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画欣赏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下)

作者:郑行之

清 任伯年《竹林七贤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7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明清绘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丰饶的绘画表现,尤其是墨竹这一领域,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画家,独树一帜 ,各领风骚。

明代王绂 写竹妙绝一时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大家可能觉得王绂这名字很陌生,但他却是明代公认最会画竹子的人。据《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王绂:“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也就是说他画的竹石在当代是“一绝”。

明代的画家有一个倾向,崇古之风很盛,尊崇宋元传统。王绂也不例外,他的墨竹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人的传统。但他虽崇古却不泥于古,不论是布局章法或者是笔法墨色,都有他独到之妙,温雅飘逸又挥洒自如,独特的风格,开了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页。

明 王绂《风竹图》(公有领域)

王绂这幅《风竹图》画的是数枝长长短短的、从上往下倒悬的竹枝,在微风中,优雅地轻摆着丰姿,很是自得其乐。

画幅上方,茂密的竹叶清朗秀致,焕发着生命的光采。不期然地,一枝顽竹凌空而下,顺着风,轻摇慢摆。瘦长而美妙的细枝,下探复下探,过程幽微典雅。叶与叶相互摩擦中,簌簌然吟哦起幽曲一般,给人极为美妙的感受。观者很容易为其风姿绰约、灵动有神而倾倒。

元代以来,文人画家盛行以书入画,以书法的运笔来作画,随机而动,顺势而为。《风竹图》的叶片是整幅画的美感中心,用楷书笔意,一笔一画皆严守笔法,务使叶片外形完善优美,最终每片叶子都能含蓄地安于本位,又各显昂扬的动势,片片如此,整幅画因而充满了飘逸温妍的意趣。

竹叶是以“介字点”的笔法加以变化,为呈现临风摇曳之姿,叶片的方向很是讲究,尤其叶尖末稍那小小的翻转,更凸显风动之美。不论大叶小叶,悠悠然如清风拂面。整个布局中规中矩,层层交叠,错落有序,显现出一种意态安闲,饶富韵致的风情。

王绂有一高足叫夏昶,承传了王绂的画风,名声仅次于王绂。师徒两人在明代画坛占了一个重要的席位。《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值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意思是说夏昶的画非常值钱,价码太高,一般人买不下手,往往都是买来当作礼物馈赠他人,手上有夏昶画作的,大都是这么来的。

清朝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郑燮(公元1693-1766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他是清朝官员、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一生几乎都在画竹、石。他说自己画竹没有师承,都是向大自然学来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题竹诗》)他通过观察体悟和持续的尝试,掌握技法精髓,创出纯属自己的风格。

清 郑板桥《竹石图》(公有领域)

著名画家徐悲鸿跋板桥《兰竹石轴》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作画喜欢把诗书一起入画。别的画家会把诗书当做外围元素,用来烘托主体。郑板桥把这些元素等同看待,让它们进入画面中,成为画作的一部分,诗书画交织融溶,手法创新。

清 郑板桥《竹石图》。(公有领域)

在书法方面,他是以隶书为主,融合楷、行书体,特别是他加上北碑的笔势间架与朴拙风格,率性大胆的落笔用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他的诗、书、画为“三绝”。

他每幅画的题款,句句有感而发,寓意深刻,在绘画与书写的过程中,把心中想的、眼中看的全化为诗句。其实这些诗句是在描绘他自己,阐述他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理念。

板桥先生题画诗

我们来看看板桥先生在这些题跋中透露的理念,他在竹子身上投寄了人生观: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清代学者像传》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投注在竹子身上。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十年?他几乎全拿来画竹,去芜存菁,练达熟透时,面对各种样貌的竹子都可以画出新意。这也像是人生练达透彻的境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他为官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特别是在潍县任上,为救灾民,他“设粥厂、捐廉代输(捐款帮助输运)、开仓赈贷、以工代赈”,想方设法纾解民难。当他在衙门公舍中听到竹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心中就联想到,那是否是百姓发出的悲苦呼声?流露心系苍生的仁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

郑板桥透过这首《题竹石》咏叹竹子,比喻人之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风骨,不忧出身困苦也不惧困难的考验。

清 郑板桥《墨竹图》。(公有领域)

郑板桥画的墨竹,大都属于写意法。请看上图,态势十足,在连绵跳跃的笔法中,忽轻忽重,非左即右,待戛然而止时,但见生动的气韵跃然纸上,浑然天成之势,可谓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则不足,恰到好处之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他将自己画竹和前辈文与可画竹的差异作了比喻:“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集》)

清 郑板桥《墨竹图》。款识: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公有领域)

其实,“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根本上是不相悖的。文与可的竹画好似胸中拥入千山万壑的竹,然后好整以暇地、从容落笔。而郑板桥心中没有既定的竹样,作画时,所谓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都没有了,笔起墨落之际,短长肥瘦、浓淡疏密的千姿百态纷纷涌现,势不可挡。这是他四十年间“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自然流露。

对历代众多墨竹画家而言,竹子不单是他们美的情怀投注的对象,也是他们人格的反映和写照。在中华文化中,画家画竹已由写实、写意而进入了艺术与人生观的表现层面。这些墨竹画家把墨竹推上了艺术之巅,促使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站定一个重要席位。@*#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幅画虽已历经千年,然而,姐弟俩的发型历久弥新,服饰看来永远是那么素雅、崭新。
  • 狗年来,“百柿如意”、“穗穗瓶安”……我么呈现给您祝颂“九”久平安的九幅《岁朝清供》图,祝愿读友们和与天地六合同春!
  • 《采薇图》,乍看之下,会以为是个很浪漫抒情的画作,其实非也。它是宋朝画家李唐表现殷商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作品,这幅画有导正人心的作用,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最杰出的创作,留与后世的南宋名画之一。宋高宗钟爱李唐的画……
  • 让我们随着艺术家的诗章、画作,“坐游”秋日--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李白诗《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这个被李白赞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华不注峰,又被元人赵孟頫为了安慰友人而画入《鹊华秋色图》中。展开了秋天里的诗情长卷……
  • 在中国绘画领域里,将月色入画虽然不易,也不乏以赞颂月亮而名传后世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幅画月名画。
  • 中国人赏菊的风气向来就很盛,人们用文学、诗词、书画、工艺等各种形式去表现、歌颂它。一道来观赏几幅情志酣畅的菊画吧。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