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 民间小调茉莉花西传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气: 93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曲中国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从清代传唱至今。茉莉花被中国民间男男女女争相赞美,藉以托付爱慕、传达情意,在各地词曲都大同小异。十八世纪末《茉莉花》传到了西方,则成了赞美耶稣基督的赞美诗,其中是何缘故?

茉莉花 向东来

茉莉来自佛教之地,而在中土成名。古代中国人对茉莉的浓烈熏香非常喜爱,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那时南方人喜爱茉莉的芳香,竞相种植,“耶悉茗花(素馨)、末利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南方草木状》中引《南越行记》的见闻说:“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惟茉莉、那悉茗(素馨)二花特芳香。”

茉莉花。(Zhuwq/Wikimedia Commons)

情定《茉莉花》

娇小洁白的茉莉花儿,芳香引得人种植,芳香引得人歌颂,谱进了民歌小调,在中国南方各地传唱。

《茉莉花》歌曲的原形起于清朝的民间小调《鲜花调》,又名《打花鼓》。《鲜花调》以茉莉花为歌咏对象,于乾隆年间刊印的戏曲剧本选辑《缀白裘》中的〈花鼓 〉有记载。

著名中国民间小调

中国南方各地传唱的《茉莉花》民间小调,曲调和歌词大同小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下》记载,传统的江苏民间小调《茉莉花》的歌词这样的: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香也香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她,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茉莉花》曲调流传到西方

在中国南方多地流传的《茉莉花》后来广为流传到海外华人和西方音乐界中。说起这契机,和乾隆盛世有关。乾隆朝末期,英国乔治三世积极想要和天朝建立邦交关系,寻求通商口岸。乾隆八十大寿时,乔治三世致上亲笔祝贺信,表示交好厚意,同时,派遣了贺寿使团东来。

英王乔治三世画像。(顽石创意提供)

使团的领团大使是侯爵马噶尔尼(Macartney),他是乔治三世的王室胞兄、枢密院的院长。英国的大使团在北京谒见乾隆皇帝,也参加了在承德山庄举行的寿宴。使团中有使者喜爱上这中国小调民歌《鲜花调》(《茉莉花》),把它带到了欧洲。当时是十八世纪末,公元1792年。

后来,有传教士根据《鲜花调》的曲调写了赞美诗《耶稣美名歌》。到了十九世纪前期,《茉莉花》曲调的一部分也被普契尼谱入歌剧《杜兰朵公主》中,在西方流传起来。

2017年4月6日,川习会在川普(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举行期间,川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Arabella)就演唱了《茉莉花》这首中国民间小调流行曲,外孙约瑟夫也加入了演唱。@*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赵静瑜╱台北报导
     朴实未被污染的音色,加上不夸张的手势与动作,乌克兰儿童合唱团二度来台,不但学说国语,还学会演唱字正腔圆的《茉莉花》,摆明要跟巴黎木十字儿童合唱团的《高山青》一较高下。
  • 家住在一所大学的附近,所以,每天外出或归来,我都要从那所大学校园横穿而过。一天,大学校门口突然放了一张条形的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有时两个)戴红袖箍、着制服的警察,目不转睛地注视过往的行人。这种情形我已见惯不惊,每逢中共胆怯的时候,就会弄个警察在校门口给它壮胆。我好奇地想:花红柳绿的三月,中共恐惧什么?
  • 4月6日,备受瞩目的川习会在川普(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举行。期间,川普的外孙女、第一千金伊万卡的女儿阿拉贝拉(Arabella)演唱了中文歌曲,这次阿拉贝拉的弟弟约瑟夫也加入演唱,再次爆红网络。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