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一元复始 冬至如大年

的起源与民俗
作者:荏叔一

冬至到,阳气由剥而复。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4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一年中,阴阳消长、顺逆循环在冬至日达到一个转折点。

冬至 日回归 阴阳转变的折点

“冬至”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每年落在黄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间,2018年是在12月22日。

从地球运转的现象来看,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华夏古人将这天称作“日南至”,意味着太阳直射线达到了最南端,过了这一天就要逐渐北移。过了冬至夜,北半球的白日就慢慢延长,相对的黑夜会慢慢缩短。

一岁算来冬至夜最长。从阴阳五行演递的转变来看,至则生变,冬至日“一元复始”,阳气归来。

冬至到,一岁今日短,过了冬至夜,日渐长。(pixabay)

古人贺冬至  一元复始 

冬至是黄历十一月中气,也是冬天的“中点”;从卦气来看,地雷〈复〉卦为十一月冬至之卦。《大戴礼记‧夏小正》: “日冬至,阳气至,始动……”《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记载:“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复具有返回的意思,冬至就是阳气循环返回起点的开始。

从易经卦象来说,〈复〉卦接在〈剥〉卦(重卦山地剥)之后,一阳气(一阳爻)由〈剥〉而〈复〉,运行不息的阴阳循环再回到起点。古人传下来的成语“一元复始”就是从这个“由剥而复”的卦象而来的。

                           由剥而复的易理图解(荏叔一/大纪元)

〈复〉卦卦象,雷藏在地下,生命跃动的生机藏在地底下,春天等待复苏。一阳归来,万象更新还会远吗?所以古人逢冬至贺冬至!从此日往后,阳气将慢慢发盛,万物就会越来越舒展,前程越来越光明。

民俗贺“冬至”却不贺“夏至”。为什么呢?东汉蔡中郎《独断》中有答案:“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中华文化观察天地之理入微而深远。

冬至大如年 祭祀告成感恩

从天地阴阳循环现象来看,年是从冬至“一元复始”开始的,上古的周代、秦代历法,把冬至当作新年的开始。民俗传下来“冬至大如年”、“冬至如大年”的说法,其实是反映了这个历史典故。

在岁与岁更替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天告成、祭神感恩。早于三代的有虞氏在冬至就祭天、以中华始祖黄帝配享(见杜佑《通典》:“虞氏冬至大祭天于圆丘,以黄帝配坐”)。

周代冬至祭天神、祭人鬼,见《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冬日,周天子祭祀天神、地祉神、祖先和八神(八蜡,后代称八腊);地方祭祀社稷;家家户户祭神、祭祖。怀着敬畏、感恩之心过了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冬至到,一阳生,阳气始动;阳气归来,春天还会远吗? (pixabay)

从上古以下到各朝各代,在冬至日祭天都是立朝最重要的一件事。[1] 即使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也是与中原民族一样秉着“承天受命”的敬畏之心祭祀天地。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濡染中华文化,开创者道武皇帝拓跋珪同样非常重视敬天的精神与承传,即位后“冬至祭天于南郊圆丘”。

汉时 冬至成了冬至节

汉武帝一朝校正历法的岁差改颁《太初历》,冬至成为“冬至节”,民俗也渐渐多起来了。

汉代贺冬至,一样举行大祭,同时举行宴饮、放假送冬。汉代过冬至的制度和风俗就像后代的过年一样。蔡中郎《独断‧卷下》记载[2],冬至偃兵息鼓,官府不听事,举行岁终大祭,放五天假返乡,允许地方小吏和民间都宴饮庆祝。冬至后边关也关门了,所以人们要赶冬至前返乡。

冬至节风俗

南北朝时,民间传说共工氏素行不良的儿子死在冬至日,他做鬼害人,但是他怕红豆,所以冬至时民间吃红豆禳灾、辟邪形成风俗。后来,汤圆成了冬至的代表食物。汤圆谐音形和音都是“圆”,谐音“元”,带有“一元复始”春将到来的含意;红、白两色的冬至圆象征阴阳交泰。

到了宋朝,留在风物志中的冬至节风俗就很多了。宋代人过冬至,家家户户都拿出积蓄备办新衣新帽、聚会玩乐互相祝贺,习俗流传到明清,有的承袭至今。

圆圆的汤圆,寓意一元复始。南北朝时代冬至风俗吃红豆禳灾、辟邪。(龚安妮/大纪元)

祭祀祖先  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北宋时京师最重视冬至节。《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记载北宋冬至节要祭祀祖先,举国上下,即使是穷得要借钱的老百姓,在这一天也要换上一套新衣,备办饮食,祭祀祖先。

宋代时民间市场上很热闹,官府在冬至节开放“关扑”允许民间可以赛输赢的方式来买卖物品。[3] 这种岁时节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台湾亲历的过年景象和气氛,几乎都是一样的。

清‧黄钺《画龢丰协象册》第四幅〈里闾馈岁〉,描写亲朋好友趁着年节,互相赠送礼物,敦亲睦邻,画中人正挑着从山里打猎得到的野兔、野鹿、雉鸡及酒来相赠,小娃娃高高兴兴地出门迎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拜冬如拜年

明代时,冬至相贺的礼制和风俗也叫“拜冬”[4],延续到清代。《清嘉录.卷一一》记载“拜冬”,那时宫中和民间都很重视冬至,朝中士大夫拜贺长辈、登门互拜,民间男男女女都必穿上新衣作揖拜冬。[5]

一元复始,天上冬至日,人间冬至节。由剥而复的哲理就是“冬至”显示给人间的。中华文化一直以敬畏之心对应天地,节俗中也充满崇敬的心意。天人合一的精神,积淀了中华文化丰硕的内涵,在“冬至”的传统、民俗中更是展露无遗。@*

-注-

[1]:据《通典》记载,隋代时隋文帝开朝,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唐代依照周礼祭天,从唐高祖开朝就定下了“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祭坛位于京城明德门外)。

[2]:蔡中郎《独断·卷下》记载的原文:“冬至阳气始起,麋鹿解角,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不听事,送迎五日。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

[3]《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原文:“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4]明代小说《金瓶梅》有记述冬至节祭祀和宫中“拜冬”一景:(何太监答道)“子时驾出到坛,三更鼓祭了,寅正一刻就回宫。摆了膳,就出来设朝,升大殿,朝贺天下,诸司都上表拜冬。次日,文武百官吃庆成宴。”

[5]:《清嘉录.卷一一》:“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揖,谓之拜冬。徐士镜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华夏的智慧与趣味】系列待续-)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阳生春在望,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又称“初岁”,冬至三物候现象含有什么哲理?冬至是大节日,中国历代冬至节俗也很多,为何魏晋南北朝时人吃赤豆粥?北宋时视冬至如过年,建“钟鼓楼”检校时刻漏、报时;清代宫中传出过冬雅致游戏“九九消寒图”配合“九九歌”“数九”望春风…形成一种节气的智慧,也是民间一种益种休闲和启蒙教育。
  • 2016年12月21日冬至,这个在大陆即将消失的节日,在香港却非常受到重视,称“冬至大如年”。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聚餐的样式绝不逊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保持着“无鸡不成宴”的传统。
  •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赏冬至节景,看冬至食俗吃汤圆、水饺、馄饨的文化内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饺,传说来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过冬至圆就长一岁承载“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时过冬至就开始玩九九消寒图,等待明媚春光……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