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兵仙韩信故事系列(2)

怀才不遇 韩信归汉

作者:柳笛

秦末的民间,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建“张楚”政权后,天下豪杰并起,项羽、刘邦也作为楚人后裔先后起兵。相对平静的淮阴县中,韩信和他的宝剑一样,等待出鞘的最佳时机。

这场群雄与秦朝的较量中,韩信孤身一人,依靠的只有一身才学和谋略。他旨在将帅,却无意追名逐利,坐拥江山。因而他最想做的,是选择一个真正的王者,一个让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成就统一天下、终结乱世的宏愿。

韩信首先看中的,是项氏兵马。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子,声望很高。他和侄子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抗秦,并集结各路反秦,兵力迅速扩至六、七万之多,成为各路起义兵的重要首领。当他们经过淮阴县时,一个佩剑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队伍,他虽然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卒,却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积累着实战经验,那正是后来战无不胜的战神韩信。

项梁为人高傲固执,公元前208年9月,他因轻敌在定陶战死。于是,韩信转而归属项羽。这位力拔山兮的大英雄,和他的叔父一样,没有发现韩信的真正实力,只让做了在身边服侍的“持戟郎中”。

在项羽麾下的从军生活,《史记》只用简短的文字概述:韩信多次为项羽进谏献策,但是项羽都没有采用。有大忍之心的韩信,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却在静静观察中,了解到项羽的种种弱点。在项羽制定决策的关键时刻,韩信总是站出来苦心劝谏。当时项羽经过钜鹿之战的大胜,其刚愎自用心态更甚于他的叔父,对韩信的真知灼见更是充耳不闻。

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是明君的美德,项羽都不具备,注定了他无法成大事,这是韩信最终选择离开的根本原因。

韩信题跋像,出《晚笑堂画传》。(公有领域)

最后,在那场关乎楚汉存亡的鸿门宴中,韩信作为近身侍卫,应是见证者之一。项羽的谋士范增,精心策划了一场刺杀刘邦的宴会,但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项伯的暗中阻挠而失败。当刘邦侥幸逃脱后,范增悲痛地斥责项羽:“不值得和你这小子共商大计!”他明确地预言,将来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一定是刘邦,而且项羽的军队都将败在刘邦手下。

当时的刘邦力量弱小,身边却有一群忠心追随的谋士武将。为了躲避这场大劫,张良请来项伯暗中帮助,樊哙凭借豪壮的言行博得项羽好感,刘邦也在整个过程中,小心翼翼地周旋。君臣上下一心,终于让项羽放松警惕,刘邦借酒醉迅速逃离。韩信身份低微,在宴会中同样是默默旁观,却坚定了弃楚投汉的决心。

公元前206年,项羽以楚霸王自居,分封各路诸侯,刘邦受到猜忌被封为汉王,被迫进入荒凉落后的蜀地。韩信却在某一天,悄悄离开项羽的营帐,不辞辛劳投奔刘邦。从此,楚汉力量的对比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战神的神话时代即将到来。(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史记》)@

点阅【兵仙韩信故事系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