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梅山──老照片怀旧情(三之一)

作者:黄金财

制粗纸。(黄金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1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续前文

恋恋梅山──梅山乡老照片展拍摄背景略谈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事、物、地,无论是短暂的惊鸿一瞥,浮光掠影,或是魂萦梦累,真诚感动,长系心头,深印脑海中的强烈震撼,任凭时光的转移,岁月的增长,情势的变迁,那都是很难以去磨灭的记忆。尤其是马齿徒增,历练日广,人间沧桑经历愈多,那样心理层面复杂的感受,就更非三言两语可以述说殆尽矣。

摄影是一项老少咸宜的优良活动,可以促进生活情趣,更是传播知识,分享创作,增添友谊的最佳媒介,祇有真诚投入摄影艺术创作中,才能为生活开拓更宽广的空间,为生命开展安身立命的根基,为心灵找到避风港及心目中的桃花源。个人坚持40年持续不懈深入台湾各地(包括离岛)每一角落,发现古老行业、民俗技艺或庙会人文的生命力,最重要的驱力也是基于一分爱护乡土文化的使命感,不忍那些纪录着往日真心为台湾经济打拼奉献的一群,心疼那些即将成为历史陈迹与消失的影像,日渐消逝在大家的眼前,我责无旁贷,我义无反顾,排除一切困难,无惧横亘在前的挫折、阻碍,看着一张张泛黄辛苦摄取的画面,纪录着往昔的沧桑转折,那份亲切,那份心灵的震撼,我想一切都值得的。当年在梅山各乡间奔波劳累,四处奔驰,心力交瘁的辛酸,也都有了最好的回报,尽管今日科技已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拼凑、剪接、造假、组合、虚构、模拟的技术已渐炉火纯青,但是那份坚持与纯真的用心与情感,却是任何高科技化都无法取代与仿造的,那份怀旧的心情与憨厚纯朴的风范,又怎能轻易被模仿与忘却呢?

梅山老照片中不乏目前已消失的老行业,看起来都是饶富趣味,也弥足珍贵的。

  十四、制粗纸

“制粗纸”拍摄于梅山樟湖地区。粗纸是民间宗教信仰特殊用途的神纸(又称金银纸)。依据民间传闻,焚烧纸钱的习俗是清朝汉人移民来嘉义梅山垦荒辟土,为了克服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祈求平安开疆拓土顺利圆满所进行的仪式。粗纸质料粗糙,焚烧易生浓烟,产生空气污染问题,因此逐渐为时代所淘汰。

制造粗纸的原料,则取材于梅山山区的桂竹,制法是把竹材浸泡硝酸液中,取出打碎,磨成竹纸浆,再输入轮压机,经过滤网脱水,接着压紧成卷,再以利刀切成长条纸,即可搬到晒纸场,挂在竹竿架栅上(如附图)晒至干燥为止,最后经机器裁剪成竹纸,送往各地代销香铺的金纸店粘贴金、银箔后贩售。

根据梅山文教基金会荣誉董事长沈耀宜表示,梅山圳南村顶樟湖、中樟湖、下樟湖原为散居部落,早年樟树成林,后因烧木炭需要砍伐殆尽,而改种桂竹,当时大环境不佳,一般家庭均是克勤克俭,刻苦持家,澹泊知足,生活平淡而认命、知足。后来居民看到广大面积的桂竹,可利用其幼竹做为造竹纸的原料,因此家家户户便以造竹纸为业,每户都有“纸寮”,是小型的造纸工场。为了造粗纸顺利平安赚钱,居民组合制竹纸业委员会,在“纸寮”的中央,以红纸或朱砂板书写“蔡伦先师香位”。早晚烧香膜拜,祈求神明保佑家家户户生活无忧无虑,造纸生意兴隆腾达。此一行业至民国60年代后,因电力替代人工,造纸业急速衰退,住民大量外移,另谋他途,制粗纸业终告绝迹,徒留下一页值得慢慢细嚼的回忆沧桑史,但造竹纸业可说是梅山早期最主要产业之一,全台湾生产最多的乡镇。

“蔡伦先师香位”。(黄金财 提供)
制粗纸。(黄金财 提供)
制粗纸。(黄金财 提供)
制粗纸。(黄金财 提供)

  十五、打石

早年,因为台湾经济不景气,先民渡海来到梅山山区开垦,为了运送农产品到梅山市集交易,或以物换物藉以获得生活必需品,往来山区与平地间所开辟的步道,称之为“梅山汗路”。其中有些步道地形险峻,落差很大,必须迁就地势,凿地为“崁”,先民就现地捡来形状大小合宜石头铺设,或铺设竹竿,较讲究的是“打石成石砖”后铺设,因为用石头做东西很耐用,例如石臼、石轮、石磨、洗衣石槽、石砌墙等等,后来有些先民便以石头做为生活必需品的材质,因而带动打石业在梅山崛起,当时打石业非常盛行呢!

打石是一种需要技术的粗重工作,首先必须慎选庞大的石块,根据产地的差异,在乡间取的石头称为,“山石”,比较坚硬耐久,在海边取得的石头,则称为“海石”,因为长期受到海水冲刷,表面比较细致,多孔而且不容易风化之优点。

根据梅山圳北村郭义华先生表示,打石师傅利用怪手凿开大石头后,再按照所需的尺寸,将石块凿打成日常用品,例如石水槽、石磨等,或是铺设庭院景观用的石板,至于剩余的部分则打成一块块石角,可以用来堆砌石墙,古色古香,坚固耐看。要从事这项工作必须对石材的纹理走向很了解,做起来才会顺手又省力,近几年来因为生态工法盛行,许多风景区,旅游据点,都会请打石师傅打造重现过去的石砌墙或庭园造景,一来展现传统建筑美学,往后更是一项无形文化资产呢!

打石。(黄金财 提供)
“人字砌”。(黄金财 提供)

圳北村社区位于梅山西半边的北边,北接云林县古坑乡,东邻圳南村,南接半天村与永兴村一带,西与梅东村相为邻,乡村社区从丘陵地到浅山地区,地势变化落差很大,村内麻园寮系圳北村人口最多的聚落,圳北社区活动中心以及居民主要宗教信仰中心太原宫均设立于此。民国96年,圳北社区发展协会为发挥社教功能,在嘉义县政府经费补助下,通过农村再生计划,将原本一片荒废的不毛之地变成充满地方特色的农闲民俗观光景点,不仅成为梅山社区总体营造的示范乡村,也重拾社区向心力与生命力。在面积将近四分的土地上,社区居民发挥共同体,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参与富丽农村营造工作,其中挡土墙的石砌墙是此次兴建重点。

郭义华说,早年没有石砌墙时,大雨会将山坡上的土石冲到华兴溪,而且许多树木根部裸露,好危险,后来才请当地打石师傅利用建筑工法排列技术,发展精美的“人字砌”,由工匠运用当地容易取材的石块,经切割修整,再以“人”或“丁”字型方式推砌叠成,不但环境美化,整齐美观,排水良好,而且即使历经强烈台风、地震,始终屹立不摇,乡民至今仍引以为傲。同时也展现居民的共识与融合,以及情感的凝聚,汇成一股圳北村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与自然相搏斗的坚毅朴实精神。由于打石业采集石头受到严格的限制,加上需要用尽力气打石头、搬运和堆砌,非常辛苦,因此需要有恒心有毅力的年轻人一同来学习这项技艺。@#

──转自梅山文教

(点阅恋恋梅山──老照片怀旧情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有浸淫在艺术的创作与收藏、欣赏,才能静观万物,悠游天地,悦己娱人,参赞化育,开拓生命的无尽境界。
  • 台东适合慢活、漫游,天大地广海壮阔、景观多变、汉原客族群加上外国人齐聚,让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日本时代会在一定的季节取特定的木料,这样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虫害,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这些知识都慢慢消失了。
  • 生长的地方不同,木纹也完全不同,别人可能觉得不起眼的旧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贵的。
  • 就如人生里的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色一般,蓝铃花的花开亦是如此。当小小花苞崭露头角时,是修长绿叶最为繁盛之际,随着枝梗上的小花一朵一朵打开时,野地里的野草也以一种比赛的速度,径自发高。
  • 龟甲笠边缘向外下垂的设计,使雨水能够从左、右两旁顺势流下,不会把身体弄湿,十分好用,难怪在早年龟甲笠成为农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农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间,是梅山公园梅花怒放时节,满山花海似雪,诗意一篇篇,人行其间,暗香浮动,山风徐拂,落英缤纷,仿佛瑞雪飘落,有如置身于人间仙境,“有花堪赏直须赏,莫待无花空赏枝”。
  • 每每想起早年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古老行业,总会不知不觉勾起了多少的童年记忆,纵然它已逐渐褪色而远去,迅速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透过手上一张张精彩黑白的老照片,让它得以重新活灵活现。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