与宗教意义,早已普及于古人的日常生活。
  • “泰北金三角”地区的云南人,家人过世时是烧纸作的“假护照”,让逝者可以拿着护照到处移动。为什么会有这个文化现象?中研院黄树民院士,分享过往田野调查看见的故事。
  • 导览行程通常从中研院大门口开始,一直深入森林步道及生态池,院区内的植物、昆虫与动物,对生态志工而言如同老朋友,路边的一花一草都可以说个故事,一虫一鸟都是令人驻足流连的焦点。
  • 人类虽然生活在陆地上,但经过千年万年的地壳变迁,桑田可能变沧海,古代祖先在地表上的生活遗迹,就被隐没在水中;另一种情况,则是因意外或战争,让飞机船舶随着文物资料一起沉没。广大无垠的海底,其实有着从古到今许多的历史发展足迹。水下考古,就是研究这些的领域。
  • 耿恭为将士拜井祈祷,泉水涌出;郑国为秦国修筑渠道,造福万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