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文史】敦煌祈雨壁画传奇 受敬重的高僧

作者:洪熙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南壁东端,有一系列组图,描绘的是一位高僧在皇宫正殿祈雨的场景。这名高僧就是昙延。

‧ 出身豪门的稀世奇才

昙延俗姓王,出生于豪门。他的先祖曾在北齐、北周两朝担任要职。昙延十六岁时到寺院游览,偶然听到法师讲解佛经,听到精彩妙处,他心中生起喜悦,想出家修行,探索人生的真谛。

一天,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我和你朝夕相处,在世间已经沉沦很久了。现在漂泊不定,什么时候才是归宿?”为了深入了解佛法的意义,他决定到南太行山的梯寺隐居修行。

昙延决定到南太行山的柏梯寺隐居修行。图为太行山。(Fanghong/Wikimedia Commons)

当时山中有一位姓薛的居士,学问渊博,精通儒道。他听说昙延能言善辩、智慧超群,就有意和他斗法一比高低。薛居士反着说了四个字:“方圆动静”,问他什么意思?

昙延才思敏捷,他朗声答道:“方如方等城,圆如智慧日;动则识波浪,静类涅盘室。”薛居士惊讶的感叹道:“哇!你真是稀世奇才。以前我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识过像你这样的英才。”从此薛居士放下架子,常常过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 佛塔舍利放出光明 惊动北周皇帝

昙延隐居深山,为了疏通典故、经书的意思,他对原有的注释进行考证,做补充修正。他完成注释后,不知自己撰写的内容是否符合正理,也不知道是否能传播出去。于是他就将原本经书和义疏,一起放在蒲州的仁寿寺的舍利塔前,焚香祝祷,虔诚地请求佛陀显圣开示。他话音刚落,只见佛经的卷轴放出光明,照彻夜晚,僧人与俗众都看到这一景象,纷纷前来礼拜祝贺。

昙延焚香祝祷,只见佛经的卷轴放出光明,众人纷纷前来礼拜庆祝。图为莲花盛开。(全景林/大纪元)

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光明,一连三天三夜,光芒都没有消失。蒲州的百姓看到佛光都来顶礼敬拜。地方官员将奇闻上奏朝廷,皇帝龙心大悦,急切地邀请昙延入宫。

周太祖宇文泰尊敬佛道,很钦佩昙延的修为,亲自接待他,恭敬地聆听他的宣讲。远近官民众人奔走相告,都想一睹昙延风采。

宇文泰认为平常想要探望昙延,梯寺路途实在太远。于是,就在中条山的西部为昙延修建了一座寺院,名为云居寺,由朝廷出资供养,以方便佛门信众。云居寺后来改名为栖岩寺。

‧ 北周武帝灭佛 隋文帝兴佛

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发起法难,禁绝佛、道二教。昙延尽力规劝,武帝不听,仍下诏焚毁佛道经书,敕令僧侣道士还俗。昙延因而再次隐居于太行山。武帝后来也因坏教毁佛的法难,于英年暴毙身亡。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昙延手持锡杖,身着袈裟来到隋朝王宫。隋文帝自幼生长于寺院,因而敬重僧人,就和昙延探讨修佛以及教化的意义。由于北周武帝下令灭佛,毁坏了大量的寺院,昙延奏请文帝加以修缮,为立志修行的僧人提供容身的净土。

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后,敕命在广恩坊拨出一块土地,专为昙延修建了一座寺院,名为延众寺,后来改称为延兴寺。因昙延为世人敬重,德行堪为帝王之师。隋文帝下令,将京师的东西两城门,取昙延的名字命名为延兴门、延平门。

昙延受到皇室的隆重厚待。昙延所住的云居寺,后来改称为栖岩寺。隋文帝下令掌管宫廷礼乐的乐官齐树提,谱写中朝山(中条山)佛曲(古时的佛曲为讲经前后吟唱的乐曲)。皇室资助寺院僧众所需的衣食费用,包括寺院用的蜡烛,也由皇室一并包办。

图为隋文帝杨坚像(公有领域)

开皇五年(585年),昙延在大兴宫正殿为隋文帝授戒。隋文帝亲自按照师徒之礼敬奉昙延,亲奉衣食,躬行弟子之礼。文帝还命皇族贵戚都皈依佛门,接受佛戒。

‧ 高僧祈雨 隋皇和大臣席地而坐诵经

开皇六年(586年),天下发生严重的旱灾。隋文帝召请昙延率领三百僧众在隋宫的正殿祈雨。隋文帝请昙延到大兴殿,登上皇帝宝座对众人宣讲。文帝和五品以上的大臣全部席地而坐,笃诚地诵念佛经。祈雨诵经刚结束,原本明朗的天霎时阴云密布,遂即天降大雨,遍淋王土。

初唐开凿的敦煌石窟,也就是今天的第323窟,南壁东端的一组绘画《隋文帝引昙延法师入朝》,描绘的就是当时昙延在正殿祈雨的场景。

敦煌第323窟初唐壁画局部,描绘昙延法师祈雨的场面。(视频截图)

隋开皇八年(588年)昙延圆寂。他临终前留下遗表,大意如下:

“贫僧生逢法王君临天下之时,独受恩崇至深。可惜贫僧以前的根基太浅,早要面对生死。希望陛下能虔诚地守护佛门。末法时期,有些僧人没有修成正果,他们的表现也可能不尽人意,但还是可以选择心地善良的人,允许他们出家。随着日积月累,善心自然会引来相应的福报。”

文帝看过他的遗表悲伤恸哭,下令罢朝三日,命王公以下的臣子都去寺院悼念昙延。

昙延住持寺院时,虽然深得皇帝敬重,手握大权,但他依然严守戒律,约束自我,谦善地管理僧众,在荣宠和繁华之间涵养德行,因此深得僧俗大众和朝野上下的敬重。

苏轼《颍州祈雨帖》。(公有领域)

参考资料:
1、《续高僧传‧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卷八
2、《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九 @*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