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

【文史】“腊八”的来源和习俗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气: 366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腊日 腊八

今天是黄历腊月八日,又称腊日、腊八。
腊日、腊八到底是中国传统还是佛教文化形成的民俗呢?

南北朝  腊日逐疫

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南北朝时代,中国“腊日”和佛教“腊八”的习俗不同。不过,两种习俗的日期已经合一。

依据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纪录:“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

也就是说在南北朝时就传说的“腊日”习俗,重在驱除疾疫迎接新春。古人于腊日前一天,腊鼓鸣告诉村众春天来了!村人们就系起腰鼓、戴上胡公面具、作金刚力士,把瘟疫赶走。中国河南濮阳和湖南新化一带还有腊月击鼓驱疫的古俗。

佛教中的“腊八”,主要是在十二月八日举行浴佛法会,并且施粥祝颂纪念佛陀在这一天证得正果。这一天所吃的粥,就是后人熟知的“腊八粥”。

三代  孟冬腊先祖五祀

往前看中国有关“腊”的文献纪录,《礼记》〈月令篇〉中记载“孟冬腊先祖五祀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在周代就有“腊月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的礼仪,约当在冬至过后举行,感谢天神地灵、先祖福佑赐予“有年”丰收。《礼记》还记载夏、商、周各朝都举行腊祭,各有名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

由此看来,“腊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要早于佛教传入中土。在中国诗文中,清代之前各朝腊祭的记事诗也都用“腊日”而不用“腊八”。

到了后来有清一代,诗人有以“腊八”入诗的,可能是受到清代宫中很重视腊八盛典、隆重供佛施粥的影响之故。这也侧证了中国的“腊日”和佛教的“腊八”浴佛法会和施粥纪念的源流不同、作法不同。

腊日祭灶神过年登场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并记载:“(腊)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可见,腊月八日的祭祀风俗,在南北朝时还和“祭灶神”合一。同时,传统社会的中国新年,各种民俗中的过年行事,就从这一天登场了。“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民谣,传唱着从腊月八日开始一连串的过年风俗。

唐太宗  敕停腊日

虽然腊八畋猎以祭祀,行之有名。唐太宗胸怀慈悲“敕停腊日”,下诏对动物仅行三驱之礼禁止猎杀,而以宫中所得进献劳飨军士。事见《唐会要》记载。

腊日、腊八,传记了人间沟通天地、沟通神佛的诚心、慈悲之心。过年,谢天。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黄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这一天,原来是一个传统节日,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的。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朝朝代代这样沿袭下来,就把这个冬末春初、新旧交替的月份称“腊月”。到南北朝时期,黄历十二月初八被正式定为“腊八节”。
  • 二十四节气,三九小寒冰上走,“冷在三九”,为什么说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代中国小寒显现哪些物候现象?2017年小寒巧遇腊八看食补食俗文化腊八粥,怎样小寒养生?节气生活美学…
  • 传统节日腊八、腊月的源起很古久了,知道“腊”和“腊八”节怎样合一的吗?从经典史籍与诗人作品中说分明…上接三代、汉南北朝、下承唐宋元明清,岁去年来,古人每逢节气更迭、岁中节俗,欢庆之、感怀之,诗人们在节中畅言己志、流露真情,常见隽永的作品。逢腊八,历代诗人的佳作,看历史掌故、启迪生命的追寻…
  • 二十四节气和花信风 中国人观察天地感应了阴阳节气的变化,立下了二十四节气,以序时应事;花草感应天地阴阳节气的变化,生了花信风--各自应气候着花期、展花颜,花信风吹捎来花开讯息给人间添风情。小寒花信风梅花先到,腊梅花开喜年来。鄢陵蜡梅冠天下, 楚梅天下第一梅…
  • 黄历十二月节、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小寒大寒节气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养生要点为何?古人从禽鸟身上观察到小寒的物候现象。小寒有哪些相关的节气典故呢?腊月祭祀、腊八粥源远流长,二十四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吹袭,冰天雪梅,梅花领群芳……
  •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农谚中有一句“大寒过年”。大寒,冬春正交替,人间准备过年。“腊八祭神告岁成”是古代过年民俗中领头的节目。清代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砚台翰墨磨出飘香的年味……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