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柿有七绝利人生 柿柿如意

作者:允嘉徽
严霜深秋,柿子粲丹实,独挂秋空明。(全景林/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64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霜降后,一树红澄澄、沉甸甸的吉祥果--子高挂粲碧空,翦翦轻寒中,“柿柿(事事)如意”带给人心暖暖的慰贴。

有七绝

民俗说柿树嘉美,给了柿“七绝”的封号。《本草纲目》记述,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说尽了柿树之嘉美。除了这七绝,我觉得柿子还有第八绝,那就是转化之绝,涩柿子“风霜变颜色”难以入口的酸涩转化成可口无比的甘美。

秋意浓,柿子树上果实累累。(全景林/大纪元)

柿子的殊美古来就传,魏晋张载《诗》举了数品“殊美绝快”的果子中,就有张掖丰柿,“渴者所思,铭之裳带”;南北朝的刘义恭也说“垂贲华林园,柿味滋殊绝”。柿子“圆熟当高秋”,深秋里品尝着甘美无比的甜柿时,就打从心里感佩造化的神奇,感谢上天的赐予。

柿之美膳

柿子这种“嘉实”从涩果转化以后甜份很高,而且营养丰富。俗传柿“多寿”,的确,摘下的柿子比起其它的果实耐久放;而且柿子有益于人的养生。《本草纲目》赞颂柿子︰“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亦多。……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

柿饼一景。(曹景哲/大纪元)

柿子圆熟当高秋!在台湾北部新竹风城一带,“寒露”捎来九降风,增添柿子的风采、转化了柿子的养分。人们也会将丰收的柿子作成柿饼,成了非常好的茶点。

九降风冷飕飕,刺身入骨、干燥肌肤,却是一部天然大烘干机,是风干柿子制作“柿饼”、“柿干”的大帮手。因为九降风年年如约般来造访,果农手中作出甘美的柿干也代代不绝。台湾北部北埔、新埔和关西一带,阳光和九降风赐给了柿饼生命力。果农利用地方季节风做成的柿饼、柿干,成了传承百多年、富有节气和地方特色的美食。

柿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果胶,风干而成的柿饼、柿干更富含有膳食纤维。研究说柿饼能补血、给人美颜色,又润肠、利解便给人美身材,真是一种美丽的水果。

柿子除了甘美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同时树荫让人乘凉、秋天柿子树翻红更让人赏心。“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霜降染红柿叶,掩映楼台秋诗如画;柿子粲如丹,点亮昊天秋空:

严霜八九月,百草不复荣。唯君粲丹实,独挂秋空明。
(宋‧张九成《见柿树有感》摘句)

丹柿如春花,宛然翻去了秋冬的萧索,迎来春天的炫丽,真是美丽的大地嘉实。

柿叶学书

柿的嘉实甘美、柿的霜叶可玩,其实,柿树教人的本事还不此喔,柿子还教人读书、作学问。

立冬后天地要进入冬藏,人们也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养藏,藏起春夏的外放追逐,收起心来养精蓄锐,此时在暖呼呼的屋里,红泥小火炉烫上一壶热茶,最是伴人读书好时光。柿子的一绝就是柿叶肥大厚滑,“窗前柿叶待临书”。火炉、热茶、窗前柿叶,给人很美的联想:冬天将是学习充电、养心养晦的好时光。

唐代的诗书画名家,也是杜甫、李白的诗酒好友郑虔(字趋庭,公元691年-759年),曾经以柿子叶学书而成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誉郑虔“高士也”,他的人生经历“饥穷轗轲(*同坎坷)”[1]。唐玄宗爱其才,选为国学广文馆博士,成了广文博士第一人,所以后代也敬称他郑广文。

柿叶肥滑,落叶可以临书。(曹景哲/大纪元)

据《新唐书》[2]记载,郑虔不得志的时候,虽然生活在饥饿贫困中仍然不忘发愤读书、学书,可是家中穷得买纸都成问题,怎么写字?怎么笔记、作诗?他偶然知道慈恩寺贮存数屋柿叶,就每天去取红叶学书,日子久了竟然把柿叶都写遍了。

后来他把自己的诗画作成一册,进献皇上,唐玄宗非常喜欢,就在其诗画卷尾以御笔题赞:“郑虔三绝”,并且迁他任著作郎。郑虔的诗书画成就可说是从柿叶上磨练出了成绩!

郑虔柿叶学书的故事非常有名,后人讲书柿叶就是指他勤苦习字的典故。在古代诗词中也留下许多郑虔柿叶学书的身影,例如苏轼的“苇管书柿叶”、杨万里的“满山柿叶正堪书”、虞集的“遍写千林柿叶霜”、宗衍的“秋兴频将柿叶书”都是缘此而来的佳句。

柿之德勉励人生

宋代王之道(字彦猷,曾任枢密使太师,封魏国公)对柿子树情有独钟,非常欣赏柿树之德一贯物质与精神道德层次,于是作《大柿行》赞美柿子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君不见郑虔学书晚弥笃,岁收柿叶贮三屋。兴来寝食两俱忘,但觉毛公老而秃。又不见梓人造车度群木,木中无火柿所独。……美哉此果有常德,结实何曾问荒熟。霜余万颗缀寒林,下视黄柑类奴仆……。”

是呀!柿有德,鸟巢远离、虫蠹也不敢来造次。

柿子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逍遥/大纪元)

朱子劝戒门人为学、作人之道都在“熟”:“譬如梨、柿,生时酸涩吃不得,到熟后,自是一般甘美,相去大远,只在熟与不熟之间。”(《朱子语类‧朱子十四》)柿子的特质、郑虔书柿叶等等都勉励了人,要多问耕耘、不惧风霜考验。风霜催熟了涩柿子转变成甜美的甘果,人生耐得起坎坷逆境的萃炼,不远离君子之德,“柿柿如意”还会远吗?!

-参注-

[1]:《历代名画记》有记载“郑虔,高士也……饥穷轗轲,好琴酒篇咏。工山水,进献诗篇及书画,玄宗御笔题曰:‘郑虔三绝’”。

[2]:《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迁著作郎。”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秋天到了,那深深的记忆中“梧桐”的影像飒然对了焦,清晰起来。古人说一叶知秋、鸾凤非梧桐不栖、梧桐生于朝阳、桐叶封弟、梧桐相待老……那些典故、那些情意,千载同瞬息,穿梭华夏文采,梧桐娓娓道来。
  • 谁将“白露”和“明月”合亲?那不就是“白露茶”吗!白露清润的茶,喉韵和润解秋燥,和四月清明采得的黄金芽,各拥春秋。唐人毛文锡《茶谱》也称赞白露,味美而淸。茶神陆羽的人生之《歌》实践了茶的精神文化,不羡世间物,就醉心于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连系了他的……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仲秋白露沁肌,自古以来蒹葭挺立在那秋水漫回处,《诗经》说……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含意深厚。蒹葭是厚生资源,一身尽是妙用。历史有不少感人的“出蒹葭之中”高洁的人生故事!
  • 桂花香、桂花雨、桂花美馔,飘溢着自然甜香气。八月花盟主桂花高贵雅洁馥馥送香,到了中秋时分,花香已十分。想知道吴刚斫桂、桂子落秋月的故事吗?桂在中华文化中代表什么精神?
  • 灼灼有芳艳,临风轻笑久!小小一蓼吸引了代代华夏子民的青睐,到底蓼草还有什么美妙精彩之用?荀子劝学说青出于蓝和蓼有什么关系?蓼菜成行只能用来吃吗?看越王勾践怎样用蓼克己治国?
  • 九月九日重阳将到,秋山上、绮窗前茱萸结实成熟了,逢寒露清香更芳烈。茱萸的香不同兰桂,“茱萸自有芳,辛烈独擅名”!在茱萸女身上展露无遗。每逢九九重阳佳节,茱萸倍流芳,年年伴人细回味!
  • 仙菊遇重阳,“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靖节先生陶渊明与菊共鸣:“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天不能没有菊花,没有菊花的秋天不仅失色,而是失了正色;九月九日不能不道菊花,重阳无菊就无味了。
  • 枫叶染出歙赩秋色,唤春回。王实甫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让人量身订做自己的相思。枫香、枫宸……乾隆皇帝在枫香阪道上思想起前辈帝的仁君风范……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