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国色天香夸牡丹 谁是最早的国色美人?

成语典故
作者:允嘉徽
唐朝美人梳着高而硕大的峨髻,最顶上簪着一大朵盛开的牡丹花是一种时尚。图为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1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牡丹真国色

从唐朝中期开始,爱牡丹、赏牡丹成了一朝的时尚,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 年)《赏牡丹》吟:“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着实反映唐朝人竞相追逐品牡丹的时尚。一国的国主、显贵名流尽在帝京,谷雨节气牡丹花开时节,无论贵族平民,赏花看花、倾城争趋。

簪牡丹花 美艳高贵唐仕女

从绮丽的唐代仕女图中也反映唐人爱好牡丹的时尚。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唐代美人,敷妆精致,服饰华美,艳若桃花。唐美人梳着高而硕大的峨髻,最顶上簪着一大朵盛开的牡丹花,奢华与闲适的气息自在洒落。“簪牡丹花”的唐仕女表现唐朝女子时尚的鲜明风格;同时,可以看到牡丹花代表唐代富丽大气、雍容华贵的时尚标志。

头戴牡丹的唐仕女。图为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国色”、“天香”是对容貌绝顶美艳女子的形容词,唐朝人爱尚牡丹,转用了“国色”、“天香”赞颂牡丹浓艳风华,在诗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唐时“国色”“天香”并用不常见,唐文宗时中书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诗一出,公卿间吟赏着成了一时风流(注1):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入了有宋一代,就有“国色”“天香”联用的表现,例如:宋·李纲诗以国色天香描绘牡丹的艳丽之诗句:

春风初入牡丹枝,国色天香艳姣姬。
--《次韵王尧明三绝句 其一》

谁是最早的国色美女?

中国文化中,早在唐代之前,就以“国色”形容女子的容貌的绝顶艳丽。先秦的杂家著作《尹文子》中有:“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这样的叙述,是以“国色”形容美人的用法。

另外,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于“僖公十年”记载:“骊姬者,国色也。”这位骊姬(公元前?~前651)就是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获得的美女,这国色美女反过来掳获了晋献公。骊姬获立为夫人之后生了奚齐,后来为了争立奚齐为太子而陷害晋献公三个贤能的儿子申生、重耳、夷吾。

由此看来,那时称“国色”仅仅止于外貌,不及内在美德。

“国色”意涵转芬芳

唐代时,以“国色”比喻“美人”、转而比喻牡丹,内涵也转变了,含有“芬芳君子”的意义。来看权德舆诗《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的描写: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元人刘鹗诗,以国色天香代称牡丹,赞颂牡丹浑然自在,借譬品德高尚的君子,富也罢、贵也罢,富贵烦恼两相忘,浑浑然无罣碍的真国士。诗吟:

国色天香结习*空,寒英晚节竟谁同?
平生富贵浑忘却,宛似翛然国士风。
--《题栗侯所藏牡丹菊图二首 其二》

 注1:见(宋)李濬:《松窗杂录》
*:“结习”指烦恼罣碍。

责任编辑:方沛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牡丹花“国色天香”的雅号,源于唐朝诗人李正封的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大纪元记者罗令尹台湾台中报导)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晚上,土木技师庄丰州与太太一同前往台中市中山堂观看美国神韵国际艺术团表演,庄丰州赞赏舞蹈节目《大唐仕女》所展现出来的优雅与行云流水之美。
  • 牡丹开花了!在日本东京新宿古庙寺药王院清境中赏牡丹,回复古时情,心绪沈静明净。在中国文化中,想到“花王”就想到牡丹花。唐朝帝京长安吟赏牡丹可是惊动帝京?刘禹锡的诗有描绘。牡丹花还有一个别称“谷雨花”,告诉人们清明节过后、谷雨节气来临,也是牡丹开花的预告。创基于中世日本镰仓幕府时代的药王院,4月16日牡丹花盛开。
  • 千岁牡丹花王之王在哪里能见?中国湖南松柏村百千岁的牡丹花王被老牛吃掉了?牡丹花好像是大唐花国中异军突起的花王,唐人赞颂花王国色、天香,开元以后,京邑间传唱牡丹花诗,公卿多吟赏,宫廷中侍女以头戴牡丹为美。随着大唐文化流传到日本,今天日本文化中也很珍爱牡丹。回头看,千岁牡丹在中国,老牛不识王花主,奇中一叹!
  • 谷雨节气的第一候花信风就是牡丹,因此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民间流传着武则天将牡丹贬去洛阳的传说,事实是⋯⋯另据古书记载,因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又是怎么回事?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