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风云》第八集 吴越争霸(2)

孔子周游列国

章天亮《笑谈风云》最新剧照。(新唐人)

font print 人气: 735
【字号】    
   标签: tags: , ,

(旁白子贡由于他的才能和高超的辩论游说技巧,使得他在列国的权贵间名声鹊起,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就是说孔子弟子中,子贡最为富有,他每到一个国家,那些国君都对他非常的尊重,而他却是孔子的弟子,这样就更为孔子赢得了许多尊重。然而也有人因为子贡的财富和辩才,认为子贡比孔子更加高明。鲁国的大夫就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

子贡听到这种评价后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而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内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何况能寻得其门的人又很少,正因为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那么孔子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是个圣人,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很多人把孔子称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自述生平时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学说很博大,很多人认为孔子的学说,核心在于礼和乐。当然孔子确实很重视礼乐,但其实孔子学说的核心却是“仁”。孔子讲一句话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是一个仁人,要礼和乐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时间关系呢,我们今天简单介绍儒家的三个概念,“仁”、“义”和“知天命”。

孔子是把“仁”排在首位的。“仁”通俗的讲就是爱人,当然这种爱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你情我爱,也不是以家庭的亲缘关系来决定爱一个人或者是不爱一个人。孔子的“爱人”可以说是博爱。这种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叫做“推己及人”,就是说我自己觉得好的,那么我希望别人也同样能够得到。比如说有的人希望得到名誉,有的人希望得到学问。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在儒家也被称为“忠”道。那么“推己及人”的反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不喜欢的,那么我也不要推给别人。这个道理在儒家也被称为“恕”道,所以说孔子是讲“仁”,但是也有人说孔子的道是“忠恕而已矣”。

《圣君贤臣全身像》孔子,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当然孔子讲的这种爱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一个道德的判断在后面的,也并不是爱所有的人。比如孔子曾经讲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一个有仁心的人,他会真心喜欢一个人,也会真心讨厌一个人。当然讨厌一个人,实际上是指讨厌这些人不当的行为,或者说是不良的道德。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一定的原则的,也是需要有勇气的。因为你真想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也是会得罪人的,但是孔子非常厌恶那种做老好人的人,他把这样的人称为“乡愿”。孔子说“乡愿”是“德之贼”,就是他们是损害道德的人。他们好像是做好人,好像是谁都不得罪,见到坏人他们也不敢得罪,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姑息与纵容,才形成了坏人行恶的土壤。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边的人都喜欢一个人,人是个好人吗?孔子说不见得。子贡又说乡里边的人都讨厌他,那么这样的人难道是个好人吗?孔子说也不见得。子贡问那什么样的人算好人呢,孔子说乡里边的好人喜欢他,乡里边的坏人恨他,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好人。

“仁”的道理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在“仁”下面就是“义”。什么叫做义呢?“义”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就是“应该”,就是一件事情应该去做。那么一件事情到底应不应该做,凭什么来判断?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是有分别的,叫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从道德来判断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做,小人是从利益出发来判断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做,这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别。

儒家的“义”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在道德上应该做,就应该全力去做,简单的说就是“为做而做”。一件事情不考虑它是否能够做成,首先在道义上它是应该做的,那么就竭尽全力去做。那么如果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了,仍然没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呢,孔子就把这样的情况归为“天命”,也就是说是天的意旨。

孔子的一生就是对“仁”、“义”、“知天命”等思想的实践。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动、政治大动荡的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像苏格拉底一样逢人必谈,他希望君臣父子都能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却没有什么人真正采纳他的主张。尽管他碰了很多的壁,吃了很多的苦,但孔子从不后悔,因为他做这件事情就是出于“义”,是一种道德上的考虑,是“为做而做”,而至于说结果,《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思就是说君子要出仕做官,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至于说这个理想在社会不能实现,我早就已经知道了。

所以孔子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尽管他知道他不会成功,却仍然竭尽全力去做。这里边所讲的“天命”这种观念,就是指天的意旨,或者说是宇宙的规律,或者说是神的安排,那已经是超出孔子控制之外的事情了。

很多人认为相信天命会让人消极,如果从孔子对“义”和“天命”的解释,我们就会看到,相信天命不但不会让人消极,反而会让人豁达。正因为在孔子的心目中,没有做成和做不成这一说,只要自己尽力去做,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所以这样的人,他的心中就永远没有忧虑,因为他不会为结果而萦怀,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因为不会为了结果而感到忧虑,所以孔子又说“仁者不忧”。

孔子认为懂得了“义”和“天命”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他出于道义做事,而对于结果如何毫不萦怀,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孔子一直到50岁的时候才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刚才我谈到,孔子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他说“吾五十而知天命”,而在这时候,孔子开始了另外一种爱好,就是攻读《易经》。因为我们知道《易经》就是讲宇宙运行规律和人事变化的一本书。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易经,“韦编三绝”就是过去都是用竹简写的书,然后是用牛皮穿起来,孔子翻《易经》把穿这本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三次。

孔子曾经向老子学习,他对老子是非常非常地尊敬的。关于儒家和道家的关系,将来我们如果有机会再进一步探讨。

孔子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他小的时候家里边很穷。所以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儿,也管理过放牧牛羊的工作。

孔子他的身份是“士”。大家知道在春秋战国年间,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周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下面有大夫,大夫下面有士。这四个阶层是贵族阶层。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是可以受教育的,也就是说孔子作为一个士人,他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比士更低一级的就是庶民,他们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

而孔子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主张,叫做“有教无类”,就是我不管你出身到底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交学费,孔子就教你。所以孔子促成了学术的下移,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传统。过去的学术是由官府来垄断的,而孔子把学术,或者是说对学问的探讨普及到整个的社会。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这样的看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待续)#
(《笑谈风云》是新唐人制作的视频版中国通史,目前已出版《东周列国》、《秦皇汉武》和《隋唐盛世》三部。第四部《两宋繁华》将于2018年年底出品,第五部《大明王朝》2019年面世。点播节目视频和音频,请访问《笑谈风云》官方网站 https://xtfy.ntdtv.com

责任编辑:毕卉

点阅【章天亮:笑谈风云】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说到历史,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记载最长的一个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时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五千年来都没有中断过。这里面,既有官方的修史,也有民间的整理。
  • 说到风云,我们知道,历史的风云经常是莫测的。特别是在战争的时候,一场大风就会改变一场战争的格局,一场大风就会奠定一个开国的帝王。今天我们就是讲几个关于大风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呢,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赤壁之战...
  • 后来项羽就进逼到彭城跟刘邦决战。刘邦的军队眼看就要打光了,支援不住了。以项羽这样的勇敢,抓刘邦简直是探囊取物一样。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按照《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砂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 赤壁之战,是一场大风,奠定了三国鼎力的格局;楚汉战争,一场大风救了刘邦的性命,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江山;鄱阳湖大战,一场大风让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么在靖难之役中,不是一场大风,而是三场大风让朱棣进了南京,成为后来的明成祖...
  • 笑谈风云
    中国的历史记载从五帝开始,五帝指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后有“三王”之说,这三王指的是建立夏朝的大禹王、建立商朝的汤王和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周朝是一个“封土建国”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以周天子的宗室、周王朝开国的功臣和前朝的遗臣等为国君的诸侯国一共八百多个。
  • 孟嬴是绝色美女,而楚平王又是好色之徒。费无忌正在寻找机会离间楚王和太子的关系,于是撺掇楚平王娶了太子妃,将陪嫁的一名齐国女子送给太子建完婚。这一场掉包计,为楚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 伍子胥现在要给他的父亲跟兄长报仇,他面临了三个难题。第一个难题就是必须要能够逃离楚国,保全自己的性命;第二点,他必须得到一个国家的权柄,可以调动国家的军队;第三点,调动军队跟楚国作战的时候,还能打赢。这三件事情是一件比一件难。
  • 伍子胥必须要完成三件事,才能为父兄报仇。第一、能够逃离楚国;第二、能够调动另外一个国家的军队;第三、能够打败楚国的军队。那么他又是如何做成这三件事的呢?
  • 大江茫茫,没有船。伍子胥前阻大水、后虑追兵,生怕昭关上的守将一看抓的人不是他,带着兵来追,当时心急如焚。这个时候,就看见从下游划上来一只船,一个老头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 伍子胥混出昭关,途中受到渔丈人的恩惠,渡过长江;在穷途潦倒之际,又向浣纱女乞食。公元前519年,伍子胥和公子胜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吴国。他的苦难并未就此结束,虽然暂时没有了生命之忧,但他的复仇之路仍然漫漫没有尽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