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竞争力UP 教育专家:思想“阅”于文字之上

人气: 70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8年03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台北报导)曾出版多本阅读教育书籍的宋怡慧,10年来持续分享她的阅读理念与方法,期望借着这份无我的传承,让学子、家长、老师都能领略阅读的喜悦,进而让台湾蜕变成书香国家。她分享,阅读能让人获得多元角度的思辨力,除能为生活增色外,更可替国家、职场、生命注入一股正向能量。

宋怡慧从小就热爱阅读,只要题材让她感兴趣,她即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字海。但她就读师范大学、确立闯赴杏坛的志向,逐渐调整阅读心态“不能只为自己而读”。她知道当站上讲台,得给予学生更多知识,于是,她舍弃感兴趣的文本,搜览各式书籍,不只文学,还包括法律与科学。

科学与文学的奥妙 理性v.s.感性

宋怡慧坦言起先“确实读得很辛苦”,但她在与艰涩知识相处时,渐渐发现个中乐趣,她说,“即使是科学类的书籍,刚开始觉得不好读,但我发现科学的观点,与所熟悉的文学视角,两方居然可以切成两半。”

体察出这份奥妙的宋怡慧逐步试着跳脱情感框架,站在纯欣赏与阅读的角度,理解科普类书籍。她发现科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与文学家的差异相当大,“科学家带着理性、逻辑与分析,文学家则是直观、直觉与感性。”

科学家带着理性、逻辑与分析,文学家则是直观、直觉与感性。图为传说中拥有白马身形和长长的角的独角兽。(维基百科)

宋怡慧以“白马王子”为例,“为什么王子要骑在白马上,而不是骑上棕色的马呢?”她解释,以文学脑作思考者,会觉得白马是尊贵象征,但科学家的解读却不同。

“白色的马在科学界与动物界被认为是一种弱势,白色的基因是一种突变”,她解释为何弱势的白马却成为优势个体,原因在于棕色毛不会反光,因此会吸引逐臭而居的马蝇成群窝蜂地聚集在马尾周遭,无法凭着马尾驱赶这些不速之客。

但站在物理学的角度,白色的毛具有反光功用,所反射出的刺眼光线,会让马蝇避之唯恐不及,她接着说,因而选弱势马当王子的坐骑,在科学家看来并非因白色高贵,而是不会影响到王子的舒适度,“若马匹后方跟着成群的马蝇,王子也会没有尊严。”

运用逻辑冲突 述生命与处事道理

科学与文学间的距离,给予宋怡慧相当大的启发,她以“白马王子”的例子当作教材,但融入文学视角。她以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融入“科学白马”的例子,论述有用与否的思辨。

宋怡慧说,庄子曾带着学生到山林里,山林中有棵树总是能逃过伐木工的砍伐,因为这棵树难以当成木材使用,木质容易遭到虫的蛀蚀,制成木制品也不够牢固。

庄子的学生当下领悟出一番道理,学生认为当人不应该太具才干,因为有用者就会像山林里的木头一样,无法站到天命的最后一刻,会提早被他人砍伐,因而无法安享天年。

宋怡慧接着说,但是又一回庄子再带着学生们到朋友家作客,见到远道而来的友人,这位朋友为宴请庄子,吩咐仆从宰杀饲养的公鸡。但为何不选择宰杀母鸡?原因是母鸡能生蛋与繁衍后代,较无用的公鸡只能沦为桌菜盛宴。

这些学生这时疑惑了,木材与公鸡的结局,似乎透露着杀与不杀、留与不留没有绝对标准,生命与处事的道理亦然,宋怡慧说,“白马的例子也验证了庄子的道理,世间万物没有真的有用或无用,只有环境能否造就英雄。”

白马与棕马、木材与公鸡的故事,似乎透露着杀与不杀、留与不留没有绝对标准,生命与处事的道理亦然。(Fotolia)

“每个人身处不同的环境,每个环境都有他们定义的有用与无用,因此慎选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宋怡慧说,假如处于受赏识的环境里,可以尽情展现才华,但若是在显得无用的环境里,即使是英雄也得屈就,这时就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宋怡慧说,当这两种风格迥异的作品互相对照下,却可以用文学家的角度解释思辨的疑问,这让她感到相当有意思,“我从找不到阅读的惊喜,好像只是为他而读,但最后发现原来不同的文本,能够刺激我,建构起不同的思维结构,这是阅读最迷人的地方。”

阅读可悄悄复制他人的生命经验

“阅读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转换他人的生命经验,变成在这个时代里属于自己的能量,但不会有人认为这是复制而来”,宋怡慧说,如果阅读者个性里的潇洒因子,来自于阅读庄子《逍遥游》的启发,甚至能延伸出独到的观点而获得他人的羡慕与赞赏,“不会有人知道这是因为阅读才建构起的价值观。”

宋怡慧认为,阅读者的视角充满广度,不会受到公式的束缚,她以知名华人导演李安为例,李安编导的作品似乎没有公式,《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即相当类似于《老人与海》等成长小说的原型。

“阅读者往往带有多元视角且愿意倾听”,宋怡慧认为,阅读者会散发出一种气质,在获得他人分享的资讯之后,会回到属于自己的思考领域,在这块空间里整理这些观点,可能会理解、可能会批判,但却能宽容相异意见,即使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观,也会体谅这是出自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但是没有阅读习惯者,会比较习惯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单一观点。”

宋怡慧认为,阅读者会散发出一种气质,在获得他人分享的资讯之后,会回到属于自己的思考领域。(Fotolia)

宋怡慧以女性等待归人的情境举例,她说,其实文学里并非只有独守空闺、望穿秋水,李白〈长干行〉里的女子可以到千里之外等待归人,这显示出唐朝对女性的大方与宽容。而在《庄子·盗跖篇》里关于尾生抱柱的故事,则是描述男子久候女子因而惨遭灭顶,“从这里可以得知,这份主题在书本里,有不同的思考空间,若懂得加以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

“没有阅读习惯者,停留在亲友、父母、师长给予的视角,甚至对于媒体喂养的资讯,也会少了辨识的能力”,当代资讯爆炸,多数媒体背后带着意识形态,而没有资讯分辨力的孩童,容易被不良的意识型态影响,宋怡慧认为,让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是增加孩子的不良资讯抗体的最佳方式。

“阅读者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思维,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许多事情”,宋怡慧认为,在面对蓝、绿政党间的问题时,阅读者比较能知道事情没有绝对答案,而是一场正义的思辨,“当更多人有这样的宽容,当阅读成为国人普遍的意识,必然会提升台湾人的国际竞争力。”

阅读者敞开心胸,接受不同的思维,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许多事情。(clipart.com)

让孩子爱上阅读 取决父母的用心

宋怡慧近年不断走访偏乡、各大院校,或开办论坛讲座,目的是让阅读的种子在学子们的心中萌芽,并从中读出宽容与喜悦,但她认为,“孩子能否喜爱上阅读,与父母的阅读习惯存在着绝对关系。”

即使阅读风气不如过往时代,但当今多数家长心仍然期盼孩子们能喜欢阅读、懂得阅读,甚至应用在学科考试之上。不过宋怡慧认为,孩子想懂阅读,所属家庭得建立起共学机制,“因为孩子是父母的追随者,只有父母先示范成功,才可以引领孩子们沉浸在书本里的乐趣。”

宋怡慧也说,台湾的书籍没有分级,因此父母得更用心。尤其是学龄前的孩童,若要引导他们喜爱看书,父母要先做大量的功课。首先是了解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若是安静的孩子不要给他们探索类的书籍,好动的孩子不要读三国演义等大篇幅文学作品。

宋怡慧说,给孩子书本之前,父母们一定要先读过书本内容,考量孩子的接受能力后,才真正给予孩子文本,这才真正能让孩子思考这些书本的价值。若能持续这样做,同时家庭充满阅读氛围,多数孩子最终都会喜欢上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宋怡慧提供5点建议:

1了解孩子个性。

2挑选适当书籍种类,因材施教。

3自己先读过内容,考量孩子接受能力。

4将文本给予孩子。

5最后与其讨论自己的读后心得,并持续进行。

孩子能否喜爱上阅读,与父母的阅读习惯存在着绝对关系。(Fotolia)

文学内涵 非学科成绩所能估算

推广阅读的过程里,宋怡慧常收到来自学生对于阅读的提问。曾有一名学生希望把阅读重心放在学科上,并认为读文学类书籍对他往后人生的用处不大。但宋怡慧却与一般老师不同,她认为,学科成绩不能永久保存,但是文学所蕴藏的内涵,有时能照亮学生一世的前程。

“文学没用,那人生里又有什么有用?”宋怡慧认为,在无可预期的未来,或许奋斗一生后会面临破产,或是准备三年的考试却无法考上理想志愿,但人不能因此否定努力的过程,仍有许多可被珍惜的价值。

宋怡慧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每项优点都可能变成缺点,文学或许对升学没用,但另一面却极具用处,“文学能否有用,得看如何应用这些文学内涵,成为安顿自己的价值,在面临人生巨变时,懂文学、哲学的人,多数不会选择自杀。”

宋怡慧说,多少文学家把困难当作下一次突破的奠基,因此才能生出智慧的花朵。北宋文豪苏东坡若不是如此,其作品也无法隽永为后世传颂,“一个人在困境里,他必须拥有坚强的意志,这得来自文学与哲学所带来的无形力量。”

文学所蕴藏的内涵,有时能照亮孩子一世的前程。(Fotolia)

政府应重视阅读风气 改善环境

曾有另一位就读体育科系的学生,不解阅读与体育间的关系,宋怡慧则说,运动选手的生涯会划下句号,但如果能把挑战极限的历程以文字留下,把经验的圣火传承给后进,那么他的生涯不会因此结束,还可能成为体育界的领袖精英,但这是得靠着阅读累积的能力。

至于职场管理上,书本更是项沟通利器,她提到,领导学相关书籍《不懂带团队,那就大家一起死》曾引起许多职场人士共鸣,但员工不能带这本书在身上,不过老板能提供给员工阅读。

宋怡慧说,若是老板愿意拿出这本书,这代表他不害怕被诋毁,心胸宽大,另外还可以显示自身企图心,这能让领导者以德服人,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宋怡慧(左1)认为,书本攸关国家竞争力,代表国家的文化底蕴,台湾政府不可以忽视阅读风气的兴衰。(宋怡慧提供)

她认为,书本攸关国家竞争力,代表国家的文化底蕴,台湾政府不可以忽视阅读风气的兴衰,“如果台湾想成为书香国家,政府不能让地方文具店沦落成只卖参考书与文具的店面,因为越是远离都市的孩子,越是需要有阅读的环境。”

她强调,“许多国外偏远地区的孩子靠着阅读书本,而让思想变得开阔、眼界变得高超,虽然身处的环境不如都市里的孩子,但是同样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

【宋怡慧小档案】

职业:阅读教育作家

经历:现任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联合线上师生共阅专栏作家、《亲子天下》翻转教育网站驻站作家。

作品:《疗愈26颗破碎的心:怡慧老师的阅读课》、《大阅读:让孩子学会27种关键能力》、《爱读书:我如何翻转8000个孩子的阅读信仰》等知名阅读教育书籍。

亲子教育作家宋怡慧。
亲子教育作家宋怡慧。(宋怡慧提供)

责任编辑:姜泉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