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文史】秋分万物成 放心养收怡养生命

作者:容乃加
秋分万物成!顺应天地五行展现的道理,正人道、放心养收怡养生命。(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16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到了秋分这一天“秋已半分”。2018年的秋分日是9月23日,于早上09:54:01交节。

秋分就是秋季的中点,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秋分时阴阳相半,日夜等长,寒暑处在平衡点上而待变。从秋分开始,太阳直射离开北半球渐渐南移,这也是气候变化的明显转折点。

秋景(宁静/大纪元)

古人很重视秋分。“一叶知秋”、“七月流火”这些观察物理、天象留给人间的成语,都是应在秋季,让人知道暑退寒将至,提前备冬,而秋分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转捩点。冬眠蛰虫的本能感应最先知,开始涂堵蛰伏的穴口防寒杀之气,随着秋深,穴口越缩越小,直至大寒时就完全闭堵穴口。1

迎秋分

秋分蛰虫闭户,那么万物之灵的人怎样迎秋分?怎样效法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道理以保泰?秋分天地交和而万物成,秋收精神也是秋天养生的重要指导,叫“养收”。具体怎么实践呢?

一、顺天道 正人道 保平安

《春秋繁露》强调,效法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特征,作成校正人事的指导。将秋分、春分的均平精神落实到社会民生,实践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生活、鼓励善良风俗,一直都是华夏文明很重要的道德实践,值得我们后代效法、阐扬。中国古代在春、秋分日,明令校正齐一度量衡准器2是“顺天道正人道”的重要的行事之一。这让市场交易买卖有公平公正的准据,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争扰纷讼,从而让社会安和乐利。

现代商业社会里的交易往来、国际贸易更加的频繁,奉持秋分的均平公正精神,诚诚恳恳、实实在在交往做生意,两造互惠和乐,更是免纷扰保平安、保生意成功不动摇国本的基本呀!天地万古明鉴。

二、秋分五行养生重“养收

中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掌握了四季的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对应于人的身心保健,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分,正当气候开始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养生重点在“养收”这个原则。

1. 从容平和不外求

《黄帝内经》讲秋天的养收之道,在于从容平和不外求。精神意志上要不外求,学会轻轻淡淡放下名利情的追逐与执著,“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可以降低秋天的燥急之害。北宋欧阳修秋夜静读中,敏觉秋气栗冽,他从“秋声”感悟到竞逐名利情、百忧烦心,伤红颜变槁灰、转黑发成斑白,比外在砭人肌骨、摧败万物的秋气更凶猛。

《黄帝内经》强调“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天保养肺部是保健的前线,而放下对名利的竞逐、对情的执著,可以清肺气、使心神怡然,正是保肺、保身之道。

2. 秋天里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又讲,秋天的生活规律讲究“早卧早起”。古人说鸡鸣即起,也就是晨曦现,就起床活动,不要贪睡。为何说秋天要早起呢?对应到西医的临床研究来看,天冷时,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会增加,西医认为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体在睡眠时,血流速度会减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天亮即起,舒展身体四肢,晒晒温暖的秋阳,可以活络身心,也可以转变秋天易感的悲观心绪,变成丰收的开朗。

秋天早晨鸡鸣即起。秋天养生在于从容平和不外求,学会放下。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能放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能看见心中的晨曦。(戴德蔓/大纪元)

3. 登高望远 赏景忘忧

秋分是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在养生中效法天地和合之道,人体不要耗泄精神气力,要藏阳于阴,涵容和平的精神、避肃杀之气;取法阴阳平衡的规律,给秋分的生活加分。秋高气爽,云敛千山出、长望一空远无际,使人心旷神怡,秋分登高可以观景、可以疗愈,望远赏景纾解惆怅、忧郁的负向情绪,这是调节精神的良方,也是中医学中的养收方法之一。

登高望远舒畅胸怀。(全宇/大纪元)

4. 饮食首重养阴、润肺

秋天五行属金,对应人体,肺也属金;金气燥,反映到季节特征天干物燥,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燥侵害而耗伤,出现咽干、喉痛、咳嗽、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的症状。这段期间饮食的调养要以养阴、润燥为原则。粥品、炖汤温润不燥,最适合秋天补身。秋气白,白色的食物适合润肺养阴。例如梨子、香蕉、白木耳、杏仁、百合、山药、莲子、薏仁、茯苓等等,这些白色的食物适合秋天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忌辛辣热燥和油炸的食物,以免助热加重肺燥指数。

秋天金旺能克木,使属木的肝受损,所以防燥的同时要强肝。“酸入肝”,酸味食物适合秋天饮食,可以强肝,还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的功能。

秋季养生,中医学强调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秋季里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养皆不能离开“养收”。进补增强免疫力以粥品、炖汤最好。(fotolia)

5. 注意夜里御寒:

秋高气爽、天清日晶,夜里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然而四下无声的夜里秋声波涛汹涌。俗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时节气温下降明显,夜里冷气将袭人了,不能掉以轻心。

三、效法天地和合 慈悲爱惜生命

《文子》记载:“老子谓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春分时万物滋长,人们努力耕耘,到了秋分喜悦丰收。

唐代的刑法效法天地阴阳调和的精神,立善法戮力实践。《通典》和《唐律》都记载,唐太宗在位之初,制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的法律。立法确保从春分到秋分,万物生长、收成的季节,不因刑杀而搅扰了天气和合、滋扰万物的化育。尤其是在秋分、春分此二分日,最是天地和合之日,所以尽量避免杀生。

四、敬天地天人合一 

华夏文明早就具备天文星象专精的知识,了解万物由天地所造化。从上古到清朝,中华民族的历朝历代都虔敬天地、感恩戒己以祈福。先秦时代的典籍《礼记》记载天子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仪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相对于春分祭日,秋分是举行祭月仪式。

明朝《太常续考》记载:“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清朝《燕京岁时记》也记载了秋分、春分时,宫中寺庙、世家大族举行祭祀之事。

“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天地宇宙浩渺无际,中国古人崇敬天道,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古人从天地变化,悟得肃秋要“养收”的养生智慧,保持平宁的心境以保安泰。华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明灯照亮未来路,能实践几分就是自己的福气!@*#

~参注~

注1:《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三个物候现象:“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

注2:度量是长度的准绳。权衡为重量的准据,古代称测重的砝码或秤锤叫权、量轻重的器具叫秤或衡。钧石为重量的单位。斗甬就是斗斛,是容量单位。早在尧的时代,就很重视公平法制,《论语.尧曰》说到:“谨权量,审法度。”周代《礼记‧月令》提到秋分:“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斛)。”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历七月中气处暑,诗经说“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节气,立秋后、处暑来,2017年的处暑在8月23交节,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间说“鬼门开”的日子。处暑中有七夕和中元节两重大民俗节日。处暑,暑止,“出伏迎处暑”当心“秋老虎”,天干物燥,秋台多灾变,要小心处变。秋燥伤人,养阴润燥,处暑鸭、处暑梨养生好食补。
  • 白露时节,冷空气南下,澄净了天宇,云淡天朗、秋高气爽,雁字南飞。《逸周书·时训解》:“白露之日鸿雁来。”白露在秋分前,天地之气寒萌热退是这个节气的征候。白露“补露”,节气养生注重哪些重点?传统“补露”习俗有哪些?白露节气五行生克的食补养生法则是什么?
  • 清明即是节气也是节日。为何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一枝独秀,被当做隆重的节日呢?
  •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苦夏呢?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除了精神层面的“降温”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载,立春带春来!立春的精神与器物文明有哪些丰富的表现?立春养生怎么养?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展开立春的丰富文化内涵。
  • 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 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下雪天,但“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冬天的六个节气中,就有两个节气分别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怎样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