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国智慧系列(5)

太宗重视子女教育 礼敬皇子之师

作者:柳笛

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就是传播道理、传授经验、解答疑惑的那个人。无论圣贤、读书人,还是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若想学有所成, 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贵为天子,文治、武功、艺术等方面都取得极高的成就,他同样认为自己离不开老师的教诲。

他是皇帝,也是一位父亲,因而他也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为他们选择德才兼备的贤臣做老师,并注重培养皇子尊师重道的美德,给予皇子的老师们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颁布一封诏书,确立“三师”制度。三师即“东宫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负责辅导皇太子。

太宗说:“古代英明的君王、贤德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父。”古时自黄帝、颛顼、尧舜禹至历代帝王,都向自己的老师请教治国之道。因此,他们的功绩才能广布天下,声名才能永垂史册。

《贞观政要》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太宗认为,自己在这些帝王之后治理天下,应该效法上古圣王的作法。不仅皇帝需要老师,皇位的继承人——太子关乎国家未来,身边更需要有时刻辅佐、匡正、引领他成长的老师。因而,设立三师职位,是势在必行的国家大事。

太子的三师肩负着重责大任,必须选择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担任。在太宗心中,三师应是正直、忠信之人,才能言传身教,使太子真正受益。诏书颁布两年来,太宗都认为太子及诸皇子身边仍然缺少贤臣为师。

他告诫臣子,昔日周成王以周公、召公为师,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因而能够成长为具备仁义道德的圣君。秦二世任用赵高为老师,只学习刑法,即位后就诛杀功臣和亲族,残暴至极,让秦朝早早灭亡。

“如今我要为皇子们精心挑选老师,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和法度,提升他们的修养德行。”太宗嘱咐群臣四处访求贤才,作为皇子之师的备选。

当老师的人选确定后,太宗不仅教导皇子们要敬重恩师,并且以身作则,处处彰显对皇子之师的尊崇。

大臣李纲辅佐过唐朝两位太子,在他辅佐太宗的太子时,有段时间因脚痛无法穿鞋行走,太宗特赐他一辆代步的“车子”,由侍卫抬入东宫。太宗还命令太子行礼作揖,恭迎李纲入殿。李纲也尽心教导太子,他讲述君臣父子之间以及日常起居的礼仪,往往令太子不知疲倦,并且心生敬意。

贞观十一年(637年),礼部尚书王珪担任魏王老师。太宗教导魏王:“每次见到王珪,就像见到我一样,应该加倍尊敬他,在学习上更不能懈怠。”

因为太宗知道,皇子成长于深宫之中,如果不能虚心向老师学习礼仪、道德,往往变得骄纵奢侈,最终危及自身。他对皇子的教育很严格,正是出于父亲的大爱,希望他们将来能够保全自己。

贞观十七年,太宗仍然不放心太子的教育问题,再次下诏,命人制定一整套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以提升三师的地位。他说:“三师以德行教导太子,如果身份低微,太子不能真正尊重他们,就没有学习的榜样。”

太子待师的礼仪主要有: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行拜礼,三师再还礼;过门时三师在前,太子在后;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就坐;太子写信给三师,开头要称“惶恐”,结尾再写“惶恐再拜”。

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重贤、礼贤的明君,他还为皇子们甄选了一大批忠臣贤士,注重他们德才多方面的培养,用心良苦。太宗不仅一手打造了大唐帝国,更为王朝的未来铺设道路。(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

点阅【唐太宗治国智慧】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