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不怠 信仰坚贞 品名画《但以理在狮穴》

文/姜光宇
彼得·保罗·鲁本斯,《但以理在狮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布面油画,1614—1616年作,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2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对于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朋友来说,美国首都华盛顿DC绝对是个妙不可言的去处。这里坐落着大大小小近二十座博物馆、美术馆,而且很多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其中,最让我流连的、也是每到华府必去的,就是“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这里收藏的一幅名作——《但以理在狮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此画出自巴洛克时期的代表大师、也是整个西方古典美术史上的巨擘之一彼得·保罗·鲁本斯爵士(Sir Peter Paul Rubens)之手。

鲁本斯作为当时的佛兰德斯画家,从很年轻时就扬名整个欧洲。和鲁本斯比起来,同时代几位大师如伦勃朗、维米尔的影响力当时基本上只在尼德兰地区,而鲁本斯则具有绝对的国际声望。

而鲁本斯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画而优则仕”。在17世纪,拥有爵士头衔的宫廷画家,除了在英国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凡代克(Sir Anthony van Dyck),就只有鲁本斯了。

相较于同代大师卡拉瓦乔的颓然潦倒,鲁本斯的一生可谓灿烂辉煌。高超的画技和远播的盛名,让他拥有优渥富足的物质生活;他的两任妻子,又给了他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鲁本斯自画像,板上油画,作于约1620年,华盛顿国家画廊藏。(公有领域)

说到艺术史上以技艺、情商双双超群而拥有富足生活的大师,那么“画圣”拉斐尔和鲁本斯都有足以傲视同群的资本。但我个人觉得,除了命运造化对他们的眷顾之外,他们个人对神虔诚的信仰,也是上苍赐福于他们的一大因由。

下面就来看看这幅《但以理在狮穴》(点看大图)。

据《旧约圣经》记载,但以理是犹太人的先知。在犹太王约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05年)他被迦勒底人的军队俘虏到了巴比伦。作为青年才俊的但以理,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选为智者;他得神启示为王解梦之后,更被指派为巴比伦官员,身兼王家顾问之首。

凭借高贵的品行和过人智慧及才能,但以理亦被之后的国王伯沙撤重用,位列全国第三人。随后波斯人攻占巴比伦,波斯王大流士非常欣赏但以理的智慧,指派他为王国最具权力的人,仅次于大流士自己。

这招致朝中奸臣们的嫉妒,于是他们就利用但以理对上帝的虔诚来构陷他。他们以要对国王忠诚为由,请求国王下旨在30天内严禁任何人向神明祷告,违者就要被扔进狮子的巢穴中。但以理非常虔诚,他完全不理禁令,仍每天冒险向上帝耶和华祈祷,结果就被这些人抓了起来。

国王尽管不忍心却也无计可施,只好将他送入狮子盘踞的洞穴内。上帝见他虔诚,于是施行奇迹,派天使封住狮子的血盆大口,使但以理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第二天,国王去狮穴看他,想不到但以理还活着,十分高兴。于是国王立即将那些居心叵测陷害但以理的奸臣们都扔进了狮穴。

鲁本斯这幅画作,长3.3米,宽2.24米,是国家画廊中尺幅最大的藏品之一了。

在这幅钜作中,鲁本斯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和极富戏剧感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师以几乎与实体等大的比例,生动地描绘出他的主题:但以理虽身陷险境,却依然保持对神信仰的坚贞。狮子们虽然面目凶猛,但由于但以理有神护佑,它们仿佛对这位圣者视若无睹。坑中的累累白骨却说明这些狮子凶残成性,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成为它们的腹中餐。

彼得·保罗·鲁本斯,《但以理在狮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局部。(公有领域)

在构图上,鲁本斯把主体人物放到了画面的视觉中心——约三分之一处,而光线正好从他头顶的洞口射入。画面最明亮的部分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也是文艺复兴大师们最喜爱的三角构图结构。

而画面左侧的两只饿狮凶狠的目光始终紧盯着画外,使在画前驻足的观众觉得似乎与但以理同处险境,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油然而生。狮穴的环境被画家处理得低矮阴森,更增添了恐怖和压抑的气氛。

画中的但以理,双腿交叉坐在铺着一块鲜艳红布的石头上,身体几乎全裸,仅在腰间围着一块白布。他仰面向天,正双手合拢向上帝祈祷。明亮的光线照在他身上,更显出他的圣洁。在基督教中,红色代表着血与火,在这里可视作殉难与圣灵的象征。

彼得·保罗·鲁本斯,《但以理在狮穴》(Daniel in the Lions’ Den)局部。(公有领域)

画家鲁本斯本人就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一生都保持了一个虔诚信仰者自律克制的生活态度,没有任何不良嗜好。除了后来日益频繁的外交工作,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绘画与经营他的工作室上。他精力充沛,勤于创作,这从他身后留下了近三千幅画作上就可见一斑。

在这幅画前,我强烈感受到了有着坚贞信仰者在困厄中绝不懈怠的高贵品格!如果你来到华盛顿,千万不要错过“国家画廊”;如果你来到“国家画廊”,也请千万不要错过这幅名画。@*

本文作者姜光宇,现居美国,担任新唐人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热爱旅行和艺术。他曾是中国知名影视演员,因1997年在《雍正王朝》中饰演三阿哥而走红。(姜光宇提供)

本文由《时尚精英》(ELITE LIFESTYLE)杂志授权刊登,点阅原文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其实,通过《诸世纪》预言诗中神的启示,我们已经揭示了《圣经•启示录》的许多谜底......
  • 漫步今日罗马,诸多建筑遗迹仍让人追想古帝国的辉煌:神庙、城墙、广场,喷泉、凯旋门、浴场,当年无不精致奢华,圆形竞技场和马戏场的规模更加令人叹止,然而罗马帝国也以背离道德的文明著称。从帝国一隅开传的基督教,其信众因不随时俗而遭到恨恶,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百多年的迫害;几乎同时,罗马帝国至少爆发了四次全国性的大瘟疫,其覆亡给今人留下深刻的警示,从众多传世画作中,我们仍可见到这场正邪大战的生动见证。
  • 在信仰题材之外,艺术家们也常藉梦境来表现寓言与神话,或进行自由叙事,特别是浪漫派艺术家,他们在捕捉无形的梦时,常常青睐噩梦题材……无论表现形式如何,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像梦本身一样打动和启发观众。
  • 《荷马史诗》,最早的古希腊文学经典,相传是由公元前九八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着。
  •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对一部大片的过度炒作,让我们无法再享受不带观念感受电影的原初乐趣,我们的观影经验因此有所保留,也变得有点玩世不恭。然而就佛兰德斯(今比利时)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又译范戴克,1599—1641)的肖像画来说,无论你在观展前读到多少盛赞之语,也不会影响你亲睹画作那刻的体验。在这里,你可以信任宣传语。
  • 一位写实画家鼓励我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劳耶新馆看一个展览“未完成:可见的思维”(Unfinished: Thoughts Left Visible)。由于特别渴望对古代大师们有更多了解,我聆听了美术馆的讲解。意犹未尽的我,决定邀请写实艺术家们来谈谈他们对大师未竟作品的想法,以及这些画作对其创作会有怎样的影响。
  • 在后代学者对于《圣经》的研究中,对于历史“末期”比较为人接受的说法是其中的“马太福音24:32-34”揭示的时间的预言……末世“圣徒”英文原文为God’s holy people,直译意思是“主神的圣徒”。其实“圣徒”是指在历史末期羔羊传法时,坚持信仰“神之道”的羔羊的弟子。
  • 华贵典雅、盛行北欧的缂丝壁毯这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文艺复兴和欧洲的精神内涵。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