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最早“中国”出于何时何地?

青铜器发现历史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气: 150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最早的“中国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有许多提到“中国”一词。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到了西汉时代,《急就篇》(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记载: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汉地广大,万方来朝,中国安宁。此时,“中国”与“非中国”的界线已经非常明白。

西周的青铜器“何尊

目前所知,最早载有“中国”一词的,是公元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的西周青铜祭器“何尊”的铭文。

“何尊”制作于周成王时代,是已知西周初期第一件留下纪年的青铜器。周宗室何氏的先祖曾追随周文王,“何尊”是何氏一族所铸造的,刻有铭文有122字,反映周成王营建成周(雒邑)的历史,与史书相佐证。铭文记录“余其宅兹中国”一词,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铭》记录成周建成,“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周成王训诰宗族何氏子于京室,提到周武王克商,告于天下:“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音同益)民”,就是宣告:我(周武王)要在此天下之中的“中国”治理人民。周代行封建制度,天子之国建置于天下之中,是周代建制的传统。周天子的“中国”也就是代表天下国家。

当时西周的京师在丰镐(宗周,今陕西西安),营建新京都成周雒邑(在今洛阳)是周武王的遗志。雒邑处在伊水、洛河间,在地理上有优势,可加强对东方的控制。邑,就是“国”(《说文解字》),京师就是周天子之国。新都雒邑位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不管哪方来进贡,里程都是一样。建成后,周成王也常驻跸于此。

周武王攻克殷商后,三年即薨,武王想营建东都的心愿就未及达成。成王继承王位(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1021年在位),完成武王遗志。《史记‧卷四‧周本纪》也有这一段记载: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如武王之意。……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何尊铭》。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因底部破孔,残损3字,现存119字。铭文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雒邑)之事,记有“宅兹中国”的宣示。(公有领域)

《诗经》的辅证

同样是西周的文献、中国最早诗歌集《诗经》(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大雅‧民劳》篇也使用了“中国”一词: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此中的“中国”相对于“四方”,代表国家的概念。若从汉《毛诗正义‧卷十七‧十七之四》的解释:“中国,京师也。”这京师“中国”就是周天子之国,代表国家。

《毛诗‧序》说:“《民劳》,召穆公刺厉王也 ”,厉王是西周末期的天子;《何尊铭》则是西周初期的作品。显然,“中国”为天下之中之国,这概念在西周时代已经定型了。

参注: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现存119字,因底部破孔,残损3字。铭文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雒邑之事,此铭文纪事可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文献相互印证,具有非凡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王姬发继位后,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称师尚父,还娶了姜尚的次女为王后。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综合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的诸侯国,孤立商王朝,壮大自己力量。他秉承父志,以德治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使周迅速繁荣兴盛起来。
  • 古来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实是顺天命而为的结果。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伐纣的使命,创建有周一朝。
  • 古来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实是顺天命而为的结果。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伐纣的使命,创建有周一朝。
  • “党=国”这种愚昧无知的说法如今已被世人所揭穿,中共的邪教本质也正在公布于世。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已经明白了真相:“爱国≠爱党,中共≠中国,反共≠反华”。既然要做到真正爱中国,就要爱最正统的中国——中华民国。
  • “中国”,就是中央、中心之国。这个“中央”,随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所不变的是其含义,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时、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统摄、教化四方。
  • 商朝天命的结束,历史上称为武王伐纣,也称武王克商。武王,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伐,征伐。西伯周文王去世第三年,他的儿子武王出动大军,讨伐商纣王,这次战争发生在朝歌郊外70里处,也有一个专有名称:牧野之战。商、周两族在牧野之战完成他们的交替。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