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典故】清明缘何从“节气”变“节日”

清明节气之花——白桐花。(苏玉芬/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52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8年04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今天是清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华人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祭拜先人,慎终追远。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15度。《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的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彩虹出现在雨后的天空。清明时节的花信风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即是节气也是节日。为何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一枝独秀,被当做隆重的节日呢?

清明节第三候:彩虹出现在雨后的天空。(Fotolia)

寒食节与清明节

民俗学家普遍认为,清明节来源于寒食节。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黄帝时代即有“寒食节”,相传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礼记载的“司炬氏”就是负责在仲春用木铎警告民众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以免发生火灾,后来为彻底防范火灾,演变为禁火一个月,这期间三餐食物都为干粮冷食,故称为“寒食节”。

另外,在民间流传着介子推的传说,认为这是寒食节的由来。故事发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父王宠妃骊姬的迫害而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历十九年,备受艰苦。在卫地一处杳无人烟的地方重耳绝粮,命若悬丝。随臣们找不到一星半点的食物,这时候,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给公子喝下,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后,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动,说日后定要报答,公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晋国,即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归国即位后,大赏群臣,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重耳复国是天意,不愿“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于是背老母到山西的绵山隐居。当晋文公想起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不肯相见。

晋文公听信大臣建议,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来。火熄后,才发现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然而无力回天,将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岭上,并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为寒食节,民间寒食一月,不得举火。每逢寒食节,天下禁火,吃凉食以寄哀思。

每逢寒食节,百姓都登上绵山进行祭拜,并成为风俗。后来该节日慢慢推而广之,演变成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动。至曹操荣登魏王宝座后,将寒食节改为三日。

大陆民俗学家张勃在其《中国节日丛书‧清明节》中介绍,初唐时期寒食节固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而冬至距离清明的间隔大约为一百零六天或一百零七天,因此寒食节与清明只差一两日。由于寒食节不只一天,清明日就成为寒食节的一部分。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出明朝中期苏州繁荣的景象(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改火制与清明节

另外张勃认为改火制的复兴对清明节的兴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古人使用人工取火后,保存火种昼夜不灭,用以保证人们日常取暖、炊爨、照明等需要。“在远古人类心目中,万物有灵,火自不能例外。火焰的不断跳动,小火迅速变成大火,再加上火种的长年不灭,使火更像一种有生命之物。”

人们认为要定期灭掉旧火,点燃新火,称为改火。有关改火较早出现于《管子‧禁藏》中,阳春三月,要修屋修灶,还要钻燧改火,掏井易水,以除毒害。

《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冬至日要钻燧改火”的明确说法。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有专治改火的官吏,周代时叫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汉代时叫别火丞,也负责改火的具体事宜。到了唐代,改火之制复兴。改火的做法不仅在宫廷中,也在民间普遍流行开来。

据文献记载,那时寒食节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这一灭一取构成了唐代的改火活动,张勃认为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突出出来,有助于清明独立成节。

另外,清明日皇帝会“赐新火”。据《辇下岁时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宫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皇帝则将钻取的新火分赐给诸位臣工。

寒食清明节与端午节是中国两大纪念性节日。(AFP/Getty Images)

寒食墓祭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而至少在中唐时期,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也已蔚然成风,所以著名诗人张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纸钱”的诗句。

张勃在其书中介绍说,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纸钱不能烧只能抛撒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人们认为纸钱不焚烧无法送达阴间,正如王建在其《寒食行》里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因此人们更愿意选择在能够用火的清明日上坟祭扫。这使得清明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强调禁火的习俗,“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而寒食节的习俗也被“过继”到清明节,包括:拜扫、祭祖、郊游、蹴鞠(踢球)、踏青、秋千、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赋诗、赏花等十余种活动。@#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节常见的传统习俗的来源和作法你知道多少?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插柳戴柳、颁赐新火、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摊贩戏耍、清明节食俗。清明节是踏青节,煦煦春阳好时光,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现人间成、住、坏、灭的循环尽在天地间。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跨入季春的指标,称三月节(黄历),又称桐月,“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俗谚和应合天人之道的德政、清明节俗有哪些?上坟扫墓和吃润饼吃稞子的食俗缅怀先人兴旺子孙; 插柳戴柳、放风筝(纸鹞)、拔河和颁赐新火禳灾迎福; 荡秋千、春游踏青充满青春喜悦之情……
  • 怎么有时清明节是在阳历4月5日,有时又在4月4日,也有时是在4月6日,这是怎么定的?清明节日由“清明”节气决定的,这是天与地应合的结果,而不是由人决定变动的结果。古中国天文观察天体“北斗星”斗杓指向的方位来判断四时节气,现代人以太阳“回归年”和“阳历年”的长度差异来调整。告诉你西元 1912到2099年 清明节在哪一天…
  • 今年清明连假恐见不到“雨纷纷”的景象,气象专家彭启明26日预测,未来10天,到清明连假期间的天气都还不错,但连假后半段可能有锋面系统接近,届时天气变化幅度较大。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