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圆仔花

作者:吴敏显
font print 人气: 86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我想写乡下人的憨厚与质朴,写村人对天地对鬼神的敬畏,写族亲同邻人之间的相扶持。——吴敏显(台湾)

*1

圆仔花不知丑,大红花丑不知……
大概要三、四十岁的人,凭借小时候曾经叨念过两句类似口头禅又类似童谣的字句,才会想起这两种花朵的姿影。

圆仔花叫“千日红”,花朵像一颗颗紫红色汤圆,这草花花期长且一开就肆无忌惮地一大片;而大红花指的是开着大红色花朵的“朱槿”,这种常绿灌木花色多,名称也多,整丛朱槿一旦花朵绽放,等于闹节庆时张灯结彩放鞭炮,喜气洋洋。

早年,宜兰乡下随处可以看到这两种花成群成丛地嬉闹,大人小孩都把它们当没人爱、上不了台面的野花看待。小孩子若是到邻居园圃或庭院采摘其他花朵,往往等着挨骂,只有捧着这两种野花朵去办家家酒,纵使摘满满一斗笠,也没人管。

整年下来,大概仅有中元普渡例外。家家户户拜老大公时,供桌上除了丰盛牲礼,必然摆一对花瓶,瓶里插满一大束不知丑的圆仔花和丑不知的大红花,且将它们修剪打扮得妖娇美丽,充当亲善大使去讨好另个世界的好兄弟、老大公。

可近二、三十年来,已经少有人看过圆仔花,大家都猜,恐怕是绝种了。偶尔看到大红花,全被冷落一旁,连老大公都习惯那些从花店里买回的真假莫辨的花朵了。

一向被认为最草贱最容易存活,不需要人刻意播种栽植照料,便能够随地开得鲜艳灿烂的野花,说不见就不见,难免教人有点怅然唏嘘。

如果你来宜兰乡下,想找圆仔花或大红花踪影,询问对象正巧是我小时候村里的长辈,那算有了真正耳福。

年长的村人,和所有老人一样,必须不断地怀想旧日时光去找回自己,所以他们能够记住的,就不单是一簇簇美丽的野花朵,还会有个女孩被全村人叫她“圆仔花”。

千日红的花语是“不朽”。象征着永恒的爱、不朽的恋情。(Dinesh Valke/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圆仔花,原产于热带美洲各国内地,一般在春天播种繁殖。(Dinesh Valke/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2

这女孩,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嘴唇红润,可惜天生兔唇。远远看她,彷佛嘴巴衔着两朵圆仔花。

先是老一辈叫她圆仔花,接着整个村的人跟着这么叫。

“唉……”外地人看到圆仔花总要长叹一口气,对熟识的村人说:“她应该是你们乡下最漂亮的女孩,竟然破相,真是可惜呀!”进而便会出现某些自以为见识广阔者,大发议论。把圆仔花破相怪到这孩子的前世业果,说她上辈子太爱搬弄是非,今生投胎没教她喑哑,仅仅缺嘴算幸运了。

也有人将圆仔花兔唇肇因,归咎于她母亲。指责她母亲怀胎期间,肯定在王公庙神明面前口无禁忌地乱说话,挺着大肚子还持刀剪针线朝穿在身上的衣服裁剪缝补,甚至绘声绘影说她母亲偷吃了神龛供桌上的水果糕饼。几乎把乡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所有孕妇不宜触犯的禁忌事项,全套在圆仔花母亲身上。

而这些显然皆属胡乱猜测,并无任何事证足以证实。因为,包括我们村和邻近几个村庄,没有任何一个人晓得她父母亲是谁。

庙公发现圆仔花的时候,她只是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用花布拼凑的包袱巾裹着,弃置王公庙门口石狮子脚下。石狮嘴巴里塞了一束盛开的白蝶花,大概是刻意要吸引人们注意。

那天早晨,庙公一如往常准备去开启庙门烧香,两脚刚踩进庙埕,打老远便瞧见石狮子嘴里衔着那束白亮耀眼的蝶花,以及基座下那个花布包袱。

他原以为哪个信众起大早送来拜拜供品,走近细瞧,吓了一大跳:“唉呀呀!到底是哪个父母那么粗心,把孩子放这里?野狗来了怎么办?”

小婴儿睡得很甜。被陆续到庙里烧香的信众吵醒,不哭不闹,只是不停地舞动小拳头,搓揉鼻子和紧闭的眼睛,然后再塞进嘴里吸吮。

大家这才看清楚,小婴儿上唇从中断裂,开了个口子,宛如涵洞闸门被抽开,不时有口水从露出红嫩牙龈的地方流出来。看到的人莫不像触电那样倒退一步,惊声怪叫。

直到晓得婴儿性别后,总算得到几分安慰似下了个结论:“好在是查某囝仔,查某囝仔菜籽仔命,将来当个佣人去伺候人也不至于饿死!若是查甫囝仔,长大肯定娶不到老婆。”

File:宜兰壮围番社同安庙.jpg
宜兰壮围番社同安庙。(番社/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3

没父母照顾的孩子,似乎很快能摸索出生存之道,好饲养又乖巧。

圆仔花个儿还没长到扫帚高度,就能连拖带拉地将庙里庙外扫得干干净净。到了她眼睛能瞅到红供桌桌面,即主动拿块抹布,点起脚尖、伸长手臂,顺着四边桌沿尽量朝里擦拭。

刚开始,桌子中央总留下一块荒芜地带,任她怎么够也够不着。直到某天黄昏,看到附近男孩搬来椅子偷摘路边水果,她立刻学样用小板凳垫脚,把那块荒野地的尘埃抹个干净,让整张供桌天天保持漆亮。

家境清寒的信众,手边拎着一小袋牛奶糖、两颗苹果、几根香蕉到庙里拜拜,连自己都觉得寒酸难为情,没料到庙里供桌变成镜子之后,人人心底即踏实多了。因为一小碟牛奶糖摆上供桌立刻映照成两碟,一对苹果变成四颗,一串香蕉变两串。场景变幻,似乎连坐在神龛的王公都能感受到。

有的妇人眼看圆仔花小小年纪竟那么懂事勤快,不但要自己孩子跟她学,等拜拜仪式完成,多少会抓几粒牛奶糖或掰根香蕉给她。

圆仔花不但赶紧闪躲,还将双手紧紧反扣背后。得要庙公点头,她才接纳。

*4

我们乡下,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有一门共通的餐饮规矩──父母会在吃完饭时提醒孩子,要吃光碗里饭、菜,将来才不会娶到缺嘴或嫁个缺嘴的配偶。

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过去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当它是一回事。出现“兔唇圆仔花”这个活生生例子做为餐饮教育素材,再顽皮粗心的孩子,也不得不警惕收敛,乖乖把碗里的菜肴与饭粒扒得清洁溜溜。

不管童伴蹲踞门口等着结伴去玩耍,或是饭里多淋了酱油咸得难于下咽,大家都得硬着头皮,扒光碗里饭菜,连汤汁全喝得一滴不剩。

孩子甚至彼此学样,吃完饭时会将头往后仰,让已经粒米不剩的空碗像帽子那样盖在脸上,方便伸出舌头绕圈子去把碗壁舔了又舔才罢手。

我敢说,在那个年代,我们村里孩童使用过的饭碗筷子,大概是整个地球最干净的碗筷。这正是圆仔花为乡下人餐饮教养,起了了不起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肢体残缺或颜面破相的孩子,通常会比较认分。圆仔花不但把庙里地板桌椅清洁工作,以及杯盘器皿清洗做得有条不紊,闲下来还帮庙公捶背,缠住老人家学写字。

上小学之后某个寒假,她主动要跟庙婆赶鸭群讨冬。在跨越田埂时,竟然被一根大铜针给刺穿脚底板。这扁钻形铜针,其实有点像缩小了许多倍的双刃匕首,专门用来缝制盛装稻谷的麻布袋,一般叫它“布袋针”。

所幸圆仔花从小习惯赤脚走路,已磨炼出一层厚脚皮,而未被伤及真肉。村人说,可惜她不是个男孩,否则将来当乩童上刀梯、踩炭火堆、走钉床,肯定比任何庙里的乩童都厉害。

File:Taiwanese duck farm.jpg
家鸭。(MiNe(sfmine79)/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5

等圆仔花再长大些,庙公认为小孩子除了读书认字,更需要学点谋生技能。只要碰到不必上学的日子,便让圆仔花到村里的小吃店端菜、洗碗,目的是让她学些烹饪技巧。

小吃店位于乡公所对街,每天大清早员工上班签到,中午用餐休息,傍晚下班钟声响过的几个时段,无论晴雨,架在乡公所窗口那具超大型扩音喇叭,总会被工友弄得咿哩哇啦响,转播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和一些字正腔圆的相声与国语歌曲,尤其是中央广播电台“自由中国之声”。

这个扩音喇叭大得像圈鸡罩,一旦响起声音即如雷贯耳,传得老远,让圆仔花尚未学到如何炖、煮、煎、炒之前,光用两只耳朵听着听着,很快便学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语,外加不少国语歌曲。

她唱歌时,若不盯着她嘴形瞧,只听那夹带嘶嘶声的歌喉,还真的相当独特,那种跟一般人不一样的腔调,蕴涵了某种吸引人的磁性,简直就是从乡公所那个扩音喇叭直接播出的歌星唱腔。

小吃店是村中极少数买了收音机的住户,老板把它像祖宗牌位那样高高地供在墙上一个木头箱子里。收听频道主要锁定国、台语小说选播及广播剧,这也教圆仔花了解到更多成人天地的人情世故。

有一天,海边驻军部队指挥官请乡长带几个课长到小吃店餐叙。乡长读过几年日本书和汉学,平日能听懂一点北京话,但面对指挥官那浓浊的大陆内地口音,差不多只能猜到个三、四成,其他课长同样不见得高明。

大伙儿仿佛面对个红头发、蓝眼珠、白皮肤的美国大鼻子,在露天电影布幕里讲ABC,为了不使自己形同“柴头尪仔”呆愣着,只能不时地陪着“嘿嘿嘿”傻笑。

冷盘上桌,指挥官端起酒杯向所有人敬酒后,夹起一片香肠和蒜片,朝乡长问道:“香肠亲吻厉鬼跟呀?(编注:“乡长,请问你贵庚呀?”)”乡长跟几个课长听得面面相覻,小吃店老板认为指挥官想知道他切了几根香肠在盘子里,赶忙伸出三只指头插嘴说:“三根,三根,总共切了三根香肠,吃不够我马上再切。”指挥官知道自己乡音重,立即请陪同前来的军官重新说一遍,这个军官看来年轻许多,他张开两只手掌,彷如弹动琴键般,将十只手指舞呀舞个不停,一面以国、台语夹杂地说:“我们猪血肝,是想要清沟乡长,你芝麻鬼祟,你芝麻有几多穗啦!”(编注:“我们指挥官,是想要请问乡长,你现在几岁,你现在有多大岁数啦?”)结果还是鸡同鸭讲,大家统统莫宰羊。乡长灵机一动,要小吃店老板到水井边把忙着洗碗盘的圆仔花找来,充当翻译。

圆仔花说起话来,虽然带点嘶嘶的漏风声,却是村中最懂得说北京话、听北京话的人。这点连我们乡下小学校长、老师都比不上,因为校长、老师及乡公所公务员,全是接受日本教育长大,了不起再读个三年初中或职业学校,说话腔调早已定型,国语发音大多只能现学现卖。

这回好在有个圆仔花居间翻译解说,总算宾主尽欢,同时让那个左右肩膀各开了两朵梅花的指挥官,对圆仔花这个兔唇女孩留下深刻印象,经常买些书刊和文具送给她。

后来,部队移防到别县市或外岛,这个指挥官仍不忘寄来书刊和文具。

圆仔花小学成绩一直非常突出,却经不起周边同学嘲讽她兔唇,任凭庙公怎么说劝就是不肯去考中学。除了王公庙例行清洁工作,她很快成为小吃店主厨,店老板从此乐得轻松地交出锅铲炉灶,整天泡在村长杂货店下棋,要不然就跑到王公庙找庙公天南地北的聊。

*6

圆仔花十七岁那年,那个指挥官突然穿着笔挺的西装,带了好多礼物,由乡长陪同到庙公家里。他告诉庙公,想把圆仔花带到身边照顾。

庙公原以为指挥官跟他一样,想收圆仔花当养女。兜了圈子才明白,对方目的是要娶圆仔花当太太。这简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西北雨,把心里毫无防备的庙公兜头淋得浑身湿透。

按乡下习俗,女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确实得赶紧嫁人,让娶她们的少年家能及时在入伍当兵前传下后代。庙公和他老伴眼看圆仔花一天天长大,十七一过就十八,夫妻俩正愁着要找什么样机缘才能把破相的女儿嫁出门,没想到如今真有人愿意娶她,却偏偏是个比女儿足足大了二十几岁的男人。

庙婆则担心,指挥官长得一表人才,年轻时肯定娶过太太,说不定唐山还留有儿子、女儿,足以当圆仔花的兄、姐。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没有嫁妆又缺嘴破相的姑娘,除非和流浪街头的乞丐送做堆,否则一辈子恐怕不容易嫁人。

指挥官要娶圆仔花当太太,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村庄,难免引起村人议论。有人认为,什么人不好嫁,何必嫁给一个年纪差那么多的老男人。更有人义正词严地为圆仔花抱不平,说那个指挥官不就是想拿几个臭钱,买个老实的乡下女孩使唤。

当然也有人平心静气地向庙公进言,要他退一步想。像乡长就连跑了两、三趟,他劝庙公:“女孩子最值钱在颜面,外观一旦破相,条件便差多了,有人不嫌弃愿意娶她,我们应该为她高兴。何况对方已经当了不小的官,身强体健,算算不到四十岁,又单身一个人在台湾,圆仔花嫁过去不会有公、婆、姑、嫂钉啄欺侮。说实在,这种女婿没什么好嫌、好挑剔了。”

庙公、庙婆衡量再三难作抉择,多次征询圆仔花意愿,只见她每回都毫不迟疑地点头,也就心软了。

婚宴仪式全照着我们乡下规矩,新婚洞房安排在宜兰街一家大旅社,第三天带新娘子回门后,再搭火车到他南部驻地安顿。

临上车,庙公双手紧紧握住指挥官双手,似乎忘掉对方已经是自己的“半子”,竟然不停地向对方点头示好,恳求善待圆仔花。

庙公想到女婿可能无法听懂他说的闽南语,伸手把太太、圆仔花揽到一块儿,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跟女婿说:

“你不嫌弃我女儿是我们的福气,万一哪天你不想要她了,千万请你记得送回来还给我们,她一辈子都是我们的女儿,我们永远不会嫌她丑。”

(Wei, Shi-Hang/Flickr CC BY-SA 2.0)
台湾宜兰日落。(Wei, Shi-Hang/Flickr CC BY-SA 2.0)

*7

圆仔花出嫁好几个月,甚至连过完除夕的大年初二,都没看到这对新人回来过,实在令村人纳闷。

据庙公说,军队不像我们老百姓机关学校,他们越是碰到过年过节,勤务越是紧张,还好女儿、女婿经常来信,也常寄些南部土产回来,算没白疼了她。

可也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庙公爱面子的说词。好事者故意跑去找乡长聊天,想从这个大媒人身上打探事情原委。当时乡长正忙于处理手边公务,只说相关新闻最近报纸已经刊登了很多,要对方翻翻报纸自然明白。

“咦,我们村里的圆仔花出嫁那么久,连大年初二也不回娘家,为什么要看报纸才能明白呢?这大媒人简直当假的嘛?”

于是几个人拢到村长杂货店翻了一堆报纸,结果无论新旧,从头一版第一个字开始,搜到最后一版最后一个字,包括洗衣粉、味素、强胃散、电风扇、电锅广告,翻遍了,根本找不到圆仔花三个字。

回过头找乡长,乡长坐在沙发椅上哈哈大笑,反问众人:“你们没看到中、美联合军事大演习的新闻吗?它已经连续登了两、三个月哩!”“有呀,有呀!演习新闻是登了两、三个月,这跟圆仔花回娘家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拿竹篙斗菜刀,拎秤锤炖火锅?”“唉,大家都当过兵,用膝盖想也知道,国军要反攻大陆,便要多多与美国军队合作,学学人家的战法。这次在南部举办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庙公女婿正驻防当地,肯定要参与。大家清楚演习视同作战,尤其这种大演习三军统帅都会亲自督阵,谁能请假休假?而且军事行动一切讲保密,如果你是那个必须参加演习的指挥官,你能公开说我因为带领部队参加演习,所以不能带太太回娘家?”

有人辩驳说,指挥官参加演习,圆仔花又不是军人。乡长笑着请大家一起喝口茶水,继续说道:“老尪(编注:指老龄丈夫)疼嫩某(编注:指年轻妻子),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你们说,谁能放心让个十几岁从未出过远门的乡下女孩,单身从南部搭那么远的车,途中还得转好几趟大小不同的车辆回来呀!”

不愧是乡长,几句话就把众人说得哑口无言,赶紧将面前剩下的茶水一口喝干,摸摸鼻子,调头走人。

*8

大概在圆仔花出嫁一年半之后,终于由指挥官陪着回到村子,怀里还抱个胖嘟嘟的女娃儿。

村人伸长脖子围观,主要是想瞧瞧那婴儿的嘴唇,会不会传了圆仔花。当大家看到小女娃嘴唇完整无缺,个个兴奋不已;等抬头发现圆仔花的上唇竟然同样变成完整无缺时,更让大家惊呆一旁。

指挥官知道村人心底疑团待解,便用圆仔花教他的闽南话告诉大家:“多谢厝边乡亲们关心,阮某(编注:我妻)看过医生,已经完全好了。”

人群中一个小学生,突然高声且重复地念了一句──圆仔花真正媠(编注:漂亮),大蕊细蕊拢总媠。逗得大人小孩嘻笑一团。

暗地里,大家对圆仔花的兔唇如何修补无不好奇。等一家子回南部后,村人想从庙公、庙婆那儿了解真相,庙公苦笑说:“我们当了人家十六、七年的父母,根本没能力送她去治疗,现在怎好意思去追问她怎么动手术?花了多少钱?”

问题越是找不到答案,越是教人心生好奇。于是传出了各种说法,任谁都弄不清真假。

有人说,人家台北、高雄那些大都市的外科医生手术高明,一定是先把圆仔花嘴唇修薄,再利用切下来的肉片补到上唇缺口。

有人却说,又不是剁肉酱搓丸子,实在不必冒险在那小小的嘴唇上切割,万一失手岂不是把嘴唇挖出更大缺口?如果自己是医生,嘿,直接割了圆仔花屁股肉或大腿肉来修补就可以了呀!

小吃店老板则认为,大家全猜错了,以“老尪疼嫩某”的道理看来,割来修补的肯定是指挥官的大腿肉。

尽管小吃店老板这辈子裁切过许多肉类,村人对此说法仍然质疑,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还有人加了一句:“你又不是帮指挥官端洗脚水的传令兵!”“我就是知道!怎样?”

老板微微仰起脑袋,神气地说:“有一回,指挥官跟乡长在我店里吃饭,不断地称赞圆仔花又乖又聪明,应该可以找外地大医院帮她动手术。说到高兴时,把自己裤管朝上卷,露出左小腿肚表示,任何时候需要割块肉去补,就来割他的。他把腿肚往前挤,显现一处不小伤疤,说那是解放军炮弹削出来的,既然留个疤了,多割下一点也看不出什么两样。”

经过小吃店老板一说,大家不再猜来猜去,只是心底多少还是不愿意去相信它的真实性,毕竟肉是补在圆仔花上唇,如果真是从一个军人腿上挖下来的,万一哪天从那儿长出一撮黑脚毛,岂不像男人长胡子,那可怎么办?

但不管村人爱怎么猜测,全村的父母对孩子们餐饮习惯养成做法上,已经悄悄做了修正。一旦孩子碗里留下剩菜剩饭,便不再像从前所强调,会娶到兔唇的“某”或嫁给兔唇的“尪”,而改口说,将来婚嫁对象肯定是满脸麻子。

村里和邻村的野地里,已经很多年看不到圆仔花绽放的踪影了,庙公捡来养大的弃婴圆仔花早已长大嫁人,成为人妻人母。村人对于“圆仔花不知丑,大红花丑不知”这样听来耳熟,却又变得陌生的过往,便少有人继续去探个究竟了。

更多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乡下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节录完)

——节录自《坐罐仔的人》/ 联经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杨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红色恐怖”这颗从毛泽东的权力私欲和共产党专制政治理论中垂落下来的巨大血滴,很快就在中国政治的台布上扩展开来,染红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许多人在红卫兵惨绝人寰的酷刑下死去,更多的人在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下,走上了绝望的断崖。人性在肮脏的血污中受到践踏,而兽性则披上了共产主义的金色长袍,在太阳上作魔鬼之舞。
  • 在那辆“公爵王”轿车的引导下,押送袁红冰的白色中型客车载着十多名秘密警察,开出站台,然后,沿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向西北方疾驶而去。路旁低矮、破旧的房屋顶部的黑灰色瓦片,布满暗绿色的霉迹;黑洞般歪斜的门边,一个个身材矮小而枯瘦、面色灰白或者枯黄的人,目光呆滞地望着从云层间渗出来的惨白阳光;路两边污水沟中发出的腐烂老鼠尸体般的臭味儿,似乎将空气都染成灰褐色。
  • 即使生了病,即使才刚经历那椎心刺骨、痛苦不堪的化疗,但小馨仍没放弃学习。这也像是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也许,试着让小馨重回学校,并不是太不理智、太冲动的决定。
  • (大纪元记者张东光编译报导)关注全球重大新闻和专家意见的《World Affair》杂志报导,《失去新中国》一书作者、前美国智库研究员伊森•加特曼(Ethan Gutmann)在2012年7月出版的新书《国家器官》(State Organs: Transplant Abuse in China)中写道,“当王立军在2月6日晚上突破重围来到成都美国领馆时,他带来了一系列重创他上司薄熙来的故事:薄与英商海伍德被谋杀有关、挪用重庆公共资金、勒索当地的犯罪黑帮。”“身为前重庆公安局长,王对薄知之甚详……暗指薄与江派大员周永康密谋……夺权。”
  • 时序来到八月,宜兰县政府文化局和联合文学杂志共同策划的“散文书写‧秘境梦境”系列讲座也接近尾声,期待以散文写作为针,将日常生活捻成丝线,穿引出多彩的绣品。
  • 宜兰县政府文化局所主办的“山、农、渔─村落文学发展计划”进入尾声。11/2日早上邀请到了在地作家吴敏显,到兰阳女中,与学生分享他所知道的宜兰和写作经验。
  • 11月10日下午,“山、农、渔─村落文学发展计划”邀请宜兰在地说故事好手吴敏显,带着挑土堆的老神仙和唱歌的小妖精,到了宜兰国小,和二年级的学生分享他的兰阳故事。
  • 11月28日宜兰市公所将举办“在宜兰旧城散步”活动,邀请在地作家吴敏显一同分享宜兰旧城的记忆。吴敏显老师长期在宜兰耕耘,著作多为乡土小说,近年来,因对家的深刻情感,对宜兰的在地文学着墨较深。
  • 这几年,我发现学生总是厌倦在“纪律与模仿”中蹲点,写诗的不读好诗;写小说的,人物可以不需要任何铺陈就拥有飞翔的能力。
  • 今世物质满溢,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良材,如果执笔仍觉万缕情思,无一物可寄,就表示在生活中太粗心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