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天运四时成节候 探源清明好时光

作者:魏谷

日子在不经意中飘然远去,也在不经意中悠然而来,春寒料峭中,樱花、桃花、梨花、杏花……渐次绽放,清明节也到了。

何为清明节

面对清明节,常有人发问,这是传统节日吗,为什么总在4月5日。回答:是,也不是。

首先它是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就是清明了,它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过了清明节,气温就要升高,降雨也会增多,《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耕的大好时节来临了。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日,从唐代开始,它同时兼有了节日的意义。所以,清明的日期,是跟着季节的脚步计算的,不总在4月5日,而是它的前后几天。确切的日期,是“春分”后的十五日。因为岁差的缘故,每年的清明节并不总在同一个日子,但是总落在阳春4月的4日、5日或6日。

为什么两岸的民众大多把4月5日当作清明日呢?那是自1935年起,4月5日这一天由民国政府定为国定假日,命名为民族扫墓节。国民政府搬迁到台湾后,这个日子仍然是民族扫墓节;对岸的大陆,大多数民众也延续到今天,仍视4月5日为清明节的正日。

清明会由节气发展到节日,身兼双职,有它的原因。古人有言:上巳通清明,清明通寒食。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两个重要的日子,或者说这两种重要的活动,被清明糅合兼并了。

上巳通清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越是古代的先人越是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所以春天来临,万象都要更替,除旧布新,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著述《管子》,就有这样的说法:在阳春三月,要熏烤房间、更新火种,淘井换水,目的是消除毒气。

不仅物件器具,天地中的人也要祛污净秽,在3000年前的周朝,这是全民共同的事情。周朝以前的夏朝和商朝,以及连孔子也无限向往的更早的尧舜禹时代,应当更是如此,可惜周朝以前的史料、记述早已佚失,我们只能看到周朝以后的情况了。

每年春天,先民们有一个大型的集体活动:结伴去水滨沐浴,称为“祓禊”。这一活动由官府组织进行,宫中派出具有通神能力的女巫职官,为人们沟通神灵,衅浴除灾。《周礼.春官.女巫》这么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就是通神的女巫官,执掌每年的祓禊事宜。

“祓禊”在黄历阳春三月的上巳日进行,先期虔诚斋戒之后,人们用香气袭人的兰草,制成香薰兰汤,在专职的女职官指导下用来沐浴,以洗除陈旧的邪秽,祓禊沐浴,洗涤一年来所积存的污垢病害,也期望新的一年里吉祥清明。

三月的巳日虽在上旬,但每年的具体日子并不固定,为了方便统一,魏晋时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清明通寒食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时间较长的、极其重要的全民活动──寒食,不动火,吃冷的食物。寒食的日子,要从仲春开始直到季春结束,历时一个月,到清明时节结束。

“寒食月”在古代时极其重要,荡涤外在的污秽之前,简陋的冷寒食品会帮助人们戒除口腹贪欲,摒祓体内积存的病浊邪气,清净身心,才能更好地合上天地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节拍。

这个寒食又可与忠义联系起来,说寒食的习俗来自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从西汉时就有了一种说法,说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在外流亡的十九年期间,他有一个臣子叫做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回国执政后,大赏功臣,但把介子推忘了,他也不争功,与母亲隐居起来。

日后晋文公记起了旧事,亲自去探望,介子推已带着老母一起隐居在绵山里。有人知道介子推是远近有名的孝子,就为晋文公出主意放火烧山,认为他会带着母亲出来避火。谁想漫天大火点燃,反而将母子两人烧死在山中的大柳树下,人们只找到介子推的遗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痛失忠臣,既难过又悔恨,通令全国不许动火,一律吃冷食。

晋文公回国执政后,大赏功臣,但把介子推忘了。宋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公有领域)
晋文公回国执政后,大赏功臣,但把介子推忘了。宋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公有领域)

其实正史中没有这回事。根据《左传》、《史记》的记载,晋文公回国后确实将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也认为主公能够执掌晋国是上天的安排,把他忘记也就忘记了,自己不该去表功,于是带了母亲去了老家的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派人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于是文公命人环绵山而封,将此山封给介子推,用以牢记自己的过失,表扬介子推的忠义。

附会虽是附会,却流传极广,跨越千年、跨越万里,成为中国人对寒食起源的最普遍解释。如今寒食的习俗已渐渐不为人知,介子推的传说, 就演变成清明节的起源,依然家喻户晓。也是上天对洁身自好之臣、反躬补过之君的褒奖。

其实,禁火之俗,在晋文公之前早已是惯制。《周礼.秋官》记载,在仲春时分,周王室管理火源、火种的官员司烜氏,有一个任务,是要敲着木铎,告知民众们禁火。《周礼.夏官》又有“季春出火,民咸从之”的记载,也就是到了季春,就要点火了,民众都听从号令。

周朝以前的夏商,以及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的禁火、寒食、祓禊,虽然已无从知道,能够断定的是,寒食节早已有之,三者相连,密不可分。禁火之后的寒食,曾经极其重要,中国的古人中,修炼极为普遍,那时的人们普遍懂得修心养气、实践道德,节欲、清心一个月,不仅不会损伤身体,而且对身心大有裨益。

寒食是有心法的,随着欲望和安乐越来越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也就越来越难以自省守心,没办法进入状态,一个月的寒食就会损伤守不住心神者的身体。

《后汉书》记载:“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所以,汉朝之后,国家规定的寒食日缩短到了三天。随着人们日渐离道,后来三天的寒食也让人难以适应了,再改为一天,此后一直延续下来,被规定在清明的前一天,通常是冬至后的第105日。

到如今,国定的寒食已经一天也没有了,但是民间仍然有不少有识之士秉持着清明节前后寒食的传统。因为“天也清明,地也清明”的清明节气将要来临。天地物种在经历了冬至之后的修生养息、初春的蓄势待发之后,将要万机生发,天地中的一分子──人,也先纯净体内的环境,清明自身,然后配合天时而繁茂,才是最好的。

天地物种在经历了冬至之后的修生养息、初春的蓄势待发之后,将要万机生发,天地中的一份子──人,也先纯净体内的环境,清明自身,然后配合天时而繁茂,才是最好的。清 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清明》。(公有领域)
天地物种在经历了冬至之后的修生养息、初春的蓄势待发之后,将要万机生发,天地中的一分子──人,也先纯净体内的环境,清明自身,然后配合天时而繁茂,才是最好的。清 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清明》。(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清明赐新火

天人感应,寒食结束,清明也要生发新火。唐朝在这一天由皇帝颁赐新火,举行盛大的仪式,故唐代之时统合了寒食和上巳的节俗,清明又成了一个节日。

唐朝文学家谢观的《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描述了赐火的盛况:清明节的清晨,有宫中的官员,用榆柳钻燧,将取得的新火献到朝廷。然后皇帝下令颁赐新火。只见众多的太监们用新火点燃蜡烛,列队而出,把新火种延引到宫廷门外。在场的官员们,每个人都分到一炬新火,他们深感荣光,纷纷叩谢皇恩。颁赐新火之后,皇帝还要宴请群臣,君臣同饮……

而市井生活中的平常人家,从寒食的“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到清明这一天,则要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了。寒食结束,新火生发,家家户户都有一番新气象。

清明节是“春祭”的好日子,全家人到祖先的坟上,拈香祭拜。如果墓碑上的字不清,这时要重行强化一下;清除坟墓上杂草的过程中,塌陷的地方要培上新土。维护修整祖坟之后,供上祭品,祭拜祖先。在身心最为清明的清明节,来祭奠祖先,最容易和祖先沟通连接。

而清明又是个节日,糅合了寒食和上巳的一些习俗,形成了多采多姿的节日,除了踢球、抖空竹、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毽子、跳房子、镂鸡子、走马、拜扫等多种节令习俗之外,还有曲水流觞,“西郊外步踏红青”的活动。

踏青是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一。清 董诰《开韶集庆.踏青游屐》。(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现代人的清明节,以上的诸多节目已湮灭不见,手机、游戏代替了一切。其实,阳春三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在这个唯一以节气为节日的清明节里,放下手中的一切,到大自然中感受天地气交、天造地化之下的万物华实,也是不可多得的“清明”事呢。@*#

参考资料:

《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
《管子.禁藏第五十三》
《后汉书.礼仪志上》
《晋书.礼志》
《周礼.秋官》
《周礼.夏官》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