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辛——记述一段华裔美国人的心酸史

【大纪元2018年10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林乐予美国华盛顿DC报导)在十九世纪排华情绪强烈的美国,“阿辛”(Ah Sin)一度成为了华人的代名词,这还要从著名作家布莱特·哈特(Bret Harte)的叙事诗《异教徒中国佬》(Heathen Chinee)说起。
这首诗原名《老实人詹姆士的大实话》(Plain Language for Truthful James),讲的是白人詹姆士、奈伊和华人阿辛打牌赌博的故事。詹姆士和奈伊本想通过出老千的方式浑水摸鱼,没想到却被假装无知的阿辛骗了个精光。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借“老实人”詹姆士的嘴,表达出了当时社会上对华人移民的偏见和歧视。
作者的本意是以讽刺的手法,引起人们反思种族歧视的问题。然而,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诗歌的深层含义,反而加深了对华人刻板印象的偏见。1870年,作品发表后引起空前轰动,一时间广为流传,许多人将其制作成插画,配乐演唱,还将故事的情节图案印制到工艺品上。

目前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的“多种声音,一个国家”(Many Voices, One Nation)展览上展出的“异教徒中国佬”瓷罐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我们是如何成为美国人的?谁是自由的?谁是被接纳的?谁是平等的?”

美国成立之前,在北美大陆就有不同种族的人们生活在这里。新的国家诞生之际,国父们希望能建造一片崇尚机会和自由的乐土——只是对部分人而言。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美国人不断讨论和探索成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时至今日,探讨仍在继续中。该展览表现了美国的多种声音是如何塑造了这个国家。
谈及华裔美国人的历史,绕不开美国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排华法案》。
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严格限制中国人移民美国,但由于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摧毁了市政厅和档案室,出现了一大批“契约儿子”(Paper Son)声称自己与华裔美国公民有亲属关系,而这些契约儿子的身份已经无法考证。
“多种声音”展览中也有两件展品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根据现存于芝加哥华裔美国人博物馆的记录,孔尤金(Eugene Kung,音译)是来自大陆的“契约儿子”,在到达旧金山著名的天使岛移民站之前,他在中国就拿到了一份“题库”,以应对移民官的面试。从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到学校老师的姓名、老师的家庭情况等非常具体的问题,都列在这份应答清单上,与今天移民局的面试也很相近。


展览中还包括了原住民、欧洲移民、非洲移民、亚裔移民、拉美移民等不同种族的人们在美国生活的历史,也反映了一些尖锐社会问题曾在美国社会产生的回响。
策展人Lauren Safranek对大纪元表示,博物馆通过展现不同族裔的真实故事,为参观者更准确地还原美国的历史。
除了实地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还提供多种语言的网上展览,可以用中文在线参观这一展览。
中文展览:http://americanhistory.si.edu/zh-hans/多种声音-一个国家
责任编辑: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