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蜜蜂与远雷(1)

作者:恩田陆(日本)

莫札特姊姊南妮儿(Nannerl)的手札内发现的4分钟协奏曲与1分钟前奏曲的琴谱。(AFP)

font print 人气: 3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不知从哪儿传来蜜蜂的振翅声……
那是祝福世界的声音,也是拚命搜集生命光辉的声音。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芳江国际钢琴大赛
已然成为年轻音乐家踏进专业领域的叩门砖……
经过重重关卡,最后受得到音乐之神眷顾的会是谁?

前奏曲

站在大十字路口的少年之所以猛然回头,并非因为汽车喇叭声。

这里是市中心。

也是数一数二的观光胜地,汇集了各国丰富色彩的欧洲心脏地带。

往来的行人同样来自各国,无论外貌还是身形都各有不同,所有人看起来就像马赛克拼贴成的图案。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熙来攘往的团体观光客,各种语言犹如涟漪般响起又退去。

怔怔站在人潮中的少年看起来约莫十四、五岁,一脸稚气,虽是标准身材,却让人觉得他将来还会长得更高,具有“长高潜力”。

他戴着宽边帽、穿着棉裤配卡其色T恤、外罩米色薄外套,肩背着大帆布包。乍看之下是随处可见的青少年装扮,但仔细一瞧,他浑身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洒脱气质。

虽然藏在帽子下的是一张端正的亚洲面孔,但圆睁的眼瞳与白皙肌肤却看不出来自哪个国家。

少年望着天空。

周遭喧哗仿佛完全进不了他耳里,少年的清澄双眼凝视着某一点。

就连经过他身旁的金发小男孩也跟着好奇地望向天空,却被母亲硬拉着过了马路,但小男孩依旧盯着头戴咖啡色大帽子的少年,直到看不见为止。

呆站在马路中央的少年猛然回神,发现灯号变了,赶紧跑过马路。

他确实听见了。

少年重新背好肩上的包包,反刍着在十字路口听到的声音。

那是蜜蜂的振翅声。

是从小就听惯、绝对不会弄错的声音。

难道是从市政厅那边飞来的吗?

少年四处张望,瞥见街角的时钟,这才惊觉自己迟到了。

一定要遵守约定才行。

少年压了压头上的帽子,身姿轻盈地快步疾走。

***

还以为自己应该能抵抗睡魔侵袭,没想到还是忍不住梦周公,嵯峨三枝子有些慌张。

一时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处的她东张西望,瞧见有位少女坐在平台钢琴前,才想起这里是巴黎。

当然,以前也有过这种经验,三枝子晓得这时不该惊慌地张望四周、挺直背脊,毕竟这么做只会暴露自己打瞌睡的窘态。最好的方法是轻轻用手按着太阳穴,装做自己听得入神,再假装因维持同一个姿势太久,慢慢地坐直身子。

其实不只三枝子,身旁两位教授也出现类似情形;反正这种事不用特别注意也知道。

一旁的亚兰·西蒙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烟枪,只要无趣的演奏持续进行,便能感受到暂时无法碰尼古丁的他焦躁不已,手指还会不时发颤。

坐在西蒙旁边的塞尔格·思美洛则是神情痛苦,他那巨大的身躯塞在小小的座位上,想必什么也没听进去吧;巴不得这一切赶快结束,打算去畅饮与自己同名的酒。

其实三枝子也一样。除了音乐,她也酷爱烟、酒,所以现在只想赶快结束这件苦差事,三人找个地方,将这次初选当做下酒菜,慢条斯理地吞下肚。

这是在世界五大城市举行的初选。

莫斯科、巴黎、米兰、纽约,以及日本的芳江,除了芳江,各城市都是租借当地著名音乐学校的音乐厅举行。

“为什么巴黎是由那三个人负责评审?”

三枝子当然晓得别人在背后闲言闲语,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是秤不离砣的组合。无论是在业界还是评审圈,三个人都是出了名的“异类”,除了同是毒舌派,交情也好到连工作以外的时间都会相约畅饮。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耳力相当自负。或许三人的言行有点令人难以恭维,但他们对具独创性的演奏方式与音乐的包容力之大,也是出了名的,相信自己绝对能发掘在书面审查中没被选出的旷世奇才。

然而,就连他们也稍稍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形。

因为这场从中午过后就开始进行的初选实在很无聊。刚开始还有两、三个“感觉还不错”的孩子,但之后就没再出现令人期待的演奏。

虽然对这些浑身紧绷、努力表现自己的孩子们感到很抱歉,但三枝子他们渴求的是“明日之星”,并非“善于弹琴的年轻人”。

一共有二十五位参赛者,看出场号码,总算来到第十五位。一想到还有十个人,三枝子不由得走神,难免觉得这种时候对评审来说,简直就像一场漫长的拷问。

依序听着巴赫、莫札特、萧邦、巴赫、莫札特、贝多芬的曲子,她又忍不住恍神。

其实起奏的瞬间,便晓得这孩子是否琴艺精湛、才华闪耀,所以有些评审会自豪地说,自己具有瞬间辨识英才的能耐。的确有些孩子才能过人,但也有些虽然没那么耀眼,不过只要稍微听一下,便知道实力不差。评审时打瞌睡固然是既失礼又残酷的事,可是如果连肯耐着性子听的评审都竖白旗的话,要想成为万人迷的专业钢琴家,无疑是天方夜谭。

果然,始终没有出现奇迹。

三枝子确信坐在她身旁的那两位八成也在想同一件事。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芳江国际钢琴大赛,今年迈入第六届。虽然有很多国际级钢琴大赛,但芳江近年来的评价越来越高,这是因为不断有赢得这场钢琴大赛的优胜者,后来又在著名大赛中夺冠,现在已被视为明日之星辈出的瞩目赛事。

尤其是上一届的优胜者,当初连书面资料审查都没过。或许是为了避免遗珠之憾,所以主办单位为没通过书面审查的落选者进行特别初选,上一届的优胜者就是参加特别初选后,通过第一次预赛,接着一路过关斩将,再通过第二次、第三次预赛,堂堂进入决赛,最终夺冠。翌年,又更上一层楼,赢得世界首屈一指的S钢琴大赛,一跃成为乐坛新秀。

可想而知,这次初选同样众所瞩目,感觉得出参赛者深受上一届赛事的影响,多少抱着自己或许也能麻雀变凤凰的幻想,显得很紧张。

问题是,上一届优胜者好歹也是出身知名音乐大学的学生,只因为年纪轻、没什么参赛经历而落选,但其实他拥有相当出色的学历与实力。只要从小埋首习琴、表现出色、受业于名师的话,肯定能成为扬名业界的英才。

事实上,若非能忍受镇日与音乐为伍的生活,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所以根本没有那种全然无名、犹如彗星的耀眼新秀。虽然有时也有那种名师暗中培育出来的高徒,却也因为备受呵护,反而难以独当一面;毕竟要想当个竞逐各种比赛的钢琴家,神经必须比一般人更粗,若没有辗转征战各种比赛的体力与抗压性,也很难成为足以应付高强度世界巡演的专业演奏者。

即便如此,坐在钢琴前的年轻人们还是一个接一个出现在眼前,而且这队伍没有尽头。

只能说,技巧是最基本的条件,却无法保证一定能成为音乐家;就算运气好,能以专业身份出道,却不见得能坚持下去。他们从小究竟花了多少时间,面对那又黑又可怕的乐器?如何忍受异于别人的童年时光、背负父母的期待,并梦想自己有朝一日沐浴在欢声雷动的喝采声中?

“我们两个所处的业界很像呢!”

三枝子忽然想起真弓的话。◇(未完,待续)

——节录自《蜜蜂与远雷》/圆神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恩田陆

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有“怀旧的魔术师”、“被故事之神眷顾的小女儿”等称号,也是日本少数同时具备文学性与市场性的作家。出道作品为1992年出版的《第六个小夜子》。自1997年起成为专职作家。

目前已出版近60部作品,其中《夜间远足》获得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和第2届本屋大赏第1名、《中庭发生的事》获得第20届山本周五郎奖,而《蜜蜂与远雷》一书更在2017年同获第156届直木赏和第14届本屋大赏第1名,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同获两项文坛大奖的小说。而恩田陆也以本书成为史上第一位两次夺下本屋大赏第一名的作家。

责任编辑:李昀

点阅【小说:蜜蜂与远雷】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面包片还搁在那父亲嘴边。大家都定住了,愣愣看着自己的热咖啡腾腾冒烟。街上传来一阵妇人的哭喊。哭声,尖叫声,马匹嘶鸣。 父亲起身开窗,狭小的厨房立即冻结成冰。他隔窗叫住一名男子,两人一问一答,街上一片喧哗嘈杂盖过他们的对话。
  • 地球的资源是神赐予,‘过去’告诉我们,人心的善良,可以延续神赐予的福分,反之,则会有灾难降临,但是,神会给人类机会,只要人心能保持善良,就会有福分,但是……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知道人们来在这里,生命的最终意义是什么?也许这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
  •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带来巨变的事。当时我在食堂里拿了食物,坐在珍妮·库兰身旁。我不该乱说话,但她是我在学校里唯一半生不熟的人,而且坐在她旁边感觉很好。大多时候,她不会理我,而是跟别人说话。起先我都跟一些美式足球选手同坐,但他们表现得活像我是隐形人。至少珍妮·库兰表现得像是知道我存在。之后,我开始注意到另一个人,他经常开我玩笑。他会说:“呆瓜怎么啦?”
  • 那年二月,我来到盐湖城和丹佛之间的犹因塔山脉,站在大约一万一千英尺的高山,瞭望六、七十英哩的远景,见不到一盏灯,当时很冷,雪花打在我脸上,刺痛我的眼睛。当然,流泪也会产生刺痛的感受。我当时苦思着几道根深蒂固的难题,脑海浮现了我的英雄留下的几句名言,在山头回荡不已,更跟着我回家,至今仍如影随形:“我举目望山丘,援手从何而来。”
  • 为了解救被捕学生及群众,他决心投当局之“所好”再次以身饲虎。
  • 我这个年纪的人都记得,第一次听到那场竞赛时,自己人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当时我坐在小窝里看卡通,萤幕忽然跳出一则视讯,说詹姆士·哈勒代已于昨晚去世。
  • 生活中有乔,就像在两个极端之间摆荡,开心和难过,行动和思索,不可预期和可预期,天真和天才,秩序和失序。
  • 有一回,因为她要去崇光百货买东西,便无意中和施一桐同路了,一起搭地铁到中环。人头攒动,她和他并肩而行。突然,听见有人清脆地叫施一桐的名字,朱锦循声音望过去,只见有一个身穿黄色上衣的大姐,笑容可掬地看向他们。她身后有一群人,有男有女,都身穿着黄色上衣,一行人在地上盘腿打坐,另一些人抱着一堆传单,笑容可掬地伸向每一个路人。
  • “你瞧,多神气呀!穆勒太太,坐的可是汽车呀!当然哪,也只有像他那样的体面人士才坐得起。可他没料到,坐个汽车兜兜风,就呜呼哀哉命归黄泉了。而且还是在塞拉耶佛!这不是波士尼亚的首都吗?我猜大概就是土耳其人干的了。我们本来就不该把他们的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抢过来。你看看,穆勒太太,结果那位大公果然就上了天堂!他大概受了好久的苦才死去的吧?”
  • 正在我踌躇滿志,自鸣得意的时候,人民日报毛泽东亲自写的社论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紧接着又是一篇:“不平常的春天”发表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