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海洋垃圾危害生态又难清除 科学家:只有一个办法

【大纪元2018年05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玮喻、莫琳综合报导)人类制造的垃圾随着洋流四处漂流而形成的海洋废弃物(marine debris),让数不清的海洋生物因误食、缠绕而面临生病、痛苦挣扎或丧命的下场。

占海洋垃圾八成的塑胶垃圾,经由阳光和海浪被拆解成像米粒般大小的“微塑胶”(microplastics),鱼类吃下夹带毒物的微塑胶,经过食物键又回到人类身上,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忧。

海洋废弃物已全球化

名列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座落在南太平洋上的小岛汉德森岛(Henderson Island)拥有一项惊人的世界纪录──全世界垃圾比例最高的地方。无人岛的垃圾并不是岛上原生的,参与研究的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科学家拉威斯(Jennifer Lavers)表示,“有来自德国的瓶子、加拿大的容器、还有纽西兰的鱼箱。”

距离台湾5,000公里外的中途岛,栖息着约150万只黑背信天翁。鹿儿岛大学教授藤枝繁于2010年与台湾清净海洋联盟合作进行“中途岛海废打火机研究计划”,从误食海废的信天翁的胃中收集了 1,400 个打火机,这些打火机约有80%来自于亚洲国家,其中有14%来自台湾。

海洋垃圾是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据专家估算,一年约有800万吨的垃圾流入海中,看到这些海洋垃圾带已经够触目惊心了,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垃圾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生态与人类看不见的隐形杀手。海洋生物如海龟、海鸟因误食垃圾而生病或中毒,鱼类吃下难以分解的微塑胶,透过食物链最后又回到人类身上。可以预见,人类若不赶快采取行动,威胁海洋生物的疾病有一天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

2015年,巴西海洋保育团体在伊塔尼亚恩海边从一只奄奄一息的大海龟口中拉出一张大渔网。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台湾的一只绿蠵龟身上。

 

台湾的小琉球是世界上稀有的海龟居住地,“海洋生态暨保育实验室”救助了不少搁浅伤病的海龟。而实验室收容的海龟有九成会排出人造废弃物,其中以塑胶碎片为大宗。实验室解剖一只死亡的绿蠵龟小飞发现,短短的食道竟然塞满34片大小不一的塑胶碎片。


清洁海洋垃圾的难度

科学家们想出了上百种海洋清洁计划,但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前主任东尼.黑梅特(Tony Haymet)说:“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可行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垃圾散布的面积广达数百万平方公里,想不出有什么样的设备能够将垃圾集中运回陆地处理。

23岁的荷兰青年创业家波亚恩.史莱特(Boyan Slat)提倡以“海洋吸尘器”(Ocean Cleanup Array)的概念清理海洋垃圾。不过,这个构想是否能够实现还有待观察。据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报告,每经十年,全球的塑胶制品就会增加一倍,即使真的研发出可行的清除机制,仍然缓不济急。

另外一个原因是微塑胶跟海底生物一般小,很难分离出来。科学家发现微塑胶已无所不在,这些微塑胶不仅隐身海里,连沙滩、河水、湖泊都被入侵。一个宝特瓶、一颗渔业用浮球,都能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裂解成千万个更细微的物质,以更小的微粒持续扩张版图。

两位德国人孔燕翔和华博诺(Bruno Walther)在北台湾四个沙滩:沙崙、白沙湾、外木山与福隆发现了微塑胶的踪影。从其外观研判,“它们已待在海滩上很久了”。

台湾海滩被微塑胶入侵的严重度,和韩国、香港、英国、葡萄牙及南美洲相似。对照联合国海洋科学专家组在2015年画出的微塑胶影响推估图,台湾处于分布最密的“红带海域”,是密度最高的一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颗粒吸附的毒性物质,浓度高得吓人。微塑胶被生物吃下肚后,会沿着食物链转移,把毒性物质累积给下一位摄食者。尽管目前尚不知微塑胶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但科学家已开始意识到人们在食物链里,接收大量来自微塑胶的毒物。

 

台湾的垃圾产量全球第13

研究海废的权威学者Jambeck的团队费时3年半,在2015年发表了一份调查全世界沿海国家垃圾量的报告显示,台湾每人平均1天可产出2.1公斤的垃圾,年均塑胶袋用量180亿个。

检视台湾净滩资料,塑胶袋名列十多年来的海废冠军,至今只捡起15万个。荒野保护协会在2014年内举办的18场国际净滩行动,其中,塑胶产品比重占了88.8%。

解决办法──不要乱丢垃圾

CSIRO的生态学者克里斯.威尔克斯(Chris Wilcox)表示,所有东西当初都是在人类的手上。鼓励人们不要乱丢垃圾,这才是最便宜、最简单也最有效率的解决办法。

有鉴于打捞海洋废弃物的昂贵成本及执行难度,反过来要求大家不要再将垃圾倒向海洋应该是合理的。海废就好比息肉,在它恶化成肿瘤或扩散到其它器官之前,赶快清除它,这样或能救了这个地球及我们自己一命。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减塑(减少塑胶袋或制品的使用)、净滩,避免大塑胶碎成微塑胶污染沙滩、河川。

责任编辑: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