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虚耗近5000亿 中国“共享经济”成泡沫

人气: 287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8年05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吴旻洲台湾综合报导)中国近年许多“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包括“共享单车”、“共享房间”、“共享雨伞”等。不过据《微信上的中国》报导指出,这些中国式的共享经济几乎全军覆没,消耗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约新台币4,700亿元)。

该报导提到,中国的共享经济概念为“共享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曾经掀起一股热潮,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行动电源)、共享“睡眠仓”、共享雨伞,最后的下场却是一个个的倒下。

目前上海市场共享单车总量在170万辆左右,可正常使用的单车不足60%。图为上海一个堆满废弃自行车的临时停车场。(Getty Images)

以共享单车为例,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融资金额达人民币258亿元(约新台币1,211亿元),至今2018年融资金额加上占用的押金,共享单车累计投入恐超过人民币600亿元(约新台币2,818亿元)。

随着共享单车热潮,2017年下半年“共享汽车”也开始受到投资金主关注,包括PonyCar、Gofun、TOGO途歌等新兴企业,融资金额都突破1亿人民币(约新台币4.7亿元),但因受资金限制,共享汽车规模难以扩大,且面临了停车费用高、充电困难等问题,盈利可能更遥遥无期。

而共享充电宝,去年曾一度创造了“40天达成人民币12亿元(约新台币56亿元)融资”的商业奇迹,但因不符需求、不符合手机发展趋势、行业混乱,最后销声匿迹。

后续窜起的共享雨伞、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服等,也几乎沦为笑谈。共享雨伞成为了一门变相买伞的生意,一家名为“共享e伞”的新公司投放的30万把伞,甚至在数个月内几乎全部丢失或被偷。

共享睡眠舱则因安全隐忧和治安隐患等因素而喊卡;而去年号称融资了人民币8,000万(约新台币3.7亿元)的“多啦衣梦共享租衣APP”,目前页面也呈空白状态,无法正常营运;这些共享企业经历短暂的激情过后,最后都萎靡不振,甚至一败涂地。

《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表示,中国还没有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实现盈利。

中共官媒新华社称共享单车是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不过文章表示,这种吹嘘表达了北京赋予“共享经济”的重要性。政策绿灯一开,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巨头紧跟。

而在这种疯狂气氛中,投资者已把以百万美元为计的资金抛向几乎所有带着“共享”标签的企业,从篮球、冰箱到奢侈品手袋和手机充电宝。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共有190家共享经济平台获得人民币1159亿元(约新台币5444亿元)投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这些共享经济行业存有三大“痛点”,分别为:行业同质性高且缺乏创新、商业模式不清晰、资源掌控能力不足。

该报导表示,中国共享经济这看似大而美的市场,除了发明了一种新的抢夺市场方法论外,很难找不到它们给中国的科技、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创新和改进。

责任编辑:吴美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