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道系列(3)

【晋商传奇】之三:大清皇室和晋商的奇缘

作者:皇甫容
雁门关。(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4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山西人面临山多地瘠,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他们在创建财富帝国时,无论是地理上的关口,还是精神上的关口,他们也都闯过不少。他们的闯关精神不亚于带兵陷阵的将领;也不逊于闭门独修的行者。晋人闯关,闯过的最大一关就是走西口。

康熙帝为晋人走西口打开通途

当初的西口位于山西、蒙古交界处,是长城的一道关隘,名叫杀胡口(后改为杀虎口),位于雁门关北边,内通京师,外控大漠,道路崎岖险恶,历来是边防要塞。

山西人走的西口,有两条路。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胡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最终进入蒙古。而蒙古人眼中的“西口”,则是东起多伦,西至临河,二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地带,包括多伦、张家口、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东胜、五原、临河等晋人经商较为集中的地方。

由于山西是连通中原腹地和蒙古之间的最短通道之一。所以明朝初年,朱元璋为防止蒙古骑兵进关,就在杀胡口驻扎了大量军队。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明廷在杀胡口修建了两座城堡,两堡连环易于攻守。明朝和蒙古关系缓和后,杀虎口就被开辟为贸易市场。

清军入关之际,将山东作为运粮之道,将山西作为商贾的通途。据说,大清问鼎中原时,为筹集军饷,曾向晋地的富商借贷银两,以加盖的龙玺大印作为凭据,这就是“龙票”。顺治皇帝入关后,晋商虑及开国维艰,没有去找皇室兑换借款。清朝皇室为嘉奖这些晋商,就给予他们生意上的关照。

当时顺治皇帝召见了八位山西富商王登科、靳良玉、范永斗等人,请宴赐服,将其纳入御用皇商。清朝龙兴之地是辽东,顺治帝允许这八家晋商负责主导关口的贸易。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率兵亲征,追剿准噶尔叛军,收服了蒙古的三大部首领:东部车臣汗、中部土谢图汗、西部札萨克图汗。这三部首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为怀柔蒙古诸部,康熙帝与漠北的王公贵族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调停蒙古各部积怨和纷争,并应蒙古贵族要求,允许内地商人深入蒙地进行贸易。清廷特许八大晋商可持“龙票”,在蒙古诸地开设分号。

此时的龙票已成为皇帝御批的经商执照,商人凭此可享有专利和特权。

康熙帝返京途中驻跸在“杀胡口”,考虑到满汉蒙民族的容合,就为其更名为“杀虎口”。此后,杀虎口成为繁荣的商贸市场。晋人走西口的方向比往年更加明确和清晰。

清乾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格登鄂拉斫营图》,描绘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玉锡率清军追击准噶尔汗达瓦齐至格登山之情形。(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晋人的利义观

在走西口这条路上,涌现出很多晋人引以为傲的人物:有乔家大院先祖乔贵发,曹家始祖曹邦彦,有常家庄园的几代主人,还有“大盛魁”商号的奠基人王相卿、史大学、张杰……

但并非所有走西口的人都能够衣锦还乡。至今,在走西口的路上,依然可见茫茫风沙掩隐的累累白骨。夏天酷暑难熬,人们行走于沙漠,因缺水虚脱,常常昏厥;冬季寒风凛冽,人们难以挡风祛寒,任由寒冷刺入骨髓;动乱之时,商人还要面临盗匪的抢劫和袭击。

但这些都未能阻挡晋人的步伐。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喜安逸,任劳任怨。世世代代的晋人闯荡天下,奔波四方,他们在走西口的路上,撒下了不尽的汗水和艰辛。他们不是行道者,却走了比行者还要遥远的路;他们不是修行者,却在商道之上,吃尽了一生几生的苦楚,依旧以苦为乐。

事隔数百年后,再次回味晋商的闯关精神,留在心里的除了长久的震撼,还有就是他们对“利”的理解,是否就像我们今人所认为的只是单纯的利益?

周朝八百年的礼乐天下,教化了大量的诸侯国家。在礼乐的熏陶之下,周文王阐述的“利”,最初含有救济、济天下的意思。《易经》说,如果有不通畅的地方,难以企及的偏邦,要想办法疏通,以利于天下,以济于万民,是为利。

《易经》还说,如果人能得到上天的护佑,就会大吉大利。佑,是相助的意思,得到上天的相助,人会顺利;得到人的相助,人会有信义。

或许,晋商的血脉含蕴着原始的利义之念,所以能够在崎岖险恶的商路上,一路走来以信义为本,打造财富帝国;一路走来也不计艰辛苦乐,勇往直前。

毁家纾难的晋商范毓宾

在《清史稿》中,山西商人范毓宾兄弟的名字和当时著名的总兵将领吴进义、李勋、马负书等王公勋贵并列一起。

范毓宾的祖父范永斗是明朝清初的八大晋商之一,也是顺治皇帝入关后,点名召见的晋商之一。顺治诏赐永斗张家口房地,将其编入内务府籍,仍命他在塞上进行贸易。范家从此步入皇商之列。

康乾盛世民生富庶,范家也迎来最鼎盛的时代。康熙大帝亲征准噶尔,范家为清军提供军饷和粮米。

雍正年间,朝廷调集九省大军,平定西北叛乱。由于清军补给线过长,军饷粮草供应困难。怡亲王胤祥推荐范毓宾负责大军所需的军用物资。

后因叛军偷袭北路清兵,劫走范毓宾的十三万石军粮。范毓宾毁家纾难,斥资家财一百四十四万两白银,购买粮食再次补运。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之遥,不劳官府,不扰近邻,输送物资克期必到。在康雍乾三朝,范家共计为大清输运军粮上百万石(一石相当于100斤)。晋商慷慨出资支援军饷,为清廷节省军费600万两。

康雍乾三朝经济繁华,市面流通的钱币已不能满足时人所需。由于铜斤短缺,清廷命商人远赴日本采购“洋铜”。铜斤,是铸造铜钱的原料,属于贵重而特别的商品。

范家联合在张家口的晋商,奏请包办此事。为回报范家为国的义举,康熙帝准奏。清廷把进口铜斤的业务交给范家全权经营。

在大清皇室的扶持下,晋商范家的财富一度富可敌国。 范家在当时的河北、河南20个州县都设有盐店,在天津沧州囤积的盐量高达二百多万斤,价值上百万两白银;在苏州设有船局,管理赴日船只;在北京张家口等地至少还有14座店铺,在张家口还有田产106顷,近千年房产遍布各地。

范家原籍介休有条范家街,长约近百米。范家修建的院落,恢宏大气,在当地有“小金銮殿”之说。用富甲天下形容范家一点也不为过。

康熙大帝将与漠北民族贸易的特权交给了晋商,使得后世晋人走西口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也为将来晋商远赴俄罗斯打开了道路;康熙大帝也将进口铜斤的业务交给了晋商,使得晋人以商为载体,将商道通过海路和陆路传递到更遥远的异国他乡。

晋商在大清皇室的扶持下,闯过了关口。他们也将以更沉稳的步伐,将智慧和心胸放及天下,履及四方。

清朝时1907年的长城照片。(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参考资料:
1. 乾隆时修《万全县志》
2.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
3. 《朔平府志》
4. 《易经‧系辞》上传、下传
5. 《文史月刊》2004年第09期,《清廷西征与杀虎口的繁荣》,王德功

点阅【晋商传奇】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悬空寺
    在巍巍的太行山西部,有一片高旷气爽的土地,称为山西。传说中,山西是得龙脉的福佑之地。
  • 2500多年前,晋国在南部盐业的带动下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座方圆60公里的运城盐池,成就了一个富强的诸侯国。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称帝九年后,发现不少官员的德才和职位不相符,导致很多政事废弛。忽必烈向汉臣张雄飞、江孝卿说起此事,将此局面比喻为“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并询问二人的建议。
  • 不久前,媒体报导了徐州八孩母被铁链锁颈,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卖人口,备受外界关注。徐州官方发布四次通告,其说辞对八孩母身份前后矛盾,引发外界质疑,更有法律人士认为,中共官方纵容和参与拐卖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国古代拐卖人口,各朝刑法将如何惩治?
  • 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有这么一段:贾母等人在屋里聊天,忽听外面的人吵嚷起来。贾母问怎么了,丫鬟回话说:“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这里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鸡贩。(公有领域)
    在当今社会,人们称生意人为“商人”,称买卖行业为“商业”,而买卖双方交易的物品称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商朝。现今人们所说的“商”,是否和商朝有关呢?
  • 桌历
    从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国没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结婚或工作,也没有爆发战争或出现天灾人祸,甚至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事实上,这11天并不存在于英国的日历上,也就是英国人在当年的9月2日晚上睡觉,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为什么英国会凭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和存续,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库,犹如对待御苑里的宝马良驹,既给予高规格优宠,又得备好鞍辔、打上马钉儿,以保证能驾驭驰骋。朝廷不断加强管理规范,以保证士族的精英优品不堕。
  • 九品官人法在实行中,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在东晋到南北朝这六朝时期,打造了历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贵族时代。表现上是:皇权或皇朝虽频繁更迭,而士族大夫们持续稳定地职掌国家典制。中国礼制文明与文化不因皇权姓氏改变而损折。因此,我觉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贵族制度来概说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贴近历史真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兴衰更替与文化走向。士族集团纵横国政,士族标举贵族精神品质,享有空前绝后的荣誉和地位。这也是中国在长期分裂大变革时期的一段特有现象。本篇以人才选举制度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个大的历史时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