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中华佳味重阳糕起源于何时?

作者:容乃加
知道重阳糕的源流典故吗?从蓬与饵中寻找中华佳味重阳糕的源头。(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0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中华文化中,春夏秋冬四季里讲究吃糕饼的节日不能不说中秋节、重阳节。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重阳糕。说起重阳糕的起源又比月饼要来得早,枣豆果味丰富的重阳糕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华甜点佳味,然而对于重阳糕的起源则令人费思量。

九月九日食糕风俗寻源

重阳糕的起源为何呢?西汉有重阳食蓬饵的传说,在古代诗词中留下不少“蓬饵”系重阳的诗词,如“蓬饵荐重阳”、“蓬饵重阳节”、“好佩茱萸食蓬饵,菊英满泛九霞觞”等等,都映现重阳节食蓬饵的典故。但是“蓬饵”是否为“重阳糕”之解却让人寻它千百度。

南北朝 九九“食禄糕”

南北朝时留下的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第二部佚文辑录》记载九月“ 民间九日作糕,上置粉麹小鹿数枚,号食禄糕 。”可以清楚看到南北朝时就有九月九日作糕、食糕的习俗,而且以“鹿、禄”谐音,作出粉麹小鹿装饰糕点讨吉祥。

鹿谐音“禄”,鹿的形状被南北朝重阳糕采用为吉祥装饰,以粉麹小鹿数枚装饰糕上称为“食禄糕”。(pixabay)

那么早于南北朝,有没有重阳糕的食俗文化?

汉代重阳吃的糕

从南北朝往上追溯,将重阳和糕连在一起的记载,一般最常说起的是西汉时代。《西京杂记》记载的,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来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说在宫内时所见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蓬饵”是什么呢?“蓬饵”是一种糕。西汉的辞典《方言》说:“饵谓之糕(糕),或谓之粢(糍),……或谓之餣,或谓之䬧。”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少府属有汤官”,就是少府属下设有“汤官”职务。宋代《职官分纪》记载“汉官典职……汤官供饼饵”。可见,饵和饼在汉代都是常吃的食物。

先秦就有名叫“饵”的这种食物,《周礼‧天官‧笾人》记:“羞笾之实,糗饵粉糍。”[1]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先部》解释“笾”的用途:“豆盛湿物,笾盛干物”,那么放在笾里的饵是糕点的饵,而不是汤饵。重阳所食“蓬饵”糕,不同于平日的特色在“蓬”,主有“令人长寿”的特色。汉宫在重阳日吃“蓬饵”这种“长寿糕点”,已经具备了重阳糕的特色。

“重阳糕”起源话蓬饵

那么,西汉时宫中在重阳时所食的这种“蓬饵”——蓬糕,是不是“重阳糕”的起源呢?蓬饵的材料是什么呢?

我们试从“饵”的材料和作法、“蓬饵”可能的味道和蓬草怎么作糕?来追索一下“蓬饵”可能的模样。

一、“饵”的材料和作法

“饵”这种食物在华夏文化中出现得很早,周代礼制中就有,早于西汉。《周礼‧天官‧笾人》说:“羞笾之实,糗饵粉糍。”东汉郑玄注释了饵这种珍羞的材料、作法:“饵、糍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糍(也作糍)。”

主材料是糯米粉和红豆的甜年糕。(彩霞/大纪元)

西汉字典《急就章》把饼、饵的材料说得更明白:“溲(以水调和)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溲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黏而也”。饼和饵都是米、面调水而蒸的蒸食,差异在于材料。面作的叫做饼;米作的叫做饵,饵具有黏性。

二、“饵”的味道

饵是黏黏的米糕,除了淀粉甘味之外,料理的时候有没有加上别的食材合味呢?隋代《玉烛宝典》干宝注,点出了饵的味道:“糗饵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就是说饵以调水的米粉屑中加上“枣豆之味”入蒸器蒸成。

“枣豆之味”是中华甜点的传统美味。图是红枣和莲子。(fotolia)

那么加上大枣、豆子的饵就是一种甜糕了。想像一下那黏质米加了枣味、豆味的甜蒸糕,不就像现在大家熟悉的重阳糕原型吗?

三、蓬能作糕吗?

汉宫重阳日所食“蓬饵”,不同于平日的特色在“蓬”,主有“令人长寿”的功效。“蓬”这种野草能做糕吗?

“蓬”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野草,如《礼记‧月令》记载:“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飙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蓬草这种菊科植物很容易生长,所以蓬的来源很丰富。民间也常充作建筑房舍的材料,像“蓬门荜户”所形容的。

那么蓬草能做饵糕吗?

宋代唐慎微 《证类本草‧卷二十六》记载“蓬草子,作饭食之,无异秔(粳)米,俭年食之也。”另外《药性切用‧卷之四下‧谷部》也有类似记载:“蓬草子:酸涩性平,作饭充饥,与米无异。”

显然,蓬草的子实是可以吃的,类似于粳米饭,黏性高而软,适合制黏糕。 那么取蓬草子做“蓬饵”,无异于今天的重阳糕的黏稠性质,再加上“枣豆之味”,这样的“蓬饵”甜糕,不就是重阳糕的原型嘛!

米屑调水加上枣、豆之甜味蒸出的黏甜糕,是中华美食甜点常见的作法。古代“蓬饵”也是这种质性和味道。图为一种粳米红豆糕。(谢恩慈/大纪元)

四、蓬糕纪实

在某些地方风俗中有以沙蓬草米做蓬糕的作法。

地方志《陕西延绥镇志》记载当地有沙蓬草产“沙米”合“羊羹”一起吃,类于蓬饵糕的形貌。 [2]古代的“羊羹”是用豆沙、面、糖等做成的,就是豆味的甜食。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谷部》记载产于沙地的沙蓬草,结子实叫“沙蓬米”, 作为粥滑腻可食,粉屑之可充饼饵茶食,见于《瀚海记》。 [3]

历代重阳糕

南北朝时,九月九日吃的食禄糕就是一种重阳糕了,之后北宋到清代各代风俗录中都可以见到重阳糕的记载。这里也追溯一下。

清代时,重阳糕叫花糕,《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花糕有二种,一般的是在蒸饼面上“星星然缀以枣栗”,精致的花糕“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

明代的重阳“花糕”有用种子、枣、栗装饰,《帝京景物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

一种糖面装饰坚果的花糕。(pixabay)

元代《析津志辑佚》记载九月九日“都中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

南宋重阳日时都中店铺都卖“糖面蒸糕”,以猪、羊、鸭子各种肉丝簇饰,叫“重阳糕”,见于《梦粱录》。

北宋重阳糕装饰很多种果实,以“粉面蒸糕遣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糕上面又放置粉作的狮子、蛮王图案的“狮蛮”。《东京梦华录》有采录这种丰富的重阳糕。

汉代以后延展而出的重阳糕的食俗,花样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然而基本上都不脱米面“蒸糕”和“甜食”的性质。汉宫在重阳日所吃的蓬饵这种甜糕点,虽然不称为重阳糕,从以上的考察加以推论,其米材料、黏质地、枣豆甜味和吉祥意义都是和后代重阳糕相通的。

一种传统甜食,红豆口味的米松糕。(郭曜荣/大纪元)

汉代取蓬饵有助于长寿,在重阳节食用、也在春天正月上辰食用以袚妖邪。 [4]可见在汉代人的认识中,“蓬饵”具有能量,可以令人长寿,又可以袚妖邪。后代重阳节承传了食糕的习俗。这些多姿多彩的重阳糕层层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重阳糕的前身蓬饵,其主要作糕的“蓬”米则功成身退了。(*本文所用图照乃为触发读者联想而作,并非当时的蓬饵、重阳糕。)

-参注-
1.《周礼‧天官‧笾人》:“笾人掌四笾之实。”汉代郑玄注:“笾,竹器如豆者,其容实皆四升。”羞是精致美味的食物,同“馐”。

2.《陕西延绥镇志》记载“苗茎如麻,叶类艾而稍圆,有刺,高尺许,生子成房,粒细如黍,杵去皮,用羊羹作食,味甘滑……服之不饥,边外名黍喇棘。”

3.《瀚海记》:“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多食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屑之,可充饼饵茶食之需。”

4.《西京杂记》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袚妖邪。”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10月28日讯】如今重阳节已约定俗成老年人节,孝顺的晚辈总会在这一天给老人呈上几块重阳糕。不过,由于老年人特定的身体条件,吃重阳糕也要有所忌讳。在制作重阳糕的过程中,为使糕香可口,通常会放入较多的糖、盐和油脂,而常用的材料糯米,又是不易消化的食材,这就使得有些人不适合吃重阳糕,即时能吃也要注意,应少吃、慎吃或不吃。
  • 曹丕曾书与钟繇曰:“九九乃长寿日,可聚会也。”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 吃起来甜中带点咸味,可口却多了一种层次分明的口感,冰镇后当夏天爽口的糕点更棒......
  • 黄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医认为,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传统习俗本身就具有养生的作用。
  • 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是“敬老节”,是个令人欢欣的美善“嘉节”! 欢乐九九、享寿九九。“重九”、“登高节”、“菊花节”都反应了重阳节乐活享寿的内涵妙机。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找回过重阳节的乐活享寿趣味,找回憧憬的欢乐元气。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