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典故】雨水时节 东风解冻乍暖还寒

雨水节气来临时,应多吃豆类和早春的绿叶菜。这时也是养肝护肝、减肥瘦身的好时节。(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07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8年02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立春之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的位置是为“雨水”。2018年的雨水是公历2018年2月19日。雨水时节,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此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二候鸿雁来,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为:菜花、杏花和李花。

第一候菜花,指的是油菜花,叶片圆形或卵形,黄色的花,花瓣4枚。油菜花开,一片金黄,使春天的田园更加缤纷。

第二候杏花,杏花单生,花瓣5枚,白色或稍带红晕,是观赏树木。杏花花形与桃花、梅花相仿,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杏花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

第三候李花,又名玉梅,古称嘉庆子。李花,即李树的花,白色花虽小但繁茂,且素雅清新,气味芳香。

春雨贵如油

进入雨水节气,不仅表示雨量增多,也表示气温升高。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天气渐渐消失,大地迎来拂面春风、湿润空气、温暖阳光以及绵绵细雨的时节。

春季,雨水是农民最盼望老天恩赐的礼物,因为绵绵的雨水,会带来丰收的一年。唐朝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这样描述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在春天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一个“好”字,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盼望。这首诗描述了在孟春下旬,雨水普降,遍润万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喜悦。

雨水时节也是农夫播种的好时日, “雨水节,接柑橘”“雨水甘蔗节节长”“一场春雨一瓢油,麦收大秋全丰收”“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等等农人谚语,清楚地说明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雨水习俗:“占稻色”

“占稻色”是客家人的习俗,即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情况。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花越多,预示收成越好;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客家近千年来传承着“占稻色”的习俗。

元代娄元礼《田家五行》中记载:“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吴郡志》中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另外,他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句“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诗人自注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雨水节“占稻色”的习俗在宋代时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宋代,吴、越民间便有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卜谷”的习俗,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

客家人雨水节“占稻色”与吴越民间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样的民俗意义。正月十四正值雨水节前后,时间上差距不是太远;爆谷所用材料、爆谷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后来,用“爆米花”占卜收成的习俗,大多数地方逐渐淡化,演变成年底以之作“煎堆”馅儿的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花”与“发”谐音,有发财的征兆。

如今,“爆米花”已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一种应节食物。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雨水养生:夜卧早起 少酸多甜

雨水到惊蛰期间,正值万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际,所以养生重点要顺应春天阳气初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按照中医五行属性,春属木,与肝经相应,肝经主控人体的生长,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候。

《黄帝内经‧素问》中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天地、万物都开始生长,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院子里散步,举止要和缓轻柔,并且使身心保持舒畅,切忌恼怒,从而使肝气保持顺畅,这是养生之道,如果违背,则会损伤肝气,到了夏天容易罹患寒性疾病,减低了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台湾中医师张若伟表示,此时借着体内阳气的上升,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可以在此时多做拉筋伸展的动作。他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龙骨拉筋操,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步骤如下:

1. 自然站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2. 双手自然下垂交叉,身体打直,目视前方,此为身体初始中心位置;

3. 双手手臂向上向后伸直,身体后仰,抬头向上直到感觉紧绷。尽量伸展躯干及手臂肌群;

4. 心中默数4个八拍后,低头回复向下,身体前弯,依照颈关节、胸关节、腰关节弯曲的顺序,双手手臂向前向下伸直;

5. 心中默数4个八拍后,身体慢慢回到初始中心位置,依序重复动作。

饮食方面,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而春季肝气旺,所以会影响到脾,因此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

而养脾胃宜多食热粥,因为春季是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油腻之物会使阳气外泄。

另外,春季虽然气候转暖,但因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多汁的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俗话说“春捂秋冻”。由于此时刚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地脱掉棉衣,恐令风邪入侵体内,尤其是老人。古人《摄生消息论》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袷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意思是老人的棉衣不要一下子脱掉,而要一层层地减少,准备几件有夹层的衣服,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增减夹层以应温度变化。

春捂要适度,捂哪里也有讲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说,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下身应多穿一些,上身可以少穿一些。中医认为“寒从脚起,湿从下入”,因此下身保暖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霜降,黄历九月中气,2017年在阳历10月23日交节。霜降节气里万物有哪些特别的反应?冉冉岁将晚,万物待冬藏。霜降有什么意含?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开启一道记忆?霜降最是人间想念的季节。霜螯、霜栗正美。秋叶落时燃焰彩,艳于春花;菊花残时傲志节,凛于霜空。
  •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表示冬天的开始。立冬到小雪节气之间所下的雨称“药雨”,李时珍说:药雨杀百虫。冬天一来,民间冬令进补的炉子也烧红了。宋代的京城到了立冬有一幕特别的风物诗,留下鲜明的历史民俗剪影。诗人们怎样面对万木叶落萧萧下的冬临景象?俗谚怎样表现“立冬”的物候风情?
  • 小雪天,气序转寒。中国地域广,看小雪节气,南北两样情。唐代陆龟蒙《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寒气日日切骨,小雪到腌泡菜、吃泡菜火锅好时节,暖起低荡的心绪……
  • “大雪”,是黄历十一月节。 寒压重衾好像覆冰 ,然而在冰天雪地里,古人却从动植物身上看到“春天已经不远了”的迹象,怎么说呢?从“大雪”有关天气的俗谚,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的道理。大雪典故之一“ 程门立雪” ,留下敬师笃学的风范。节气民俗“大雪腌肉”,ㄧ挂一挂腌肉备冬,冬雪中的温暖风物诗,展现各地的腊肉特色。
  •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赏冬至节景,看冬至食俗吃汤圆、水饺、馄饨的文化内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饺,传说来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过冬至圆就长一岁承载“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时过冬至就开始玩九九消寒图,等待明媚春光……
  • 黄历十二月节、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小寒大寒节气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养生要点为何?古人从禽鸟身上观察到小寒的物候现象。小寒有哪些相关的节气典故呢?腊月祭祀、腊八粥源远流长,二十四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吹袭,冰天雪梅,梅花领群芳……
  • 命理学家认为生肖应该跟节气走,从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05时28分后出生的孩子属狗。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