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立国原则之十七:权力制衡机制

乔治‧华盛顿:权力制衡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精华。 (Win McNamee/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7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9年02月03日讯】(希望之声广播电台《美国史话》制作人方伟综述)第十七项立国原则中,美国建国先父们设立了权力制衡制度,在三权分立基础上进一步保障政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防范权力滥用导致错误和灾难。

三权分立的第一个概念是,立法、司法、行政权如果不分开,集中在一起,不管是一个人、一群人还是一个单位,都避免不了最终变成专制独裁。因为这个缘故,权力要分开。

第二个概念是,这些被分开的权力,不是绝对分离的,它们又要互相支持,共同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

第三个概念是,这些被分开的权力,如果在它自己的领域变得独断专行的话,那还不行,分开的权力还要受别的权力的影响和制约。

第四个概念,这些制约,还不能强到导致这些权力自己不能合法运作。

这些来回的考量,用中文叫“相生相克”吧,其实挺难的,谁能设计出来呢?

这就是美国国父们超越孟德斯鸠等先人的地方,他们最终把这个体制设计出来了,而这个设计,被后人认为是来自神助,是美国的奇迹。

这一套悉心设计的规则,包括了相当细致的互相制衡的机制,都写进了宪法,主要部分如下:

一、两院互相制衡:众院的法律,没有参院同意,就不成立,反之亦然。

二、总统制衡两院:两院通过的法律,总统不同意的话,可以否决。

三、两院制衡总统:如果2/3多数同意,两院可以否决总统的否决。

四、两院制衡总统:议会可以通过拨款权力,影响总统不能随意干他要干的事。

五、参院制衡总统:总统的重要官员任命,需要参院同意;总统和外国签的约,需要参院批准。

六、两院制衡总统:众院可以启动对总统不守法的调查(弹劾),参院审判。

七、总统制衡议会:总统可以选择在或不在哪个议员所在的选区花钱、修路、建坝、建军事基地,影响他连任的概率。

八、法院制衡议会:最高法院可以判定什么样的立法违宪。

九、议会制衡法院:可以通过立法限制法院权力。

十、议会制衡法院:议会可以弹劾法官。

十一、总统+参院制衡法院:法院的法官须由总统来任命,参院来批准。

十二、议会制衡法院:法院要的经费需要由议会来拨款。

十三、议会制衡总统和法院:议会可以通过2/3多数、3/4州的批准来修改宪法,根本性影响总统和最高法院的权力。

十四、议会制衡总统:通过两院联合提案,可以终止总统的某些权力,如宣战权。

十五、人民制衡:通过每两年选众议员、四年选总统、六年选参议员,把错误的人换掉。

……

这些看上去有点眼花缭乱的相互制衡,被乔治‧华盛顿总统认为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精华,因为这些制衡让美国政府可以“自我修补”。

当然,这些制衡并不是完美的,美国还是出现了一些权力扩张没有被制衡住的例子。比如,最高法院的解释法律的权力让它通过判案间接在立法,拿了议会的权力;总统随意签署行政命令,也等于在立法,变相地行使议会权力;联邦政府跨过它的权限,规定各州要干什么,侵犯了州权;还有联邦政府违反宪法的规定,向人民收税来办福利等等,都不应该出现。

但是,在过去的240年内,在大多数的时候,当美国遇到各种危机,威胁到宪政体制时,这些制衡机制就会启动,阻止这种侵权。

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羡慕美国的繁荣,所以模仿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但是只模仿了表面,没有模仿美国的内部制衡。所以就算有总统、有两个议会、有法院,当谁真正乱来的话,最后常常还得架起机关枪来解决,就像土耳其最近发生的政变。

美国的这些制衡制度,表面上似乎都是繁文缛节,让政府“举步维艰”,但是除了南北战争的特例外,美国240年来没有发生任何的暴动、篡权、专制,包括水门事件发生,作为三军总司令的尼克松总统,也知道他没法调兵来保卫他的总统大位,不得不辞职,很多国家发生的不幸,在美国没有发生。因为这个制衡机制的存在,保障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共和政府的长久、和平、顺利地运作,让美国人民240年来得享太平。

权力制衡的作用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是美国先父们设立的第十七项原则。#

(转载自希望之声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立国原则第十三项就是,编纂宪法在于保护人民,以免当政者因被自己的弱点带动而伤害人民。
  • 第十四条美国立国原则是说,人民只有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生命和自由才不会受到侵犯。
  • 美国第十五项立国原则是:自由市场经济。先父们认为,若要把繁荣推向极致,自由市场经济和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二者缺一不可。
  • 美国第十六项立国原则即三权分立原则,主张政府应该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这三种不同职能的政府机关行使,以达到权力专用、职权明确、相互制衡、防止滥权。
  • 《蒋中正(蒋介石)日记(1948—1954)》新书日前于国史馆发表。民国历史文化学社社长暨前国史馆长吕芳上指出,这是一部罕见的国家领导人日记。
  • 几年前看到旅居美国的阿陀一篇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惊心动魄的南中国知青偷渡潮》一文,该文写得深入细致,气势恢宏,且数据清晰,把当年的知青偷渡重现眼前。作者不是卒友,但能写出如此佳作,可见其写作功力深厚。但一篇好文有时也会有争议的地方。我个人与作者有不同的意见不吐不快,因此在这里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
  • 在当年那个迫使大量人民“起锚”、“督卒”、“较脚”、“着草”——等同逃亡的大时代里,并非所有人都会一走了之的,所有成功的逃亡者都必须具有活跃的思想。在当年的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僵化,中红毒甚深的人,即使他们不是那个制度的得益者,他们也不会对那个极权制度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叛逆之心的。
  • 1979年以前,每当清明和重阳这两个香港法定的假期前后两周,香港政府都会开放边境的坟场让香港市民前往拜祭亲人。每当这两个节日,前往边境的人很多。在弯弯曲曲窄长的界河梧桐河南边各个大大小小的山坡上,人山人海,一个小小的沙岭坟场,能有几多真正的参拜者,来的人大都是在各个不同时期“起锚”成功的人。
  • 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常绿阔叶灌木群落——红树林。(公有领域)
    在香港大部分的知青都是当年的“起锚”客,“起锚”本指船舶开航的意思,但在那疯狂的年代,在一群特定的人群〔广东知青〕中,却有另外一个意思,在广东当年一提起这一专有名词,人们都知道那是指偷渡。“起锚”是一种赌博,参与者要押上自己的前途与生命,那时参与这个赌博的广东知青为数不少。有的赢了,有的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