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掀盖、活化 台湾河川的复苏与城市再造

绿川整治过程中,处理污水净化水质是最关键的一环。(陈志达/大纪元)
人气: 82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0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陈志达综合报导)台湾都会城市的河川,早年大多因污水排放管理不当而发臭肮脏,以往选择将渠道水泥化并加盖、与河争地的作法,早已不符现在民众亲水的需求。台中市邻近火车站旧城区的柳川与绿川的成功改造,这两年来让台湾民众耳目一新。不但吸引媒体报导也成了旅游景点,许多民众漫步在河川串起的历史记忆与亲水空间里,一种久违的城市幸福感也悄然而生。

每个幸福的城市 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

巴黎有塞纳河,京都有鸭川,首尔有清溪川,“拥有一条美丽的河川”的愿景,能凝聚更多人想像与期待。有了这愿景,城市河川的改造,才可能由以往只重视防洪、水质改善的工程思维,迈向营造民众抒压、感受自然生命力、创造幸福感的亲水环境。

重新拥抱一条河川的思路,除了融和绿化防洪的亲水空间,还包括如河沟通更多元、更多领域的人事物。水质净化了,再美化水岸廊道,加上地景创作与光景艺术的导入,人们再度被吸引到河畔。

放慢速度的市民、闻名而来的旅客,散步于流水绿意之间,领略河川演变的轨迹,感受周边美食中蕴藏的细腻。在留下到此一游画面的那一刻,对这个城市的幸福感,也跟着生命记忆同时诞生常存。

柳川、绿川,及丰原的葫芦墩圳掀盖,虽然都还在持续的发展中,但台中市已经开始变的不一样了。改造成功的河川所带动的商业活络与城市行销话题,让更多城市河川重现生命力成为可能。

将两岸16公尺土地还地于河,是柳川整治最为人称道的突破。(陈志达/大纪元)

串起河川历史记忆 跨界整合增添行销话题

紧邻台中火车站的绿川,在日治时期称为新盛溪,河道遭水泥封盖已数十年,在地民众对于河川重见天日、水质能养锦鲤并可再度亲近、并保留了建于1908年的新盛桥(中山绿桥)的结果,有满满的感动。

台中市政府水利局以“新盛绿川水岸廊道”的整治成果,整理了涵盖河川治理、绿川品牌及创意策展的内容,报名参加有“东方设计奥斯卡”美名的2018日本优良设计奖,结果获得大奖,更拿下获奖率仅2%的“百佳奖(Best 100)”,成功的作了一次国际宣传。

前台中市水利局长周廷彰表示,获得日本设计大奖的肯定,鼓舞了参与跨域整合水利工程、品牌设计、艺术展演的整个团队。未来绿川二期与三期的计划,不但朝恢复河川生命力的方向努力,还要仿效英国剑桥大学的“水岸大学城公园”概念,移除临绿川侧的中兴大学围墙,让新设的绿化缓坡连结兴大校园,该区域未来可望成为新亮点。

整治后的绿川风情。(陈志达/大纪元)

改善水质基本工 处理污水最烧钱

城市河川想要打开水泥顶盖,就必须消除臭味,污水处理是最花钱的一环。在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中的“全国水环境改善计划”,除了强调水质改善,也进一步要求亲水以及环境美化。

柳川和绿川的改造,都在无法提高污水接管率的状况下,设法截流污水,再将处理过后的水回流河道,来改善水质。绿川8.5亿总经费的大约七成是用在污水处理上。柳川还运用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设施,辟设植生沟与雨水花园,将雨水迳流就地净化。

柳川一期整治虽然只有300公尺,不过已大幅翻转了水岸脏臭的形象,尤其是该案将两侧车道缩减,使护岸各外移8公尺,还给河川16公尺的空间,是改造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成功的案例,是如何沟通各方达成共识,而能在以车为主的城市中缩减车道,值得其它水环境改善计划深入了解参照。

表演舞台、光景艺术的导入,增添城市河川风貌更多元。(陈志达/大纪元)

公民参与还地于河  找回河川生命力

“白天干净明亮,夜晚浪漫梦幻”,这可说是时下台湾都会城市的河川所背负的市民期盼,无论是高雄的爱河、台中市的柳川、绿川都是如此。哗啦哗啦的水流声,低吟的不只是河川生命力,同时也展现参与过程付出心力众人的胸怀。

对于都市河川的水环境改善,国立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贤发表许多深入的见解,她主张采“生态复育”的方式,还地于河,以恢复河川生命力。2005年韩国首尔清溪川上游的“硬河道”设计,早已不是我们要的“前瞻”计划,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ng Mo Kio Park)加冷河(Kallang River)的“自然化”复育,才是兼具绿意、防灾、亲水空间的学习范例。

河川生态教育不只是知道有哪些动植物,更应该要学习人与河川的互动关系。廖桂贤建议水环境改善计划必须纳入“参与式设计规划”的机制,公部门和设计单位让有利害相关的民众、在地组织、相关专业的公民团体,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其中,虽然公民参与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但是在各方相互理解,充分沟通所完成的计划,更能够获得长久的认同与支持。

她期许未来台湾民众能真正接受“韧性城市”的概念,从“不让水淹”走向“不怕水淹”,容许受限的都市空间承纳短期洪水,接受河川在预想范围内泛滥、侵蚀、堆积的自然样貌,这样还地于河养成的自然河川,展现的生命力将会回馈给城市更多。◇

责任编辑:于凝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