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是有缘还无缘

作者:允嘉徽

南华寺钟楼。(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98
【字号】    
   标签: tags: , ,

看写缘簿

表情提示:要脸色一喜一恼,身子一起一跪,才发笑。

有一个军人,穿着布衣布鞋游庙寺。寺里的和尚以为他是常人,不睬他。

军人问和尚说:“我看见你寺中,应该油香钱很缺,如果庙寺中需要作一点小修造,可拿化缘簿来,我好写布施。”

和尚瞬息千变

和尚一听大喜,立即献上茶,恭恭敬敬地伺候。
等到那人一写缘簿,头一行才写了“总督部院”四个大字,和尚以为他是大官私服私行,惊惧地跪下。
那人在“总督部院”下边又添写“标下左营官兵”,和尚以为他是兵丁,脸色立即转怒,马上起身不跪。
又见他继续添写“喜施三十”,和尚以为是布施三十两银子,色脸又一喜,重新跪下。
再见添写“文钱”二字,和尚见他布施甚少,随后又立起身子不跪了,脸上又变为恼色。

世人畏势、图利的比比皆是,从三百年前《笑得好》所反映的当时的世相看得到,宁愿被势、利所驱使的人可能很多了吧!连寺庙清境也沦丧到令人不忍卒睹的地步。

石老*评语:“先不礼貌,因无钱,后甚恭敬,因有钱;先一跪,为畏势,后一跪,为图利。世人都是如此,岂不可叹!”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据《法苑珠林》记载,淮南人胡茂回能看见鬼,虽然他不愿见,仍然经常碰见鬼......
  • 浙江天台山有一个和尚叫拾来,他已修行多年,有相当的法术。拾来自幼出家当和尚,梦寐以求的就是成仙。一天,拾来梦见到一个十分奇特的洞穴--“通仙境”。佛祖告诫他只能空身去,也不能化斋饭。…拾来饿得直吐清水,觉得头晕目眩,好几次摔倒,最后终于空身爬出了洞。然而他的师兄仙成不了,反而变成了石头人。…
  • 近年来,中国假和尚不仅出没在中国的街头,还混迹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印尼等国家的街头,向来往的人群以“化缘”为名讨要钱财。
  • 《笑得好》表面是笑话,内蕴是世道、是人心。看《笑得好》怎样“笑得好”?将心比心。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同时,比一比、较一较今昔,愿天下人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点:剩个穷花子与我混混!
  • 自夸术,古来不算少,有人暗示,有人巧妙装饰的,也有人自说自话、大言不惭的。下面就是一例,往脸上贴金,装腔作势的。原来这样的人“早就出生了”!不是今天的产物。他说:圣人难出,连我才得三人……
  • 祝寿话儿,福寿吉利长命百岁不嫌多,反之,不吉不利人人见忌。一个祝寿宴席的祝寿辞令,从“寿高彭祖”开门迎喜,怎么会闹出“该死了”的歪语收场呢?《笑得好》笑点:祝寿歪语。
  • 有个常遭受不肖子殴打的父亲,总抱着孙子不离手,爱护有加。邻人看到了,心生尊崇。有一天邻人忍不住问道,令郎这样对待您,而您还是这么爱护他的孩子……
  • 两个异乡人在某地相遇而不忘比高下。一个吹说家乡有至宝可容得千余人在里面洗澡;一个吹说家乡有通天竹顶天立地……。到底哪个吹牛吹胜了?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