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茶范(一)

与他们喝茶聊天的小日子

作者:周重林/李明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张煐,美籍中华民国女作家。此照为张爱玲1954年于香港所摄。(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03
【字号】    
   标签: tags: ,

因为茶,他们结缘,聚合在一起,过小日子!

20世纪初期的中国茶馆或有茶的客厅,是一个天才结伴而来的地方!
茶对于中国人,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民国才子佳人们对茶的嗜好与依赖,
在在呈现了他们以茶会友的日常往来、茶如何滋养了他们,甚至成为他们友情与灵感的泉源!

《民国茶范:张爱玲、胡适、鲁迅、梁实秋、巴金……与他们喝茶聊天的小日子》说的是民国天才文人的故事,包括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郁达夫、陶行知、汪曾祺、巴金、李叔同、苏曼殊、丰子恺、张爱玲、张恨水和顾颉刚。

作者周重林说这本书是由胡适的轶事引发的,他抱着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因而顺着茶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局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他们的交、品味以及时代风范。

龙井茶是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张爱玲、巴金等人的挚爱,他们不认识的时候,分别在同一个地方喝茶。他们认识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喝茶。如果说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则是开满鲜花的平原,让人随时随地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如沐春风之感。而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他一生慢悠悠的,画几幅画,写几笔字,炒几个小菜,喝口浓茶,写写文章。多少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叫小日子。

这群民国才子才女们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尤其是他们在动荡的日子里依然喝茶、创作、做学问,依然各自悠游于茶香书香的曼妙之境。这些都可以作为现代人的人生追求参考。

作者周重林、李明为了写本书,读遍读胡适、鲁迅等16人的大部分著作、日记、书信,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寻与茶有关的文字,希望读者可以看到,茶在这些民国大师的生活里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民国大师们的茶生活

“茶会”在胡适日记里出现频率很高,他是“以茶会友”的实践者。“吾日日择二三人来吾寓为茶会。”胡适表示:“此种欢会,其所受益远胜严肃之讲坛演说也。”在美国,在与友人的茶会上,他们吟诗作对,尽显才情。他们提出了白话文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普及“赛先生”,茶确实有助灵思。

周作人写出了可以传颂千古的金句:“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 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汪曾祺自言学问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巴金曾说:“友情一直在搅动我的心。过去我说过靠友情生活。我最高兴同熟人长谈,沏一壶茶或者开一瓶啤酒,可以谈个通宵。”

“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张爱玲在文章中讨好读者,给人的感觉却像斟茶人,给你续杯,同你聊天,时有动人心语,却绝不让你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张恨水坦言:“我是个有茶癖的人,炉头上,我向例放一只白搪瓷水壶,水是常沸,叮呤呤的响着,壶嘴里冒气。这样,屋子里的空气不会干燥,有水蒸气调和它。每当写稿到深夜电灯灿白的照着花影,这个水壶的响声,很能助我们一点文思。”

自序(节录)

为什么天才总是结群而来?

二○一五年四月,我们到双江勐库津乔茶厂做一个论坛,效果非常好,喝了几口酒,我就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论坛。为了证明这不是藉酒胡说,我写了一篇随感:〈我们能不能低到泥土里?〉。

文章说什么呢?就说我们这样开展论坛的独特方式。别人在城市,在酒店,穿着西装,喝着红酒、洋酒,谈着资本,聊着概念,喊着口号,开高峰论坛。我们呢,来到山里,踩着泥巴,穿着拖鞋,叼着烟,喝着茶,开坝子论坛。

别人的主角是钱和有钱人,我们的主角是茶与茶农,这样的论坛真真是低到泥土里。出门就可以摘到茶叶,弯腰就可以与虫蚁接触,还有那阵阵的清香啊,闻之即醉。

在茶乡追根究茶,是我们的一贯风格。

喝着茶,读着书,又是我们的日常。

是工作,是爱好。

所以常常夸海口,我们是坐着挣钱的那批人哟。

可就在吃烧烤时,掏书包找烟找打火机,一阵折腾,不小心把唐德刚那本《胡适口述自传》露了出来,画风顿时就有点尴尬了。

果然,就有人提问:“你随身带着这些书?”啊啊啊,我要怎么说?

我主业虽然是研究茶,但平常看的,书名带茶的书好像真的很少,旅行箱里还有《创新者的窘境》、《旁观者》以及《中国亚洲内陆边疆》……我只好说,表面上看来,这书确实与茶没有一点关系,可是,茶味却无不在其中啊。

胡适之开篇就谈自己是徽州人,徽州是茶乡,他们家还是真正的茶叶世家,六、七代做茶那种,家庭依赖茶叶收入供他读书,胡适就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茶庄里,我还去上海看过哩!

大家将信将疑,酒桌上嘛,谁又会与你认真呢?

除了自己。

晚上回到宾馆,我细想不对啊,这书我很早就读过,但那个时候怎么没有注意到其中茶的部分?在唐德刚的注释里,他洋洋洒洒地谈论自己在重庆茶馆学习的经历,又让我想起汪曾褀笔下的昆明茶馆,当时,王笛叙述成都茶馆以及许多人写的茶馆一下子都浮现了出来。看来,我还是读了不少与茶有关的书。

那么,胡适与茶到底有没有更多的故事?我看过的那些名家与茶选本,都没有选过胡适的茶文。我出的《茶叶江山》的编辑冯俊文送过我一本《舍我其谁:胡适》,书中似乎很少谈论他喝茶的场景,他的日记里会不会有?

查查看喽。于是从硬碟里找出了《胡适日记》,从第一页开始读起,等到栗强来宾馆里找我聊天时,我已经读完了他青年时代的日记。

我们抽着烟,喝着茶,我对他说,我在研究胡适与茶。他一脸困惑,我却在一边暗笑。

从勐库到景迈山,再到勐海、景洪的一路上,我读完了胡适日记的一大半,整理出了与茶有关的若干篇幅,等我一周后回到昆明时,已经把《胡适日记》都通读一遍了。接着又阅读他的往来书信集,看到他给族叔胡近仁写信拒绝为“胡博士”茶代言时,我觉得我可以以此写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胡适到了美国,家人数次从万里之遥为他寄龙井。他以茶之名,邀请韦莲司到居所聊天,引得法国教员侧目。在一次茶叙上,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引发百年巨变。在另一次茶叙上,他们促成了“赛先生”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胡适喜欢热闹,要是某一天访客少了,他会表现出惊讶。有时候,我怕读日记,太过于琐碎,又总怀疑作者过分修饰。你看,胡适去烟霞洞喝龙井,明明有美人相伴,可他就是不提。

好吧,《民国茶范》就是由胡适的轶事引发,就是我抱着好奇心,去看看他的朋友圈如何喝茶,是何等面貌。

随着阅读,我继而又发现,与胡适同求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既是同乡又是同门的陶行知,还在茶里提出了教育功用问题,他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有一片茶园,有一个茶馆,还有一副极好的对联:“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这副对联与我的日常状态很契合,所以大笔一挥,挂在我办公室门口。

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字烂熟于心,但知晓那是陶行知所写者则寥寥无几。

在晓庄,晚饭后,茶会锣鼓声一响,农夫、学生、老师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茶馆,学生教农民识字,农民教学生生产知识。我们“双江茶业论坛”也是这般,勐库东西半山的茶农,在约定的日子与时间,开着皮卡车,骑着摩托车,说着拉祜语、傣语、佤语与汉语来到我们身边。

陶行知说:“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

这是低到泥土里的教育风格,陶行知放弃了东南大学教授之职,深入到乡村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范本。

回到大都市北京,在高校当教授的胡适之,已经形成了另一个喝茶圈子。李明来到他们的茶桌前,倾听他们的交谈,告诉我们这群人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懂得如何生活。

我们团队开会,讨论逝去的生活,重点是说民国那代人,是怎么在动荡的日子里,坚持做学问。这也是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寻找一个方向,像我们这样十多年来专注一个冷僻行业研究的人,到底价值几何?

把茶生活单独拎出来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嗜好茶,我们以茶文化为业?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论述中国皇皇巨著,为什么仅丝绸之路成为独特的标签符号?难道我们不知道,那条古老的商路,白雪飘飘,白骨成山,又有多少人到白发还没有回到故乡?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那柔软、华美又奢靡的丝绸来命名?

东西方之间,居然由如此绵柔之物来打通,极边之地因为丝绸,一下子成为世界的中心,它跨越了群山,飞跃驼峰,掠过雪山、沙漠,穿过佛珠、白帽、十字架,包裹起高矮胖瘦各种身段,无论你出生在哪里,信仰什么。

今天的中国,再次用丝绸之路的历史来思考自身,思考世界演进的方式。

二十多年前,木霁弘、陈保亚等六君子不信服于用“南方丝绸之路”来描述南方乃至南方国际大通道,他们要为南方重新命名,他们创造出来的概念是:“茶马古道。”@(待续)

─节录自《民国茶范 》/联经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满屋飘香,不逊于焚香。茶香得无话可说,茶汤无可挑剔,喝得喜笑颜开。连饮数杯沉浸茶境,喉舌如清泉,体内似流水。身通心畅,难得的健康休闲。要煮出茶的真味,好像要敲出完整的核桃仁一样难。茶艺的动作只是心灵的辅助,精神的力量才 能使茶神显身。坚守一切洁净的禁忌,保持一派天然的纯真,茶神自会来相见。石不变,刀越磨越快;茶不变,心越喝越清;道不变,人越学越神。
  • 很小的时候,父亲儿时好友回来探亲,顺便捎给我们家一铁盒茶,那茶盒是墨绿色的,上面凸出来三个字——碧螺春。当时家里没有盖碗,我用一个纤长的玻璃杯沏茶。沸水中,嫩绿的叶尖齐刷刷竖直了,浮在水面上;书案上立着一个雅致的白瓷兰草,刚伸出两花芽,上面总共三朵白兰花,像美人玉指,纤细柔婉,轻轻吐着香;那过水的碧螺春就和它一起往外缭绕出一股从未闻过的清香,飘飘渺渺的,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茶。
  • 这茶诗中有茶味,茶味中有人间的寓意,茶诗中有深厚的人间情谊,全部都浓缩入55个字的“宝塔”中。《茶.一言至七言诗》玩了宝塔的形状,是一种高妙奇智的文人雅趣,是谁为谁作了这首奇趣的宝塔诗?内容说了什么呢?
  • 茶之根源为茶种,先天野生乃神传之物。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名茶,最初无一不是承传繁衍自原生茶种。著名的狮峰龙井、余杭径山、武夷岩茶、云南普洱…等等,都是史前开天辟地、造山运动中,上苍有意将其山水结构与茶树品种涵孕其间,等待时机成熟,再点化传送给人,启迪人们采造与饮用的方法,经利用推广而发扬光大。
  • 陆羽之《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表白什么心迹?
  • 茶联、茶句藏数字,其数字展现茶联中的重采和茶文化、茶典故。从一到十和百、千、万等数字入茶联,怎样透露中华茶文化的典故和趣味?将文字组合和少少几个字稍加改动,茶联组化一为二展现不同意境,体现中国文字的神妙特性和修辞技巧的趣味。
  • 告诉你喝好茶不能不知道的“茶事”!茶中至宝--明前茶、火前茶、骑火茶、社前茶,争春气,天造地蕴“黄金芽”。不管是游方云僧或是白衣凡俗,不管是宫廷内殿或是草巷花弄,春来人间四月天,最是品茶好时节!半是好茶半好友,玉盅泥杯皆得黄金液。
  • 泡茶最重要的是泡出茶叶的特性。因此,就需要泡茶人先如了解朋友一般知晓茶叶的特性,然后不断累积冲泡经验。日积月累,就能泡出一壶好茶。 根据大山拓朗的说法,茶要泡得好喝,秘诀在于“冲泡出茶叶的特性”。 “一般而言,滚水冲泡出来的茶,苦涩味较重。随着温度愈低,茶的鲜味会愈趋明显。玉露或顶级煎茶要以微温的热水来慢慢引出茶的鲜味,一般煎茶与番茶则用稍微温热的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