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文史】伊人在何方?想念的季节──霜降

作者:任采真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节,意境深深!(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3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霜降节气到,山山抹寒色,天气向人寒!一道寒意、开启一道记忆;霜降,最是想念亲友的季节!诗仙李白《静夜思》一诗为中华儿女的心意代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霜降 敬天祭天

在古代的华夏文化中,古人顺应天时变化作息,对天地变化的感应深刻,见《礼记.祭义》记载:“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霜降之寒特别让人感到凄怆,送岁往也,冬天将来!霜露既降的时节,人间崇敬天地的敬意、感念神圣创物主的心意也特是深刻,所以“君子合诸天道”,在这时举行秋祭。

还有一种解释,霜降时节让人感到凄怆的真正因原因不是寒冷,因为何故?郑玄这样注解了:“为感时念亲也”,就是“履霜而感时念亲”。

霜降履霜 感时念亲

霜降履霜,感时念亲。(pixabay)

汉代蔡邕 的《琴操》收录古代古琴曲十二操,其中之一就是《履霜操》。

周宣王时孝子——周上卿尹吉甫之子尹伯奇是个仁厚的孝子。尹伯奇母亲死后,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弟谗言陷害尹伯奇。父亲不信,后母故意设局,说考验一下便知道。后母让自己和尹伯奇处空室,特意叫尹父到楼上观察。后母知道尹伯奇仁孝,故意把毒蜂缀在自己衣领上,伯奇看到就帮她把毒蜂拿了下去。在楼上观察的尹父远远地被这一幕设计的假象给骗了,盛怒下把尹伯奇赶出家门。

尹伯奇身处凄寒的野地,自伤无罪却蒙冤被逐,于是鼓琴说出履霜心曲:

“履朝霜兮釆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尹伯奇以《履霜操》表明自己的心迹、节操。后来,周宣王出巡,尹吉甫随从。尹伯奇借此机会唱了出来。宣王听到了《履霜操》之歌,感受到了孝子的心,说:“此孝子之辞也。”于是尹吉甫从荒野把儿子伯奇找了回来,也终于完全明白了真相。

《晩笑堂竹庄画传》中的黄庭坚像。(公有领域)
树立“二十四孝”典范之一的黄庭坚。《晩笑堂竹庄画传》中的黄庭坚像。(公有领域)

时光经过二千载,到了宋代,以孝行载册的宋代诗书大家黄庭坚听《履霜操》,作了《听履霜操》一文,感时念亲,表现了对父母深挚的体贴。

游子在野,唯恐踩在霜上轻轻的、窸窸窣窣的脚步声,都会惊动“意恐迟迟归”的亲心为己担忧!这霜降时节孝子的“履霜之忧”就这么传了下来:

……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声。恐亲心为予动兮,是以有履霜之忧。……

沉吟着黄庭坚的这颗“履霜之忧”的孝心,寂静霜降中,思念随着履霜细微的声纹,悄悄然在记忆中漫开。“霜降”代表想念的季节,霜降秋祭表露人间对上天的崇敬;履霜之忧,表露对双亲的孝思, 在中华文化中,其来也久远!@*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化300问:人们称女子所组成的队伍叫“娘子军”,那么古代真有“娘子军”吗?“娘子军”真的上战场吗?
  • “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代古乐府诗《为焦仲卿妻作》开篇名句,此五个字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名句。孔雀,就是刘兰芝离世后的化身,“五里一徘徊”俩情依依。孔雀为何朝“东南”飞呢?而不是飞向其他方向?从易经八卦中来考察,其中有特殊的文化蕴含意义……
  • 晋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见到自己头上长了白发,他形容自己长出白头发,成了古人说长白发的典故来源,“二毛”也成了他当下的年纪的代名词,那么“二毛”是几岁的代称呢?
  • 中秋节近了,桂树、桂枝的光环代代传承,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典故:东堂桂、东堂桂树,“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树相连结:攀蟾折桂、蟾宫折桂……。“折桂”好事近……
  •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历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吗?从历代书籍留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连山》、商代《归藏》都提到这个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