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喜读史书 以中华历史教化子民的皇太极

作者:洪熙

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是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第八子。皇太极在位期间推崇汉家文化,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并废除了四大贝勒旧制。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年号崇德,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天资敏慧,骁勇有谋,从少年时代就跟随父亲努尔哈赤驰骋沙场。在位17年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皇太极仍坚持阅读正史,手不释卷。

为了能使国人尽早了解中原文化,他命文臣翻译《三国志》、宋、辽、金、元等正史以及教人修心养性、明晓事理的汉文典籍。

皇太极广泛阅读史书,比如《唐书》、《辽史》、《元史》、《资治通鉴》等等。读史过程中,他将自己觉得受用的部分认真研读,并召集臣子畅谈读史体会;外出用兵时,也能如意运用历史中学到的东西。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东晋隶书抄本,高24.2厘米,宽42厘米,现存25行,440字,保存了传记的后半部和评语的前半部,藏经洞出土,敦煌研究院藏。(猫猫的日记本/Wikimedia Commons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军(清军前身)在关内和明军大战。皇太极派将帅向守城的明朝军民传话:“如果认为我们版图狭小,不应称帝,那么古时辽、金、元都是小国称帝,谁又阻止得了他们!你们的先帝朱太祖,以前作过僧人,靠着上天保佑,开创一代帝业。自古以来,有一姓称帝,就永久不变,永远称帝吗?”

皇太极读史,理解到自古以来,天下从来不会为一姓所有。朝代更迭,有兴有衰,即使再强盛的王朝也很少能传至二十世。明朝皇帝子孙又怎能百世为君?天道变化无常,向来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以皇太极说,只有行善道、体会天心的人,才配得上天子的称号。

天聪五年(1631年)十一月,皇太极召集后金、汉、蒙古官员,晓谕群臣:

“儒书的内容,多深明道理。朕听说各位的子弟多不喜欢读书,认为我国历来在军事方面都能取胜,读书有何用。然而,去年滦州失守,二王不救,遵化、迁安、永平弃城,都是因为不读书、不晓得义理的缘故。”

“我兵围困大肠河三个多月,城内官兵死死相守。一直到昨日援军到来后,我军才攻下这座城,而锦州、松山二地军民,依然死守不弃。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读圣贤书、晓得尽忠守节的道理。”

“从今以后,凡是后金、汉人等官员,但有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都要为他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和包容隐讳。如果哪位官员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不督促他读书,那就不允许孩子的父亲和兄长随军出征,就让他们和儿子一起留在家里赋闲吧。”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A cycle of Cathay》(花甲忆记)插图。(公有领域)
皇太极晓谕群臣:“凡是后金、汉人等官员,但有子弟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都要为他报名读书,不许姑息和包容隐讳。”图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A cycle of Cathay》(花甲忆记)插图。(公有领域)

皇太极有一位贤臣,名叫巴什克达海。达海九岁时,开始读汉书,因此通晓满汉文义。自努尔哈赤以来,凡是和明朝及朝鲜往来的书函,都是由达海书写。达海文思敏捷,为人聪慧仁厚,深得皇太极倚重。

经达海翻译的汉书有《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万宝全书》;而《资治通鉴》、《孟子》、《六韬》、《三国志》、《大乘经》等书还没有翻译完,他就去世了。清朝建国伊始,并不了解中华文化,凡事都根据意愿行事。达海将历代汉语史书译成满语的,颁行于国中,对满人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义理帮助很大。达海去世后,皇太极哀恸万分。

通过读史,皇太极对王朝盛衰兴亡、历代治国历史如数家珍。《清太宗实录》中,有许多关于皇太极读史、以史为鉴缔造伟业的记录。皇太极将史书中的谋略和智慧,如意地为己所用,以史为训,晓谕群臣和将领,终为大清王朝入主关内、一统华夏,奠定雄厚基业。@*

皇太极将史书中的谋略和智慧,如意所用,以史为训,晓谕群臣和将领。图为清太宗常服袍褂像。(公有领域)

事据:
《清太宗实录》卷五、卷二十
《满洲秘档》
《掌固零拾》卷一
《啸亭杂录》卷一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