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弦音 巴赫大提琴组曲 (2) 青云一梦

文/伊遐
font print 人气: 429
【字号】    
   标签: tags: ,

续前文»方外弦音 巴赫大提琴组曲 (1) 诚朴的天命

巴赫下定决心要以音乐奉献主之后,遭遇到很多困难。他发现当时的教会音乐既过时又杂乱。他希望能创作出属灵的圣咏,让每个音符都能承载着神圣的能量。

然而,1706~1708年,巴赫在慕尔豪森(Mühlhausen)教堂工作的时候,教会极端虔诚派的人不太喜欢他的创意,反而认为他的音乐很古怪,对清净的灵修是负面的干扰。

由教堂到宫廷

巴赫对教会的杯葛非常懊恼,因缘际会换了东家,于1708至1717年间在威玛(Weimar)公爵府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及室内乐团员。

他在慕尔豪森请辞信中直言自己的挫折感与不满。还好浓眉大眼的巴赫也是个热情慷慨的人,事后仍与旧东家保持友好关系,帮忙完善新建管风琴的装置。

威玛,威廉公爵堡,约1730年。(公有领域)

威玛公爵威廉.恩斯特(William Ernest)是虔诚的路德派信徒,他给予巴赫很大的创作自由。巴赫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宗教曲。

同时,公爵也是个爱乐者。受他的影响,巴赫开始研究当代风靡全欧上流社会,时尚华丽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他也将世俗的器乐曲,如威尼斯派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改编为键盘乐器曲,为自己的创作型式添加了新的语汇。

《威玛公爵府小教堂》(Die Weimarer Schlosskirche als »Himmelsburg«),油画,克里斯蒂安·里希特(Christian Richter,1587-1667)作于约1660年。巴赫弹奏管风琴的厢房在顶层阁楼。(公有领域)

好景不常,公爵与侄子——爵位继承人恩斯特.奥古斯特(Ernst Augustus)发生嫌隙,不准任何乐师为之提供服务。巴赫抗命继续与少东家友好,谱写了清唱曲作为生日贺礼。

公爵知道后非常不高兴,在老宫廷乐师德雷西(J. S. Drese)过世后,故意忽略巴赫已经承担大部分乐师职责的事实,指派才华技艺都略逊一筹的小德雷西接任。巴赫对此愤愤不平,罢工抗议。

科滕王子的礼遇

提到大提琴组曲,就要谈到科滕王子。科滕(Köthen)位于德国东部,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是由阿斯卡尼亚(Ascania)家族统治下的一个亲王国(princedom),后来在19世纪初被提升为公国。现隶属萨克森—安哈特尔州,风景优美,山区有原始森林,平原为优质黑土。

柯滕王子宫,四周可见护城河,铜版画,瑞士版画家老马特乌斯·梅里安(Matthäus Merian der Ältere,1593-1650)作。(公有领域)

黎欧波德(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1694—1728)是安哈尔特–科滕亲王国的王子,喜好音乐,曾到欧洲各国旅游,对歌剧特别着迷。

王子十岁丧父,继承王位之后,由母亲摄政。但父亲也请托普鲁士公国的腓特烈一世帮忙监护。腓特烈很鼓励王子求新求变。

腓特烈一世本人是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但后来趋于享乐,国势大衰,全民怨声载道。晚年下诏罪己,让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出来代父理政。

这个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个穷兵黩武的“军曹国王”(Soldier King),上台后矫枉过正,只爱打仗,不爱音乐,他想当然尔地解散了宫廷乐团,已经亲政的黎欧王子则忙不迭地接管了这一批优秀的音乐家

柯滕宫。(公有领域)

不久之后,在妹妹的婚礼庆典上,王子认识了巴赫。他非常高兴,力邀巴赫到他的宫廷来担任乐长。宫廷乐长是当时音乐家在世间的最高位置了,巴赫立刻欣然接受。

当时在威玛的东家大为震怒,拒绝他的请辞,还把他捉拿下监,好一阵才还他自由。音乐家就是要创作的,身陷囹圄,巴赫刚好把握时间,谱写了《管风琴小集》(Orgelbüchlein)。

巴赫1717年抵达科滕,备受王子礼遇。黎欧波德王子与一般的王室贵族相当不同,他平易近人,充满人情味。他会演奏小提琴、大键琴、古提琴,因此经常与巴赫等宫廷音乐家打成一片,亲自客串。

安哈尔特 – 科腾王子黎欧波德(Leopold von Anhalt-Köthen)喜欢音乐,聘请巴赫为宫廷乐长。油画肖像,18世纪,佚名作。科腾堡历史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王子信奉的是新教中的改革派喀尔文宗,教义着重“简单”与“庄重”——要求信徒上教堂真正专心寻求与上帝联结,不需求大排场的唱诵、弥撒,也不需要管风琴这样的身外之物。

所以,巴赫没有创作宗教音乐的舞台了;再者,有一群柏林转来、技高手巧的音乐家嗷嗷待哺,需要各种曲目。在这个全新的机缘下,巴赫在科滕王宫期间大大发挥他的所知与特长,写下了丰富的世俗曲目。

巴赫把所有当时整个欧洲主流的音乐概念,针对不同乐器,完整地演绎了一遍,在创作上达到另一个顶峰。《柏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曲与奏鸣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其中也包括了六阕《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柯滕宫里的巴赫音乐厅。 (timitti/ Wikimedia Commons

悲喜人生

1720年的时候,巴赫陪伴王子“出国旅游”,远赴波西米亚的卡尔斯巴德(Karlsbad,温泉胜地,在现在的捷克地区),回家时赫然发现妻子不但因病骤然去世,而且已葬入黄土。在震惊伤感之余,他唯有勤于创作,以寄情别哀。

妻子是巴赫的堂妹,名叫玛丽亚·芭芭拉,曾带给他许多支持与鼓舞。他们有七个孩子,仅有4个存活到成年。其中威廉·弗里德曼·巴赫(W. F. Bach)、卡尔·菲利浦·艾曼纽·巴赫(C. P. E. Bach,别号“柏林巴赫”或“汉堡巴赫”),都成为洛可可风格的重要作曲家。

柯滕宫花园。(Karl Beck/Wikimedia Commons)

巴赫在第二年续弦,娶了安娜·马格达莱纳·沃尔肯(Anna Magdalena Wulcken)。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高音歌唱家,当时年仅20岁,喜欢园艺。她与巴赫的孩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日后也是音乐家,别号“米兰巴赫”或“伦敦巴赫”。

黎欧王子给的薪酬很优渥,巴赫日后追忆,在柯滕的前几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几乎想要在此终老一生。

可是不久王子结婚了。公主新娘对音乐不感兴趣,尽想王子每天陪着玩儿。巴赫对朋友抱怨说:“她和缪斯(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灵感的女神)不搭调。”

后来,王子因涉入普鲁士王国战事日深,降低了对音乐活动的需求。巴赫也关注孩子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直有教堂请他去为管风琴调音、评鉴。他似乎感受到了管风琴与教堂音乐的召唤,不久便甘愿降职降薪,举家迁往莱比锡担任教区合唱团艺术指导(虽然那位与缪斯搭不上边的公主在他们搬家前过世了)。

巴赫与王子一直维系着良好的情谊,也仍旧是荣誉宫廷乐长,重大礼宴都会回来演奏。

弹奏管风琴的巴赫。版画,约1725年,大英博物馆藏。 (Rischgitz/Getty Images)

1728年,王子因天花英年早逝,享年33岁。1729年3月,巴赫回来参加追悼会,并指挥自己编写的《葬礼清唱曲》大合唱,即著名《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的部分。科滕王子的宫廷现为历史博物馆,每两年举办一次巴赫音乐节。

耐人寻味的是,跑来柯滕这一遭,巴赫用管风琴重整教会音乐、以荣耀主的初衷到哪去了呢?

有学者认为巴赫叛离了教会音乐;有人说巴赫有心提振德国音乐,期望能跃上欧洲大舞台的台面;而有人说一切都是神的意旨。

这些对于了解巴赫的创作背景都是很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到底巴赫在这些世俗曲里放入了哪些东西呢?要知道梨是什么滋味,还得吃一口梨子。无论如何,音乐超越语言,是不会说谎的,而这整套《大提琴组曲》的确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独步乐坛!(待续)@*

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生土长的香港指挥家兼钢琴家曾智斌(Jimmy Chiang)是今年维港音乐节的艺术总监,也是有500年历史、奥地利国宝级的著名“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唯一的亚洲指挥。
  • 一群志同道合深耕竹山的音乐教师,最近成立了小豆苗室内乐团。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竹山的孩子,让在地的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好,也希望他们能登上舞台,让音乐的旋律传送地方。这些老师来自各方、各有专精,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无私的付出,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在地的孩子,在竹山小镇圆一个音乐的梦想。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时候,灵感就不请自来了。布朗教授在书中写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师芬妮‧杜尔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儿室里,眼睛闪烁着泪光。“当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只回答:‘噢,那个音乐!’但那时候周围并没有任何音乐。‘把祂移走!祂在这儿,这儿’,小柴可夫斯基一边啜泣一边指着自己的脑袋,‘祂不让我有一丝安宁!’”
  • 舒伯特
    小舒伯特(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古典音乐的巨匠。他身高不足5英尺,身量瘦小,长相普通,而且只活了短短的31年。然而,从他去世后留下的几封书信中,人们却能窥见他温柔而善良的灵魂,没有怨恨,没有奸猾。
  • 巴赫的音乐像稳固对称、雄伟壮观的建筑;又像环环相扣、精密转动的齿轮;那由严谨规范构成的赋格,多声部和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变幻多姿,气象万千。
  • 经过多年的锤炼,没出国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欧洲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他萃集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创造力正处于巅峰状态的他,隐隐听到神的召唤,只想把精力贯注到创作理想的教堂音乐上。
  • 晚年,亨德尔在双目失明中继续创作,拖着病体参加义演。他悲天悯人,扶助贫弱。他把《弥赛亚》几乎所有的收入用于救济孤儿,他还被聘为伦敦最大的慈善机构的弃儿医院院长。1759年春,74岁的老人照例指挥了《弥赛亚》的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倒下了。他得到了国葬礼遇,
  • 季札是春秋时期吴国第十九世君王最小的儿子。那时有首古歌谣叫“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唱的就是封地在延陵的季札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将自己的宝剑送给了亡故的徐国君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