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卓敬奇遇 拒收僧帽结果令人叹息

作者:宋宝蓝
卓敬少年时,曾于下雨天在山里迷了路,遇到一桩奇事。图为明 沈周画《三吴集景》册──招隐观泉。(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689
【字号】    
   标签: tags: , ,

明朝初年有一位才子,名叫卓敬。少年时,他曾于下雨天在山里迷了路,遇到一桩奇事。一名老翁不仅预见了他的命运,赠送僧帽,希望日后他能解脱,还让牛儿带他回家。只是遗憾,卓敬拒绝了僧帽。他才华横溢,但是“不得善终”的命运终是未能摆脱。

卓敬字惟恭,温州瑞安人。小时候就机智灵敏,聪颖绝人。他读书能一目十行,看过之后就终身不忘。七岁那年,他跟着一群小孩玩耍,有个异人从旁边路过,正好看见他,说:“这孩子骨相非同寻常,日后一定会成为有名的公卿大臣。只可惜,气血没有华色,恐怕不能善终。”

十五岁那年,卓敬在宝香山中读书。有一天晚上回家,半路遇到暴风雨,他到一棵大树下避雨。由于雨实在太大,卓敬辗转换地方避雨,无意中迷路了。

卓敬远远的看到树林外有一片火光,赶紧走过去,发现那儿有一座小院子。图为宋人《松阴访隐》轴。(公有领域)

他远远看到树林外有一片火光,赶紧走过去,发现那儿有一座小院子,又听到屋里传来读书声,这时卓敬才定下心来。他敲敲门,有一个童子一面应声答话,一面走出来说:“先生知道你要来,所以让我在这里等候你。”

卓敬抬头看到门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二个大字“体玄”。他随童子走进屋内,看见一个老翁坐在长明灯下,于是恭敬地向他作揖行礼。

老翁站起来,问他:“夜里,你在深山中遇到风雨,难道不害怕吗?”卓敬说:“早晚回家问候父母是我的习惯,以免父母为我担心。虽然往返路途比较辛苦,但我也无怨无悔。只要有烛火照明引路,就可回家。”

老翁笑着说:“山里哪能得到烛火呢?只有些枯叶罢了。你先烘干衣服。”卓敬起身,脱下衣服,问童子:“老翁是谁,姓什么?”童子说:“先生不想让人知道他的姓氏,每每对人自称逍遥翁。”

卓敬又问童子:“你叫什么名字?”童子说:“我叫少孤。”卓敬猜想,他们是隐居山里的君子,但他还是对老翁的来历不解,于是恭谨地问道:“我们卓家就住在山下,常年往来山中,对此非常熟悉。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体玄院,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逍遥翁’的名号,请问这是为什么?”

老翁说:“昔日,体玄先生常常居住在逍遥谷中,而我世代以行医为业,往来中条山(山西南部)。后来因为避难,听说陶隐居(陶弘景)有丹室在此。我因采药从南边而来,结庵居住稍作休憩,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不久以后我也要返还故山了。”卓敬又问:“体玄是什么人?”老翁说:“这是我祖辈上的事,你也不用知道。”

不一会儿,衣服烘干了,卓敬起身告辞。老翁起身,对他说:“既然你不肯留宿到明天,我有一只牛,可以让你骑着回家。”夜里昏暗,山路崎岖,有所依仗,卓敬非常高兴。

于是,逍遥老翁命少孤牵出牛儿,又唤来一名叫少逸的童子,说:“你可将我的旧笼拿来。”老翁从笼中取出一顶僧帽,对卓敬说:“既然不能相留,就把这个帽子送给你吧。”

卓敬推辞了,他说:“我是一个书生,平生志气有朝一日能够匡济天下。您是长者,既然蒙受您的训教,又怎能以僧帽戏我呢?”

逍遥老翁说:“昔日,我也曾立志匡济于世,后来因为辅佐的对象没有才能,也不采用我的谋略,灾祸无法揣测。幸得这个笼子,才获得解脱。否则,怎么能活着走出宜秋门呢(宜秋门,古时公卿进入御所的大门,也称公卿门)!你收下这顶帽子,日后自然会理解。”但是,卓敬坚持拒绝了,老翁再三叹息不已。

卓敬远远地偷看笼子,装的都是工匠制作箍桶的用具以及僧人的衣钵。两名童子将卓敬送到门外,卓敬坐在牛背上,向他们道谢就离开了。刚走出山林,牛儿奔走得越来越快,犹如飞驰一般,虽然无法控制,但是他坐得很安稳,一点也不害怕。不一会儿,就快到家门口了。

卓敬坐在牛背上,远远地大喊家人开门。家人都已经睡下了,此时被卓敬的喊声惊醒了,隔着墙壁问他:“黑夜将尽,你怎么这个时候冒着风雨一个人回来了?”

卓敬回答道:“路上我遇到隐居的君子,借给我一头牛,我骑着回来了。要不然,今晚一定回不来。”家人点火,刚要把牛儿牵进去,这时牛儿忽然抖擞咆嗥,化作一只黑虎离开了。屋里的人全都很震惊,走出屋舍观看。第二天他回去寻访体玄院,但是却再也找不到。

几天之后,在县城西边四十里的地方,卓敬发现陶弘景的丹室基址旁有一个古庙,仿佛是下雨的那个晚上所经过的地方。他看到墙壁上有一句诗,即潘阆写的《夏日宿西禅院诗》:“夜凉疑有雨,院静若无僧。”但见笔墨犹如新写的一般。卓敬沿着原路返回去,发现老虎走过的踪迹还在,历历在目。

卓敬饱读诗书,长大后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后来,卓敬看到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雄才大略。当时的天下都会北平(今北京)正是燕王的封地,这一带地方广邈,兵强马壮。所以他劝朱允炆(后来的明惠宗,也称建文帝)将燕王徙封南昌。《明史》载,朱允炆表面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着手进行削藩却是事实。

逍遥老翁命少孤牵出牛儿,又唤来一名叫少逸的童子,说:“你可将我的旧笼拿来。”图为清 吴谷祥《溪南访隐》轴(局部)。(公有领域)

明惠宗朱允炆即位后,将齐王榑、周王橚、代王桂、岷王楩废为庶人。湘王柏被人诬告谋反,逼得自焚身亡。燕王为自保,一度佯狂称疾。建文帝派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派谢贵、张信主掌北平都指挥使司,秘密监督燕王。这些王都是明惠宗的皇叔,却被逼得走投无路,进退两难。

《皇明祖训‧法律》载:“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果朝中没有正臣,奸恶当道,亲王有权统兵,征讨灭乱。为安定天下,燕王以“靖难”为号,发兵平乱。

靖难之役后,卓敬被抓,明成祖朱棣责备他离间皇室骨肉。卓敬厉声辩称:“可惜先帝不采用我的建议。”言外之意,朱允炆不早做打算,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朱棣听后大怒,但因爱惜他的才华,派人以管仲、魏徵的事迹劝他归附。卓敬忠于故主,不想臣服。朱棣也不忍心杀他,《明史》载,固执的卓敬只想立即去死,去见先帝。大臣姚广孝和卓敬不合,劝朱棣成全他的心意,卓敬终是被杀。抄家时,只见他家徒四壁,只有几幅书画而已。朱棣曾经感叹地说:“国家养士三十年,只得到一个卓敬。”

卓敬七岁时就被人预言不得善终。十五岁时,逍遥翁想送他僧帽,提醒他将来可以凭此获得解脱,能活着走出公卿门,但他坚持拒绝了,为此逍遥翁叹息不已。他终以“不得善终”划上了人生的句点,令人扼腕。@*#

参考资料:
《高坡异纂》卷上
《明史》卷4、卷5、卷101、卷141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杨溥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宣宗即位后,他被召入内阁,与杨士奇共掌机务。他是“三杨”之一。与杨士奇、杨荣一样,历仕四朝,为朝中元老。
  •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并非是史书上所载的为寻找建文帝,而是向世界宣扬明成祖的远大理想。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给了他一封敕书,带给西洋各国番王和头目。从这封敕书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天下观和对世界的期望...
  • 一座大山在复兴之前,总有玄妙灵应的预兆,比如真人张三丰对武当山道出的载入史册的预言。而一个王朝的兴立,同样有着神祇的昭示和瑞兆,比如元大都的龟蛇显圣,以及代元而立的明王朝的一幕军事奇迹。
  • 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梁山好汉之一的戴宗,一日能行八百里,号称“神行太保”。在小说里戴宗原是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两院押牢节级,人称戴院长。宋江被发配江州时与其相识,后被宋江提拔到“总探声息头领”的位置,排梁山好汉第二十位。公孙胜也说过:“山寨中亦有一个招贤飞报头领,唤做神行太保戴院长,日行八百里路。”
  • 张三丰,人间的修行者,道中的逍遥仙,一生中留下无数神迹。更特别的是,他作的一首诗和说的一句话,成为迅速得道验证的传奇预言,被历史铭记。几百年来,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大道张三丰还是一位了不起的预言家。
  • 赤壁之战,是一场大风,奠定了三国鼎力的格局;楚汉战争,一场大风救了刘邦的性命,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江山;鄱阳湖大战,一场大风让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么在靖难之役中,不是一场大风,而是三场大风让朱棣进了南京,成为后来的明成祖...
  • 铁甲骑兵,是骑士与战马都穿着坚固铁甲的兵种。他们同时具备极高的防御与攻击能力,主要用以前线冲锋击破步兵之方阵,在东西方战史上都有过辉煌战果的纪录。在北宋时期的辽国也有着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一度让宋军陷入苦战,但这支部队最后是如何被打败的呢?这便是在河北当地流传千年的杨门女将大破铁甲骑兵的传说......
  • 传说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县城的南门外就有一个。“海眼”有龙、各种神兽或神灵镇守,不能轻易移动、打开,否则海水就会倒灌陆地,形成洪水灾害,江陵城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传》中有同样的记载,说秋天时,龙在绛地的郊外出现。史载中第一位“豢龙氏”是董父,是黄帝的后裔。在《九州要纪》中有提到:“董父喜欢龙,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龙,于是他成了豢龙氏祖先。”那么豢龙氏职掌什么工作呢?董父豢龙成功后,据传他与龙一起升天!
  • 唐总督只信鬼话勘案,不重证据,差点造成一桩冤案;而江苏司郎中纪容舒与刑部主事余文仪,虽遇奇事,仍尽忠职守,详实勘查案件,最后让一桩沉冤得以昭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