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蔓延全球 “孤独大臣”能否解忧

人气 3598

【大纪元2018年01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婷综合报导)英国政府近日任命英国史上首位“孤独大臣”,再次引发全球对“孤独”问题的关注。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高科技使人们有更多的沟通方式,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反而变得更加空虚、失落和孤独。

英国首相梅1月17日任命体育与公民社会政务次长孔芮忻(Tracey Crouch)为该国的“孤独大臣”,着手制定策略来解决孤独问题。此外,英国还设立基金来应对孤独挑战。

“对太多人而言,孤独是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首相梅说,“为了我们的社会,也为了我们所有的人,我希望迎头面对这一挑战,采取行动。”

英国红十字会资料显示,英国总人口6560万人中,有超过900万人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

英国地方政府协会(The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表示,孤独应被视为“重大健康问题”;慈善机构Age UK声称这个问题摧残100多万名老年人的生活。

“孤独”如传染病在全球蔓延

其实,孤独不仅威胁着英国,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传染病”在全球蔓延。但目前只有英国第一个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澳大利亚公益组织Lifeline Australia发布的调查显示,有80%的澳大利亚人认为,社会正变得愈加孤独,60%的被调查者回应称,自己经常感到孤独;超过44%的被调查者甚至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感到孤独。

一家法国基金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人口约6700万的法国,约有500万人与社会脱节,社会关系减弱甚至缺失。

对于中国来说,“空巢老人”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数据显示,大陆地区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里大约有近五成为子女不在身边的”,其中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独感。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社会老龄化问题使得中国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显。 图为一位北京老人在一家养老院吃饭。(LIU JIN/AFP/Getty Images)

再有就是中国社会的青少年,在面对家里、学业和工作的压力下,孤独感也逐渐在增加。

英国“柯克斯基金会”去年发表报告,形容孤独为“社会传染病”,不但影响老人,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机会“感染”。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称,虽然孤独往往被认为是老年人的问题,但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一项近期研究发现,18到34岁的人比55岁以上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英国的 “全社会防止虐待儿童” 慈善机构2016年对4100名受孤独困扰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调查。一名15岁少年说:“我曾想要结束生命,因为我觉得生活在这里毫无意义。我感觉到没有人在关心我,我一直都很孤独。”

美媒《今日美国》引述芝加哥大学认知与社会神经科学中心主任卡西奥普(John Cacioppo)的话说,孤独感在现代社会的蔓延程度是“惊人得高”。卡西奥普曾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孤独”问题的可怕结果

《每日电讯报》2017年8月6日的一篇报导说,美国研究人员汇整了218项有关社会孤立和孤独影响健康的研究,研究对象近400万人。

结果发现,孤独比肥胖的致死风险更高。和那些与社会接触良好的人相比,孤独的人早死风险高出50%。而人在70岁前,肥胖的人早死风险约高出30%。

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员、犹他州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斯郎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说,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社会孤立和孤独大大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其危险程度超过了很多主要的健康指标。人类现在正面临一场“孤独传染”。目前的挑战是,如何能够应对它。

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最新研究发现,孤独的人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高出约30%。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发现,缺乏朋友与导致中风和心脏病的凝血蛋白浓度增加有关。

英国的最新研究指出,孤独寂寞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其与痴呆、早期死亡率和高血压等疾病有关,危害程度几乎相当于每天抽了15支香烟。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幸福和物质之间根本不能划等号。很多人吃喝不愁,但却精神空虚、倍感孤独。研究人员认为,孤独和社会孤立是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社会危机。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他还指出“孤独就是空虚”。

空虚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出现空白,缺少信仰、失去寄托、酗酒吸毒、闲散寂寞等。空虚者往往干什么都“没劲”、“没兴趣”。

BBC报导说,中共国家禁毒委员会2015年6月首次对外发布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报告称,截止2014年底,中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400万。

近年来中国吸毒人群年轻化令人担忧,心理学家分析,精神空虚是大陆年轻人涉毒的主要原因。

心理专家李莉说,我们注重的是外在活得好,比如物质生活,吃、穿、用。但是内在的,比如自我生存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自我的信仰以及自我的使命感”。像这些,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学习生涯还是人生生涯中都没有有效的引导,就是做人的这个方面,心理承受健康方面,我们的整体教育是匮乏的。

网络时代让现代人更加孤独

当今时代,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横空出世,为人们提供了广泛联系的可能性。然而尴尬而矛盾的现实却摆在了人们面前:当人们与地球另一面的陌生人聊得海阔天空,却与隔壁的邻居形同路人;当人们可以交上数百个网友,身边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推心置腹。

专家认为,网络时代,我们可能会更加孤独!

BBC引述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会令人感到更加孤独。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几位教授参与的研究团队针对近2000名19-32岁的年轻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每天用社交媒体超过2个小时会使一个人的社会隔离感增加一倍。

调查参与者匹兹堡大学儿科教授米勒(Elizabeth Miller)认为,年轻人最初感到孤独就去玩社交媒体,但当他们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就越觉得与真实的世界隔离。

报告指出,一个人在网上的虚拟世界中花的时间越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互动就越少。社交媒体上展示他人理想化的生活,可能引发羡慕嫉妒。社交媒体的使用还可能引发更多被排斥的感觉。例如,看到朋友们参加活动充满乐趣的照片而自己却没有受到邀请。

一名曾接受英国“全社会防止虐待儿童”慈善机构访问的16岁少年表示,他感觉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我没有朋友。我憎恨不快乐,但我无法控制它。我感到孤独。每当我想起未来的时候,就会害怕我要独处一生,因为我的外表不够漂亮,我也不够滑稽”。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普里马克(Brian Primack)说:“这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和社会孤立感已经达到流行病的程度。”

他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很容易将人们分隔,而不是将人们聚在一起,“社交媒体表面上看起来,提供了填补社会空虚的机会,但这一研究显示,它可能不是人们希望得到的解决方式”。

香港《明报》引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克尔提出的类似观点:科技带来便利、能加强人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导致“孤独”,变成以科技填补个人空虚。

东华三院心瑜轩主任陈美璐也强调,沉溺于虚拟的社交,随时忽略眼前人,牺牲真正社交。

中国大陆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他们大多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由于独生子女渴望有人陪伴,一旦有人和他说话、陪他唱歌等,他们就会产生本能的亲近感,就容易上当受骗。等醒悟过来,往往精神上会受很大打击。

评论认为,孩子精神空虚,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喝、穿,兜里有点零花钱”就行,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当孩子无人倾诉的时候,就更倾向于执著于网络。

美国之音引述宾夕法尼亚大学咨询与心理服务项目(CAPS)国际学生心理专家何宇红的话说,在抚养一个孩子的过程中,要更重视心理健康这一部分。“允许孩子去表达他们的情绪,去接纳他们的情绪。”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地去经营家庭环境与亲子关系。使得他们的孩子在外面受到挫折,“在最落寞、最孤独的时候,仍然觉得自己是有家可以回的,有亲人可以依靠的”。

缺少人情关怀 自杀成大陆青年死因首位

大陆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中共国家卫生部曾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人中,自杀列死因首位。

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曾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庆十余所高校的近1000名大学生中,17.39%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也曾对大学生进行过调查,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16.39%。

2014年大陆当局出炉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大多数的自杀学生,都是因为无法承受考试教育制度的强大压力而自杀。

《法制日报》2017年4月23日报导,重庆近几年内曾发生数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14年12月,重庆一高校2011级聂姓同学在校外自杀身亡。事隔几个月后,2015年3月,该校又有一名2012级的姜姓同学在宿舍自杀身亡。2016年1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赵姓同学在寝室内自杀身亡。

评论认为,中国的大学生通常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肩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大学生要面临更严峻的学业和工作竞争。责任和压力两座大山可能会压垮这些身心尚不完善的年轻人,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做出极端行为。

陆媒长江时评的评论文章称,“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讲优胜劣汰,却忽视人情关怀,特别是高考这样的人生选择中,往往是成功者受到极高的热捧,而且失败者却受到冷落甚至歧视,怎么能不让人心凉。”“当下的教育被金钱所左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一些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学生却为了上学而欠下家人许多的感情和金钱,梦破灭之后自然就转不过弯。”

大学毕业即失业让大学生绝望而死: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死者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

蔡某某“工作难找”的尴尬是中国残酷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内心世界的孤独与空虚,在无法得到解决后,绝望的人便走上了不归路。一个叫莉莎的网友认为,中国大陆的无信仰教育造成的精神空虚让学生们的孤独无法排解,使得他们普遍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曾提出应对孤独的解决方案:“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是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折磨一样。”#

责任编辑:叶紫微

相关新闻
儿童节聚焦中国儿童现状:危机陷阱四伏
九个好方法 身心更健康
中共官方承认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70%
考生压力大  专家:家长是关键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