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白露之际暑去寒来 养阴润肺好时节

生命之途很难由自己完全掌控,淑华姐说回顾自己波涛起伏的大半生,是由意外串成的,实在也不为过。(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419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9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9月7日是白露,入秋后的第三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顾名思义,白露时节天气渐凉,夜间草木上开始出现白色露水。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空气中的水汽到夜晚会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

这时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尽管天气逐渐凉下来,专家提醒,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特别是早晚会增加几分凉意,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此时要避免呼吸道疾病。这个节气的养生重点是早睡早起,饮食多吃“苦”,注意养肺。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黄帝内经》上记述秋季养生的方法:“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古人将秋三月的时令称为“容平”,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此时,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的起居规律相仿,这样才能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藉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三月,金气旺盛主杀,使万物枯损。要想使魂魄得到安定,使形体得到保全,就要多用仁爱的心去培育万物,多施仁惠,收敛杀气。反之,就会使五脏功能失常,导致百病发作。

专家建议,白露时节需注意锻炼身体,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另外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打坐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专注力。科学研究证实,连续4天一次打坐20分钟的学生,在特定的认知测试表现特别突出。(Fotolia)
身体养生离不开心理养生,打坐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Fotolia)

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就不可以再赤膊、赤脚了。如果这时候贪凉,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但此时也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所谓“春捂秋冻”。“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秋气主燥易伤肺

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中医院中医师谢明宪说,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干冷,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干燥而产生的不适症状,甚至引发各种过敏性疾病。在中医五行归类之中,肺属金,对应于秋季。秋季燥气当令,其气清肃、干燥,所以秋天如果不注意养生,秋燥最易伤肺。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提到:“燥胜则干”,肺脏是一个娇嫩、容易受外邪伤害的脏器,个性喜润恶燥,民众在秋天常感口干舌燥,喝再多水也无法解渴,皮肤干燥脱屑,乳液再怎么擦还是干燥,这就是肺受到了燥邪的伤害。

皮肤、毛发、鼻腔、气管等都属于中医“肺”的范畴,所以秋天最适合的养生方式就是“养肺阴”。

谢明宪介绍说,谈到秋冬养阴,许多人也许不大了解,但要是谈起冬病夏治,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事实上,秋冬养阴与冬病夏治原本是一对双胞胎,只是冬病夏治早为人知,而秋冬养阴却多人未识。

冬季外寒肃杀,更应注重阳气固护,避免外寒伤人,不宜在冬季选择甘寒润泽的药物来润燥。所以在秋天滋润养阴是最适宜的时令,此时若做好护养,等到入冬,再着重护阳,就能减轻不适症状的发生。

身体养生离不开心理养生,白露过后,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专家说,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常笑还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研究显示,光线的种类与亮度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比如自然光会使人更快乐。图为一名年轻女子在阳光明媚的秋日公园。(Fotolia)
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新空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使心肺的气血调和。(Fotolia)

秋不食姜

干燥的秋季有些食物尽量少吃。古代医书中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生姜的好处虽然多,吃起来也有不少讲究,季节和时间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生姜属辛辣之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加上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秋天以少吃姜为宜。所谓“夜不食姜”,则主要是因为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会影响人们夜间的正常休息,且晚上进食辛温的生姜还很容易产生内热,日久出现“上火”的症状。

当然,这并不是说秋季就绝对一点也不吃,关键是不能“多食”和“夜间勿食”。此外,秋季最好少吃或不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桂皮等。

秋瓜坏肚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在秋季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

夏天吃西瓜是消暑的,但进入秋天后如果吃多了,很容易发生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天气转凉,吃多了阴寒性质的瓜果肠胃会不舒服。老人、小孩以及胃肠功能不好的特殊人群尤其要注意。

“秋瓜坏肚”,提醒的是在秋天里瓜类水果要少吃,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只要不过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损害。

瓜类少吃,但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总之,在挑选水果时应尽量选择当季的水果,顺着大自然的节气吃当令的水果,最符合人体脾胃的运化。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很早就有夏至节俗,夏至的至有三义,夏至这节气在中国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经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写夏天的气候与景象演变。夏至,今日一阴生。天地运行带来了季节的循环变化,夏至天地阳消阴长步入转折起点。 夏至,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表现在节俗生活、自然和民谚中。
  • 立秋每年约在阳历8月7-8日间到来。立秋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一种节气。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叶知秋,南宋宫中有报立秋来的仪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应时风物诗妇女童子剪戴楸叶,表秋意。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来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蝉,;立秋俗谚,看雷、雨、热度的脸色。
  • 二十四节气:处暑,暑止。有句俗语“争秋夺暑”,指的就是从“立秋”到“处暑”这期间天气微妙的嬗递演变样貌。古人观察处暑节物候有三;处暑有关的俗谚,表现中华文化中庶民的智慧与趣味;处暑保健养生的当令食物什么最风行?梨子、鸭子…
  • 《礼记.月令篇》记载白露节气物候为:“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白露时节的三个物候。鸿、雁自北南飞;燕鸟由南北返;众鸟开始备藏过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
  •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中国历法中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立冬”的俗谚、“立冬”的地方采风、历史留影、诗人陆游“随处一欣然”的诗情胸怀,看这里…
  • “大雪”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一个,每年在阳历12月7日前后一日到下个节气“冬至”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谚、习俗、地方风采、历史留影、生活美学,诗人俯仰天地诗情…
  • 冬至阳生春在望,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又称“初岁”,冬至三物候现象含有什么哲理?冬至是大节日,中国历代冬至节俗也很多,为何魏晋南北朝时人吃赤豆粥?北宋时视冬至如过年,建“钟鼓楼”检校时刻漏、报时;清代宫中传出过冬雅致游戏“九九消寒图”配合“九九歌”“数九”望春风…形成一种节气的智慧,也是民间一种益种休闲和启蒙教育。
  • 俗语说大寒过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最终个,大寒诗词描写天地人情。知道古人观测大寒物候有哪三候?大寒时节,寒气从地底彻透而出,大寒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大寒的俗谚能预测来年的天气吗?大寒节气中正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节-过年,过年有哪些有趣的年菜?还有古人巧妙嵌入节气名称的巧对联…
  • 古人非常重视“春分”,展现诞生、新生和爱护生命的精神。春分和蛋都象征诞生、新生,东西方在春分时节都有和蛋相关连的习俗,意义非凡。春分时节天地人和合,中国文化中的春分行事法天地精神,祭祀请子、行仁政安养生命、校正度量衡。春分节气天气俗谚久传…。唐代元稹节气诗:“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