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两膝不识地 石也受之无愧色

相石 赏石 爱石成痴——米芾(2)

整理:郑行之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250
【字号】    
   标签: tags: , ,

续前文

南州怪石如奇士
士有好奇心欲醉
平生两膝不识地
石也受之无愧色

~李东阳《怀麓堂集》~

中国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彼时,朝野上下热衷于蒐求奇石以供赏玩,成了宋朝的社会时尚。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如米芾、苏轼等赏石大家,许多社会名流也成了收藏、品评、欣赏奇石者。

米芾痴爱奇石,镇日沉溺其中,须臾不离石,加上性情旷达,常做出一些不能被旁人理解的事情。幸而有宋一代,社会富涵艺文气息,一般人普遍都敬重艺术家,所以对他的一些怪异举动,虽然也引为笑谭,但也大都能予以包容。

米芾天天玩赏奇石,慢慢地也玩出心得,琢磨出“瘦、漏、皱、透”四字相石准则,并以之作为赏石的标准。一方奇石能具有这些特点,符合这些准则,那才真正称得上佳品。

所谓“瘦”是指形状以坚实挺拔为上;“皱”,是指奇石纹理变化多端,有纹有褶;所谓“漏”,是指奇石有孔有洞穴;“透”是指奇石需得空灵剔透。米芾这样的审美准则慢慢地也被当时的赏石者所认同与接纳,久而久之,人们见了奇石,通常就会用这四字来概括形容。

搭棚观赏 绕石三天

米芾因为爱石成痴,人又称“石痴”。他刚到任无为州监军时,看见立在州府的巨石很奇特,就高兴地说︰“此石足以让我膜拜。”还有一次,他外出时偶遇一奇石,令他欣喜若狂,绕石三天,并搭棚观赏,舍不得离去。

另一次,同样在无为任职的时候,米芾见一块大石甚奇,连忙叫人取袍笏拜之,呼曰“石丈”。传至朝廷,众官大笑。有人问他是否真有其事,米芾慢悠悠地回答:“我没拜喔,我只不过作了几个揖罢了。”

清嘉庆八年(1803)所刊《无为州志》州城图。(公有领域)

据《梁溪漫志》记载: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因为年代久了,谁也不知它是哪来的,附近的人比较迷信,以为是鬼神运来的,搬动它可能会招致不测,所以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米芾听说后立刻派人将它搬进衙署,摆好供桌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并且念念有词:“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此事后来传到朝中,百官都觉得这实在是有失体统,就联名上书弹劾,米芾因而被罢官。

后来竹坡周少隐(宋代诗人)经过那儿,看见那怪石,深有感触,为之赋诗,曰:

唤钱作兄真可怜
唤石作兄无乃贤
望尘雅拜良可笑
米公拜石不同调

米芾一向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即使被罢官也不在乎,这样反倒可以心无旁鹜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赏石去也。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领域)
清 任伯年《米芾拜石》。(公有领域)

失砚记

米芾也碰到过比他招术更高的人,北宋周煇的《清波杂志》、 明代冯梦龙《古今笑史》都记录了这么一段趣闻:

周仁熟与米芾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米芾告诉周仁熟,自己得到了一方砚台,非常有特色的砚台,世间少有。周仁熟听了,也很想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但心中明白,不耍点小手段很难如愿。

周仁熟就故意说了一些风凉话。米芾被激,忍不住就拿出砚台来给周仁熟看。因为米芾有洁癖,周仁熟也知道,就故意问道:“不知发墨情况如何?”说完“呸”一声,对着砚台吐了口唾沫,接着磨起墨来。米芾一瞧几乎就晕了,这砚台还能要吗?周仁熟于是好整以暇地把这方宝砚抱了回家。(待续)@*#

参考资料:
(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
(明 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宋稗类钞》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是大中华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多的地方,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为其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藏品规模可用宏富形容,仅经《石渠宝笈》诸编着录的珍品就多达24件。正在展出的中国书画精品特展(第二期)是该馆为庆祝亚洲部成立一百周年而策划,侧重五代宋元的呈现,将至10月11日结束。
  • 江南是鱼米之乡,因为农耕的需要,牛只处处可见,特别是水牛。当地的画家若想画牛,随时都有机会仔细观察牛的生态,举凡牛的行、住、坐、卧,画家们都可随手拈来,一挥而就。
  • 唐寅是明朝人,“明四家”之一,又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相传唐寅年少时拜沈周为师,跟沈周学画。
  • 唐寅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使用的皴法不多,但却能营造出丰富的质感。对岩块的属性与岩石本身的结构做灵活变化。在不断地临摹、试验中,创造出一种金刚石般质地的山岩。
  • 唐寅藉画作道出了他的心境,也告诉人们,他心中一直向往着的就是那种悠游恬淡、无所求的隐逸生活。
  • 北宋的许多皇帝,包括徽宗,以及南宋的高宗,都喜爱绘画艺术,在他们执政期间,画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徽宗时,由于徽宗本人对绘画的偏爱,画院便不只是汇集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并且把绘画并入科举取士之列。
  • 宋徽宗对画院的种种关注与推动,使得院体画在北宋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画院内可说人才济济,而且几乎都是影响深远的画家,如马贲、王希孟、张择端、李唐、朱锐、苏汉臣、刘益、富燮等。
  • 清人厉惕斋在他的诗作《茶花》中写到:“年年花事易消磨,如尔花中得气多,屈指三时开不断,冬寒春暖夏清和”。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冬至之时,富人家作‘消寒会’雅集,盛开的山茶是清玩雅供中的主角。”
  • 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幅画虽已历经千年,然而,姐弟俩的发型历久弥新,服饰看来永远是那么素雅、崭新。
  • 新年迎新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吉大利大家讨喜。古代文人过年也是有讲究的,他们还有什么贺福贺寿的高招妙法呢?听过在新年期间摆“清供”,画“清供图”吗?“清供图”就成了中国文人画的一个特殊的新年贺福题材,画里展现许多招福之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