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组图:游百年桥头糖厂 糖业的消失与文创再现

杨秋莲 专题

高耸的烟囱是糖厂最显目的地标。(杨秋莲/大纪元)

人气: 18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8年0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杨秋莲台湾高雄报导)糖,是现今家庭厨房中必备的一种简单的食品添加物,带给人一种甜蜜幸福的感觉,而节节高升的甘蔗则是它的来源。亦是台湾农村50年代童年追着牛车跑,只为尝口甘蔗清香甜味的那种甜蜜的回忆。然而在台湾首座创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的“糖业博物馆”,座落于高雄市台糖公司桥头糖厂,它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机械式制糖工厂,又因厂内昔日古物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市定(原高雄县)文化景观。

台湾糖业自明代开始发展时,逐渐的成为台湾重要出口物资,经由荷兰人提炼外销,开启了台湾的制糖事业。直至日本据台后全力发展糖业,在鼎盛时期拥有42家糖厂,酒精工厂15家、自营农场113,000公顷,产业为空前绝后规模之大,成为台湾第一大产业。

台湾光复后,于民国38年由我国政府接管日本在台的各种糖业相关机构并命为“台湾糖业有限公司”简称“台糖”;其曾于民国50至70 年间为台湾赚进了不少外汇。但是,随着台湾经济结构转变,糖业逐渐没落。桥头糖厂也在民国88年停止制糖,不过,厂区内丰富文化资产,促成台糖多角化转型经营,并发展成观光休闲产业。

糖厂保留文化资产 发展观光产业

建于光绪28年的桥头糖厂,沿自日治时代的社宅事务所与俱乐部,其外观不但仿巴洛克式的建筑外,回廊与连续拱门皆仿自欧洲建筑风格;厂内制糖工业遗址、五分车、日式宿舍、各式防空洞及红砖水塔等十多处建筑古绩皆保存良好,并于2002年被高政府认定为古迹而保存下来,因此“糖业博物馆”成立于此更具有其历史文化重要的象征意义。

昔日的五分车现今静卧铁轨上,已成为装置艺术的一部分。(杨秋莲/大纪元)

桥头糖厂在转型发展中,又以2006年所成立“台湾糖业博物馆”为主。除了以糖业文化教育为首项外,文创产业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宽广的厂区苍郁的老树群是桥头糖厂昔日最佳写照,因交通便利之故,所以适合半日游或一日游的完美休憩景点。搭捷运直达桥头糖厂站,若从捷运3号出口旁则是桥头糖厂五分车起站,途中经过凤梨园与著名的仿三铁共构(台铁、高捷、大台糖小火车)的景观,其终点为花卉中心。

如果走出捷运2号出口处出来即是桥头糖厂。往糖厂区内走高大的老树勾起一片天然绿荫是夏天最佳避暑之处。沿途随处也可见之前进驻糖厂的艺术工作者,所留下来的部分作品与糖厂景物融为一体,成为最佳的装置艺术。糖厂两边的设施特色迥然不同,是学校户外教学的最爱。

糖业博物馆入口处有两排笔直的椰林大道,路的尽头是昔日仿巴洛克式的俱乐部。(杨秋莲/大纪元)

在地文化的守护者 挽救断壁残垣

因糖场范围太大若想轻松的逛一逛得利用低碳交通工具,骑着双轮迎风畅快,怎么衔接都好玩。从糖厂艺术村游赏,红砖矮墙上写着“白屋”二字,在日据时代,这里曾是日剧时期达官显贵聚会社交的场所,直到糖业没落后,这里也成了断壁残垣,所幸一群在地文化的守护者不忍其继续残破败坏,于是邀集各领域工匠和艺术家,将此地重建为一个展示艺术家作品与装置艺术的天地。可惜,今非昔比现已大门深锁,不见当时的风光。

还有许多建筑都是日治时代留下来的,从这些宝贵的建筑中,皆见台湾经济产业发展史所留下的奋斗痕迹。再往前走会见到一棵树型优美高大的雨豆树,昔日曾有多次展演活动在此举办,其天然剧场氛围与雨豆树的美感深受好评,因而被称‘雨豆树剧场’;曾亦是日据时代日军的靶场,在糖业兴盛时将建成单身员工宿舍,而糖厂结束后又改为“雨豆树剧场”。然而这棵雨豆树在此屹立了一世纪,看尽了糖厂的兴衰与变迁。

“雨豆树剧场”这棵雨豆树在此屹立了一世纪,看尽了糖厂的兴衰与变迁。(杨秋莲/大纪元)

来到糖厂绝对不能错过的就是冰品,逛一圈下来,累了可到旧戏院改建的冰品贩卖部旁的歇脚处休息。品尝甜蜜的冰品再聆听街头艺人二胡悦耳的演奏,享受休闲放松的漫活,再慢慢欣赏厂区内各种再生的装置艺术,整天下来令人意犹未竟。糖厂工作人员表示,冰棒从50、60年代由2块钱卖起,至今最具特色的冰品莫过红豆酵母冰,曾于高雄捷运免费通车期间创下历史纪录,单日卖出7,300多个,缔造日所得近26万元的最高业绩。

人家说好料沉瓮底,品尝了冰品后,接着重头戏要上场啰!那就是前往“台湾糖业博物馆”方向走,延着自行车道而行,经过两栋整修后的和风建筑,散发出高贵却不奢华的大气建筑 (厂长与副厂长宿舍)座落于自行车道旁。此建筑屋顶瓦片已反复重叠形式展现,庭院草皮与周围的橄榄树及缅栀花相辉映,尽显庭院优雅温馨,更衬托出和风建筑的质朴迷人的自然风情,仿佛时空倒转回糖业当时发展的繁荣的背景。

日据时期厂长居住宿舍,是一栋高贵却不奢华的和风建筑。(杨秋莲/大纪元)

报废五分车废弃零件 再创装置艺术

再把怀旧的情怀拉回现实,一个大大的糖字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进入“台湾糖业博物馆”入口处,两排笔直的椰林大道旁装置着“童心”的陶土脸谱,一片一片的贴上钢筋水泥做的外壳上,独具风格也展现出人生的百态。路的尽头则是昔日仿巴洛克式的俱乐部,建于1901年当初是用来当高阶长官招待处。而静卧在左侧铁轨上的五分车体也不寂寞,其旁都有着艺术家们利用报废的车体零件以资源再生创作出各领风骚的装置艺术。

桥头糖厂除了历史古迹、糖业文化及自然生态之外,厂内充分利用制糖时所留下的废弃零件重新组合,塑造一处可与游客产生多种互动的铁件广场为“铁园迷城”。铁园迷城以低矮草坪及九重葛花架作为分隔岛所构成的简易迷宫,并且在动线上规划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置艺术。再搭配一些厂内相关的老故事,赋予视觉新思维;铁件艺品除了突显这些文化资产原先的特色或趣味性外,也尽量使得重新组合后铁器原件可以旋转或移动,满足游客想要动手操控的欲望。

“铁园迷城”充分利用制糖所留下的废弃零件重新组合,赋予视觉新思维。(杨秋莲/大纪元)

百年的圣观音佛像 庇佑制糖师们平安

再转往椰林大道另一条幽静的林茵小径旁的红砖瓦房,令人感受那种离尘不离城的桃花源境界。仿巴洛克式的建筑则是台湾制糖株式会社事务所呈现眼前(简称社宅事务所)。回廊和连续拱门造型则是采欧洲传统建筑,而其环绕屋顶的方孔可不是用来装饰用的,而是防御土匪偷袭时战备的置枪孔。

“社宅事务所”旁祀立着一尊百年的圣观音佛像,周围围绕着大树及祈福的吊牌,显得格外得清净,守护庇佑着当时厂内的制糖师们都能平安。要特别介绍此圣观音佛像则是仿日本奈良药师寺东院堂圣观音佛像(约铸造于公元720)是同一风格的作品,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皆具不菲的艺术价值。

圣观音佛像是仿日本奈良药师寺东院堂圣观音佛像同一风格的作品。(杨秋莲/大纪元)

保有昔日设施与建筑 荣获优质景观奖

在2011年桥头厂糖结合十鼓击乐团成立“十鼓桥糖文创园区”,至使园区内软硬体设施的强化再升值,将十鼓击乐团的鼓乐表演艺术和百年糖厂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做结合, 不但呈现多元 的观光面貌与价值,并保留了许多糖厂重要的设施与建筑,如留下火灾痕迹的旧仓库、五分车、铁道、防空洞、烟囱等,并再利用被火烧过的柱子做成装置艺术,这些设计也使其荣获第十八届建筑园冶推荐优质景观奖。

制糖工厂不再运作,存留下斑驳铁锈诉说着沧桑历史,值得人们去研究了解制糖的流程,是最好的实例教材。(杨秋莲/大纪元)

百年人文历史的糖厂仍保留了许多重要的设施与建筑,不止保存了原有的制糖工场,更规划了糖业历史馆、生动的糖业铁道文化及旧糖厂的创意回顾等。区内景观风貌融入公共艺术,呈现人文艺术的气息,展现对环境的爱护与尊重。而馆内亦陈列许多来自各地著名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多媒材作品,处于其中不但被这美丽的环境、瑰丽的古迹深深所吸引,更让人有种知性之旅的feel。◇

装置艺术消失的帝国与制糖厂火车相呼应,留下一段历史的甜蜜的回忆。(杨秋莲/大纪元)
五分车的维修站,是配合产业铁路运输需求所设置的修复站。(杨秋莲/大纪元)
台糖收割甘蔗时所用的大型机械宛如变形金刚。(杨秋莲/大纪元)
制糖石辘(左)是旧式制糖的甘蔗压榨机,笨重的石材以牛力牵拉来带动上方齿轮旋转。(杨秋莲/大纪元)
桥头制糖厂的制糖工厂外观。(杨秋莲/大纪元)
砖红水塔的外观,在绿树下更显得古老不堪,但是却代表了它独特的历史意义。(杨秋莲/大纪元)
防空洞是桥头糖厂区内随处见的景观,每隔不远的距离就可看见造型不同的避难的防空洞。(杨秋莲/大纪元)

责任编辑:杜文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