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吟诗作对当文青 春天踏青千万别碰到这种民间高人

作者:李智鸣

中华传统“诗”传不坠,所以也有称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写诗的基础在于作对,古代文人雅士除了诗作唱和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不写诗只作对的。

话说初春的季节,正是出外踏青、吟诗作对的好时光,有一回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与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春游,大家乘船顺江而下,船家收起篷帆摇起船橹,此时,老师对着一众学生说道,大家不妨作对为乐吧?于是学生们请老师出上联,众学生来对下联。

只见老师沉吟了一会然后说道:“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接下来,就该学生们构思着自己的下联。可惜老师对学生们的应对似乎都不甚满意。

轮到曾巩时,他从容对道:“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这下联不仅应景,而且对仗工整,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曾巩非凡的气魄与格局。此联一出,自然获得大家的喝采,老师也是赞叹不已。

竹,渔船和岛与白色背景上的山。 传统的东方墨水画
初春的季节,正是出外踏青,吟诗作对的好时光。图为传统的东方水墨画。(fotolia)

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中流传不少。虽说许多故事流传于野史笔记之中,或真或虚,但是不论真伪,就故事内容而言对读者也颇能有所启发,其中一则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就是如此。

话说有天苏大学士郊游漫步到一小田径里,对面却迎来了一位肩挑双担的农妇,生性诙谐大方的苏东坡打算作弄一下对方,于是他不让道而正面与农妇僵持,

他对农妇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当让道于我。”

看着这位气质出众,似乎颇有来历又口出这番话之人,这农妇不仅没被吓倒,还冷笑着对苏东坡说:“既自称读书人,可会作对?”

苏东坡自然豪气陡生,骄傲地回应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

言罢,农妇把担子往地上一放,就脱口而出上联:“一担重泥挡子路。”

这上联不仅应景,还是谐音双关:“一代仲尼挡子路。”仲尼就是孔夫子,子路是孔夫子的学生,夫子挡了学生的道,是老师该让道还是学生,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即便才智如苏东坡者,一时也回不出下联。这时苏东坡窘态毕露,周遭的农夫们见状,不禁哄堂大笑起来。

这一笑倒是激起了苏东坡的灵感,他急忙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虽然对出这工整的下联,苏东坡却收起骄傲之心,褪下鞋袜,主动走下田中让道于农妇。

五代梁赵喦《八达春游图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段黄蓉和郭靖求助于南帝时,受到南帝四位弟子的阻拦,其中一关是前宰相设的对联关,最难的一道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这联的难处在于既要符合文意,又要符合“琴瑟琵琶”里的八个“王”字入句的对应,未料黄蓉一下子就对出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原来这是黄蓉父亲黄药师早就做过的对子,黄蓉当时只是照搬而已。也幸好黄药师与南帝各有四名弟子,否则黄药师做出的对子黄蓉当时就未必应景,就不能照搬了。

对联虽然仅是短短几个字,却能呈现出人的才情、性格与境界。以曾巩与老师的对联而论,曾巩的境界高出一筹。而在苏东坡的故事里,如果他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要压倒“重泥”,可能就得往周公、老子的方向去想,而“夫子笑颜回”,除了展现出自嘲的幽默感外,自比的颜回依然是孔夫子的学生,所以后来苏东坡谦卑的走下田让道妇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地发展了。至于这个故事是否像金庸所创造的情节一般,是先有了对联,再假托苏东坡为名而创的故事,似乎也就不是至关紧要的事吧?@*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