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画欣赏

【文史】清宫之宝 古典写生画《野蔬草虫图》

小白菜 粉蝶 蝗虫 蜻蜓 登上大雅之堂
作者:郑行之
宋 许迪《野蔬草虫图》局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古典写生画中的惊叹号  《野蔬草虫图》

在艺术领域中,一提到白菜,人们脑中可能立刻就浮现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中国八千年玉器史中独特而超凡的作品。它一方面具有石之坚实、水之润泽,汇萃了山川精华;一方面也是人间巧匠美学理念的极致体现,因此说“翠玉白菜”是件“天人合一”的至宝,一点也不为过。

历代以白菜为主题或以白菜入画的作品不多,本文所介绍的《野蔬草虫图》就是以小白菜入画,可谓十分难得。这画据说是宋代画师许迪的作品。这棵南宋画家笔下的小白菜,比起故宫博物院著名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可是毫不逊色呢!

翠玉白菜 玉雕。(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宋代重视写生 深度掌握造化神工

宋代画家普遍重视写生,写生的目的是想通过对物象动静态的观察和描绘,增强对物象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对其神情及体态变化深度掌握。

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善作花鸟草虫的画家,经过唐代写生技巧的提高,在五代、宋代,写生大盛,花鸟画形成高峰,到宋徽宗一朝,更是进入中国花鸟画的黄金时代。《野蔬草虫图》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宋代名品,被收入乾隆皇的《石渠宝笈续编》第一册,成了“清宫之宝”。

北宋大力提倡观察写“生”之理、写“生”之态、写“生”之趣、写“生”之意,这是花鸟画的写生精神。宋代的画家对于写生都持十分严谨的态度,就是一须一足,都巨细靡遗地审视,并能从多个面向去摹写描绘花鸟草虫等小生物,展现细致入微的功夫。

勤于写生的画家,笔下的物象生动自然,因为不是凭空想像的嘛。画家描绘虫草花鸟这些小生物,形貌逼真,有如将它们捧在掌心审阅,并且将其所察所看、所感所悟详实记录下来,从而使观赏者深受造化神工的触动。

五代 黄筌《写生珍禽图》(公有领域)
图为五代 黄筌《写生珍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

广袤千里一微粟

许迪在《野蔬草虫图》这幅画中,画了一棵小白菜,还有粉蝶、蝗虫和蜻蜓。在广阔的大千世界中,这样平凡已极的场景遍地都是。看过这种景象的人,也许在心中留下暂短的印象,也许如船过水无痕般,一点印象也不留,因为它们太平常了,画中的四个主角都太微不足道了。在现代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社会根本没有任何余白可供它们驻留。

而画家心血来潮抓住了这一景,做了这么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布局,简单地将白菜、蝗虫、粉蝶与蜻蜓分别安排在画面四个角落,不加任何背景做陪衬,这样的布局极为少见,可谓一招险棋。

 进入《野蔬草虫图》中

宋朝画家写生十分严谨,就是一须一足,都巨细靡遗地审视,并描绘得细致入微。图为宋.许迪《野蔬草虫图》局部。(公有领域)

地面上这棵孤伶伶的小白菜,叶片有些破损。幸存的八片叶片虽然看起来都带点沧桑,但仍奋力地向四方、向高处开展。

一只红尾蝗虫大剌剌地蹦过来,可能被小白菜吸引了,想来饱餐一顿。而在小白菜上方,还有两位低空飞翔的访客──淡色粉蝶与黑翅蜻蜓,两者的来意不太明显,可能也是想从小白菜这儿获取维持生命的食粮,也许是碰巧受到小白菜的吸引,偶遇地共会。

画中的四个主角,彼此之间本无任何关系,只是平实地反映了自然生态,却不知自己已在无意之间,构成了下一刻的悬念。在这个极短暂的时间差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给这不起眼的画面注入了一股特别的灵动和意趣。

图为宋.许迪《野蔬草虫图》,白菜、粉蝶、蜻蜓和蝗虫在自然的相遇下,构成了下一刻的悬念,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开展一股强力的生机和意趣。(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画法 画艺

《野蔬草虫图》的画法是先以双钩法钩出轮廓,包括叶脉的粗细长短也一并钩出,然后再填彩。填菜叶时,叶子用汁绿(注1)、石绿层层细心敷染,并且避开叶脉不染,留白。当然,为了生动气韵把某些梗子及叶脉稍微带上白粉,扫上淡淡的颜色也是必要的。最后,竭尽所能地去钩描和铺陈断梗、残叶和凹凸转折的变化。除了小白菜之外,对其它三只访客也都是精心地描绘,赋予了生命。

这幅作品色彩丰富,既用对比手法来加强画面的鲜活性,也用调和手法来烘托画面的均衡感。比如粉蝶、蜻蜓的用色,黑白、轻重对比的力道很强,使画面的活泼度大大地提高;而小白菜和蝗虫的色调都启用绿色调中的类似色,藉以产生调和感,两两相结合,稳定的力道源源不绝地由此而生。

粉蝶、蜻蜓的用色,黑白、轻重对比的力道很强,使画面的活泼度大大地提高。图为宋.许迪《野蔬草虫图》局部。(公有领域)

而描绘白菜、草虫的写实功力也很到位。这棵白菜看起来有历尽沧桑之感,从外型到颜色的变化,叶脉的弧度、叶缘的残损痕迹都清楚地诉说着沧桑;而蝗虫、粉蝶、蜻蜓小小的躯体中种种的面向和形状构造的细微变化,画家都能适度地掌握。

特别是黑蜻蜓飞行的角度,对着观赏者斜行而来,这对画家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再有,小粉蝶身上的鳞粉绵密厚实,仿如一触手即满手均沾似的,非常传神。

这些林林总总技巧上的难度,画家以他多年所累积的经验,在画作中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问题,有图为证。

画家简介

宋代毗陵(同毘陵,古时一名晋陵,今江苏常州市)这个地方有“晋陵(毗陵)草虫妙天下,一幅千金不当价”的说法。当地有些画师都以善画草虫而名闻天下。这幅《野蔬草虫图》的作者许迪(生卒年不详)约当是生活在南、北宋间的毗陵人,逢上宋代的写生花鸟画高峰。

明代朱谋堙《画史会要》以“精妙入神”形容许迪的草虫画写生的成就,已由精妙化入神境,书载:“许迪毗陵人,专工草虫,师居宁,作黄花、紫菜、青草、红叶,精妙入神。”许迪师从北宋僧居宁(生卒年不详),居宁是宋代草虫图名家,据《画史会要》所载:“居宁草虫名浙右”。

南宋时,毗陵(清代时形成常州画派,也称毗陵画派)的草虫画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歌颂草虫画的诗作也不算少,比如“螳螂相拒立,促织如可听”、“蚊虻亦具体,纤悉皆可名”的诗句,都很生动地描述了毗陵画草虫图的逼真传神。

宋元时期是花鸟画高峰期,当时大量毗陵草虫图外传日本、朝鲜半岛。朝鲜王朝时期(公元1392—1910年)流行绘制草虫图,许多著名画家喜画草虫,就是受毗陵草虫图的影响。在日本到了江户时代,其著名画家中也有毗陵一脉的影响。

华夏历史绵延不绝,而文化则需要承传才得以延续。在《野蔬草虫图》这幅画中,透过画家许迪的巧笔,我们看到花鸟草虫画写生精神与技巧的传承与成就。

注1:
“汁绿”是以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它属工笔画术语,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各家“婴戏图”中,画面所释出来的意象,大抵都带有比较好的寓意与象征,经常被拿来与佳节庆贺主题结合,诸如“多子多福”、“赤子之心”、“早生贵子”、“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等,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安康、淳朴美好生活的向往。
  • 古云:“画如其人”,通过画作,更能体现画家的气质、禀赋、修养、品味和境界。恽寿平为了要让画中似乎能带有花香,有意识地设色明丽,用色鲜洁纯净。又因他人品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凡此种种都能反映到其画作中。所以他画的牡丹别有一种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澄明朗、高雅脱俗,缘由就在于此。
  • 我们发现,画家留下的众多牡丹花杰作中,最能打进人心深处的都是那些看起来仿佛一直在风中自在地翻飞的作品。在这些画面中,叶子不与花朵争锋,只素净地以花青为主去作单色变化;那片片柔到极点但不纤弱的叶子,似乎都在随风摇曳、飘转。
  • 东汉时有一位才女班昭,字惠姬,是大文豪班彪之女。班昭因家学渊源,才德兼备,曾多次被汉和帝召入宫中,令皇后与诸贵人拜她为师,跟她学诵经书典籍,所以又号“大家”。早年因随夫姓,人们称“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妇女称为“大家(姑)”)
  • 二千年前汉宫后宫嫔妃过怎样的生活?让五百年前的仇英来引领你进入汉宫春晓……仇英初学画就得到文徵明父子的赞赏,因此,仇英与文人们、收藏家互动频繁,得以临摹唐宋名画。
  • 《汉宫春晓》描绘了114个人物,在画家有序的安排下,汉宫嫔妃及侍女次第出场。《汉宫春晓》不是静态的,展现种种情节,增添了很多历史想像空间。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