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评“雪梨台湾影展”首影片《蚵丰村》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10月15日讯】创立于2018年的雪梨—台湾影展,以传播台湾电影之美,连结在澳华人网络为成立宗旨。今年的开幕影片《蚵丰村》,就是典型的富有台湾风味的文艺作品。

影片讲述台湾南部嘉义的沿海渔村,一群世代以养蚵为生的蚵农的生活。地层下陷、年轻一辈外出打工等自然环境变化和外来文明给古老的传统信仰带来双重冲击。这其中,父子两代人的纠葛、昔日好友的关系……无不随之变化。

片中展现出大量的台湾民俗:村人遇有大事便求神问卜、“死亡船”的祭典、安放在沙滩上的济公神像…… 然而,正如节目册中所说:“透过台湾民间信仰与习俗,刻画出小镇上人们压抑的价值观”,形式的保留并不能遮掩内涵的流失:神像早已置身于一堆塑料垃圾中;“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风,连偏远的渔村也不能免俗……

影片开头,北漂的主人公返乡,在妹妹的婚礼上夸口吹牛。对映片尾历经浮沈后听到好友在电话里的说词,笑中带泪,人生的轮回和大时代的沧桑尽显眼底。背景音乐不时出现的唢呐声,悠长凄厉,仿佛海鸟的嘶鸣。不同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哀愁,那声音中却渗透出一种历史的辛酸。配上一望无际的海景,愈感苍凉。这种近乎残酷的人生真态,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也令我想到另一部同样以海为背景的经典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

首映后,导演林龙吟亲临放映现场回答嘉宾问题。被问及创作初衷时。林龙吟谈到自己也曾看过许多描绘北漂族生活的电影,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主角衣锦还乡、成功改善家乡落后条件为结尾的喜剧。然而,他眼中的真实生活往往并非如此:北漂一族也有自己的磨难、痛苦和波折。

林导坦言自己受贾樟柯《三峡好人》等作品的影响比较多。《蚵丰村》的剧本只写了两个月,但挑演员却很下工夫:与试镜相比,他更注重演员是否对片子有同感。三位主角一位是话剧演员,一位是电影演员,还有一位原是广告片演员,背景各不相同,都是他一一用台语与其交流,最后敲定下来的。因为台湾沿海和内地方言相差不小,各位主演还花了许多时间学习村民口音。

笔者生长于中共治下的中国大陆,自来对中华民国道统所在的宝岛有一种天然生发的“台湾乡愁”。然而看完本片,又联想到近期台北凯道集结反红媒的报导,不禁感叹:红尘深重,哪里又有净土?在共产红魔和现代变异文化的侵蚀下,传统的文化、信仰和习俗是不是也仅剩了一幅空壳?即如片中主人公坐观海景的画面:游子返乡,却无返乡之喜。或许,那寄居数十年的土地也并非生命真正的来处?独坐海天一隅,望彼正色苍苍,观者心头也不禁随之涌起道人的悠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李昭晖

评论